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2年长安讲坛
经济走势和应对策略
演讲者:王一鸣    时间:2012-09-26    阅读:51070次   

王一鸣老师主讲,时间:2012年9月26日(周三)晚7点;地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一层国际报告厅。

经济走势和应对策略

(长安讲坛总第220期)

王一鸣

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和严峻。复杂性主要反映在各方面对形势认识不完全一致,严峻性主要体现在经济还处在下行过程中,没有完全回稳。在此,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经济增速放缓及其原因

分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需要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中去观察。从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季度增长率的变化看,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开始,季度增长率就开始逐季放缓,但当时经济还偏热,经济增速放缓并不引人关注。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开始直接影响和冲击中国经济,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为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制订和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

实施刺激计划后,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依然在放缓,下降至6.6%,这是本世纪以来季度增长率的最低点。第二季度刺激计划作用开始显现,经济增速强劲反弹,但进入2010年,随着刺激计划的动能逐步释放,季度增长率又开始逐步放缓,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比较来看,从2007年第三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持续了七个季度,增速回落8.2个百分点。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现在,如果把2010年四季度的轻微反弹忽略掉,后一轮经济增速放缓经历了十个季度,降幅为4.3个百分点。这说明,总体上后一轮放缓的幅度要小很多,更呈现出软着陆的特征。

经济增速放缓,是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需收缩,也有内需增长放缓;既有周期性调整,也有结构性因素;既有短期需求波动,也有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

首先,外需收缩与内需增长放缓的相互叠加。外需收缩主要是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我国的出口影响较大。今年1-8月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了7.1%,7月份出口增长1%,8月份增长2.7%。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大幅度回落,7月份下降16.6%,1-7月份累计下降3.6%,意味着对欧盟出口增速比总体增速低11.4%,仅这一缺口就影响将近1300亿美元出口额。

从内需看,投资增速是逐月放缓的。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比1-7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因为2008年后基数明显扩大,若没有新的投资扩张计划,同比速度很容易回落。今年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1%,到5月份以后,国家启动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速趋于回升。房地产行业从去年1月份开始调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总体上比预期的要好,增速是渐进的回落。制造业投资受到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增速也有所放缓。

消费增速同样是逐月放缓的。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8月份增长13.2%,而前些年通常是17%-18%的增速。消费增速回落与投资增幅下降是直接关联的。比如房地产市场收缩,就使得与房地产关联的消费品,比如家具、家装、音响器材等销售增速明显下降。此外,由于物价指数下降,加上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回稳,金银珠宝和奢侈品销售增速也有下降。

其次,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的相互交织。经济都是有周期波动的,金融危机加大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并使经济下行周期进一步拉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最近88次金融危机的研究,结果表明,危机结束后经济增长速度比趋势线平均要低10%,这种情况通常要持续七年。

结构性因素主要是我国内需外需不平衡和投资消费不协调,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投资扩张形成的过剩产能往往通过出口释放,当国际市场变化和外部需求收缩时,出口往往首当其冲。出口下降就会增大产能过剩压力,反过来影响投资,从而拖累经济增长。

再者,短期需求波动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相互作用。从短期需求波动看,一方面,去年美欧两大债务危机严重挫伤世界经济复苏苗头,造成外部需求收缩;另一方面,去年为抑制通胀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调控措施,收紧货币和信贷规模,同时加强对房地产调控和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也会带来短期需求变化,对经济增速放缓有相应的作用。

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对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有多大,很难实证性计算。但大家比较公认的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之中,即从所谓的“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阶段转换。从潜在增长率变化趋势看,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引发宏观经济变量调整,储蓄率将趋于下降,劳动力供需条件将发生变化,加之能源和土地供给等外部约束条件加剧,潜在增长率下降是难以避免,这也是符合规律的。

 

二、强化逆周期调控还是顺应自然调整

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强化逆周期调控,实现经济增速止跌回稳,必须克服速度下降的惯性,“油门”必须踩得大一点,否则难以奏效。另一种认为上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带来一些后遗症,强化调控只会造成更多问题,最好就是顺应经济的自然调整,实现所谓“自然增长率”。我个人认为,适度的宏观调控是完全必要的,放任经济的自然调整是不完全可行的,当然宏观调控也要尽可能符合经济运行规律。

