3月9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表示,首批4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已写进国家“十一五”规划,分别是阜新、伊春、大庆和辽源,下一步还想再加上白山市。
但由于我国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转型理论和政策体系。所以,这些城市的转型试点方案在参照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仍在反复论证,有的方案已讨论10多稿。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领域;研究制定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
另外,为在金融上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务院东北振兴办正在研究成立东北开发基金的事情。而此前流传多时的东北开发银行已经嘎然而止,因为中国银监会认为东北的银行已经很多,不必要再专门批设一个东北开发银行,而应该使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合并重组,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
按照国内经济学界的初步界定,全国资源型城市共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近些年,随着我国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集中显现,有的还十分尖锐。
宋晓梧指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增长缺乏后劲。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短,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30%以上,相当多城市超过50%。如大同市煤炭采选业和原料工业曾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80%。
伴随一些大型矿山破产,数以万计的职工面临失业。据中国矿业联合会调查统计,全国面临资源枯竭威胁的矿山有400多座,直接涉及到300多万矿工的就业。据全国政协的“四矿问题”专题调查表明,矿工收入已从过去的各行业之首,倒退为各行业之末,年人均收入仅为最高收入行业的1/9。
(2006年03月10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