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征,经济持续下滑,跌破合理区间的下限,就会带来一连串问题。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已经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同样如此。我国风电产能利用率只有50%。太阳能90%出口欧美,最近欧美的反倾销也使产能过剩压力进一步增大。

其次,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迅速扩大。比如传统制造业亏损面在扩大。今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7%,7月当月同比下降5.4%。

再者,就业压力会迅速增大。企业出现亏损,就要压缩生产规模,就要减员,当前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工返乡,主要是劳动力增长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就业压力,如果经济持续下滑,就业压力就会显现出来。

第四,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企业收入减少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已经出现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2%,而以往的增速都在20%以上。

第五,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增大。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下降,还会增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企业相互间拖欠和三角债现象有开始出现,也会给银行业带来风险。

从以上这些方面看,还是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合理调控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有人说,增幅放缓有利于倒逼企业调结构,但速度过低,企业调结构就会失去动力。

 

三、经济走势和面临的挑战

现在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主要是国内需求实际增速出现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基本持平,实际增速有所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虽有回落,但实际增速已由4月份的10.7%上升到8月的12.1%。与此同时,东部沿海一些省份经济出现回稳迹象,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上半年增速分别比一季度提高0.2、0.2、0.4、0.3、0.1个百分点。

但也要看到,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牢固,主要是产能过剩的压力仍然较大,去库存的过程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据中国证券报数据,截止8月23日,1269家上市公司期末存货金额合计1.9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6%。价格形势变化也印证了市场需求的疲软,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3.5%,比7月扩大0.6个百分点。

从短期趋势看,经济将逐步筑底回稳。经济指标降幅趋小,环比趋稳。9月份汇丰中国PMI初值为47.8%,较8月份出现回升,新订单指数从8月份的46.1升至9月份的47.6,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5.5回升至46.3。可以看出,随着前些时候宏观政策的实施效应逐步显现,经济增长回稳的态势将逐步确立。

但是,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速已难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速。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扩大,经济增速放缓也是合理的。根据麦迪逊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实证计算,经济减速的高概率区间大致发生在人均GDP7000—11000国际元之间。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371国际元,根据预测,2015年将超过11000国际元。这也意味着我国将进入经济减速的高概率区间,今后几年经济增速总体上仍然将逐步放缓。

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储蓄率和投资率逐步下降,资本和劳动力增速放缓,中国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有其内在合理性。根据我们测算,“十二五”期间,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速将继续下降,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2011—2015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8%左右,2016—2020年7%左右。而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中国2010年到2015年的平均的潜在的增长率是8.4%,2016年到2020年是7%,这与我们的计算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可能习惯了两位数的增长,但是不得不告别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会带来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比如,高速增长时期有条件扩大支出,大规模举债搞建设,但是速度一旦降下来,债务和金融风险就会显现出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也会增大。

 

四、短期应对措施

当前,宏观调控难度增大,主要是短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宏观调控面临多重目标约束。从短期看,能否有效控制通胀和物价上涨;从中期看,经济增速能否稳定在合理的区间;从长期看,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前,稳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取向。为此,今年以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在财政政策上,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特别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且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省市,实施一系列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二是在货币政策上,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结合,调整利率的同时,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三是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目前民间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62%,增长速度高于国有投资。四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五是启动了一批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污水处理、水利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部分大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给排水工程。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经济已经出现企稳迹象,我个人认为经济正处在筑底过程中,四季度会有轻微回升。这表明,已经采取的措施对促进经济企稳还是有重要作用的。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低迷、时好时坏、缓慢增长的阶段。最近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经济展望,将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调低至3.3%和3.6%,比7月份预测分别调低0.2和0.3个百分点。

从主要经济体看,首先,美国经济回暖但复苏动力不足。美国第一、第二季度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2%和1.7%。7月份以来,失业率仍处在8.1%-8.3%高位,制造业PMI连续位于荣枯线(50)以下,美联储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为1.9%-2.4%,低于4月份2.4%-2.9%的预期。总体看,今年美国经济是温和疲软的复苏。其次,欧元区仍在衰退边缘徘徊。欧元区第一、第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速分别为0.0%和-0.2%。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重债国衰退幅度加剧,德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法国连续三个季度环比零增长。经济衰退态势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德国经济增长也会因此受到拖累。再者,日本面临电力供应不足、日元升值等困扰,经济也难有大的起色。

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了增速放缓。印度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5%,虽略高于一季度5.3%的10年最低水平,但与去年同期8%的增长率相比仍相差甚远。俄罗斯经济第二季度同比增长4.0%,低于一季度的4.9%,俄罗斯政府预计2012年经济增长3.6%。巴西经济第二季度同比增长0.5%,低于1季度的0.8%,巴西政府已将今年经济增长预估由3%下调至2%。

从短期看,全球经济仍面临三大风险。首先是欧债危机。西班牙银行业大量呆坏账导致资本金不足问题日益显现,意大利主权债务规模庞大,欧债危机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其次是美国财政悬崖。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若国会两党就削减财政赤字不能如期达成协议,届时自动减赤机制将导致美国经济明年上半年衰退1.3个百分点。再者是大宗商品价格和金融市场动荡。能源类产品价格大幅震荡,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8月份IMF玉米、小麦、大豆价格指数较年初分别上升27.1%、68.5%和21.7%,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的情况下,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就要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

第一,在财政政策上,要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企业技改贴息规模,鼓励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将研发投入加计抵扣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还要适当扩大公共投资,特别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建设项目,包括环保、教育、医疗等项目,比如,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养老院、停车场等,把扩大投资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的良性互动。

第二,在货币政策上适度放松。根据资金面情况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增加资金供给。适当调整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准则,如适当放松存贷比限制,在防范宏观风险与微观风险间取得平衡。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规模.

第三,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垄断性行业,包括铁路、航空、水运、电力、电信等。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由政府给予一定政策,使投资能够得到合理回报。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民间投资会更加谨慎,这就要求切实拿出一些盈利空间较大的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这样才能激励民间投资,并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

第四,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前些年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车购税减半征收等等,但这些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步下降,还会带来提前消费问题。比如,车购税减半,前两年汽车销售大幅增长,这两年增速就大幅下降。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最重要的是要调整收入分配,加快制定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新的促进消费政策。

第五,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现在房地产价格已经回稳,但主要是依靠限购、限贷、限价等行政手段。应利用房价回稳的有利时机,更多地用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来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比如大幅度提高交易税率,限制投资投机交易。如果房地产交易税提高了,导致大量有房人士持有住房,就还需要渐进地推进征收房产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当然前提是要建立起财产登记制度。

第六,积极稳定和拓展外需市场。继续落实和完善稳定出口政策。鼓励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增加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还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降低贸易摩擦的风险和影响。从更长期看,最重要的是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从组装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延伸。

 

五、中期调整策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期的调整目标,就是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机制,核心就是要提高效率,提高生产率,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换言之,就是要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改变速度效益型的企业盈利模式。

从供给面看,就是要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总体上看,这一轮经济放缓,供给面(工业增加值、发电量、货物周转量)下滑幅度要比需求面(投资、消费和出口)下滑幅度大,反映了产能过剩和去库存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倒逼结构调整和推动创新的有利时机,应坚持市场化导向,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一,促使产业兼并重组。随着重要工业产品产出峰值期陆续到来,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应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并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设备更新。我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工业产能实在很大。比如钢铁行业,去年的产能达到9亿吨,造船和水泥行业,也是全行业过剩,价格持续下降。对这些行业来说,中期调整需要做的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兼并重组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从成本竞争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转变,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二,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当前我国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就要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还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要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人才队伍;把创新能力建设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转型的支撑能力。创新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要再上新台阶就很困难。

第三,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现在最需要的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吸纳国际服务外包是一条重要途径。现在专业服务缺口比较大,但国内人力资本还跟不上,需要加大培训投入。

第四,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支持企业到海外建立资源性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资源性产品,推进我国制造业向精深加工化、服务化主导转变。鼓励企业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

从需求面来看,在外部需求扩张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情况下,必须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要把巨大的内需潜力释放出来,就要有效促进扩大内需。

第一,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内需所在。目前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但其中有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还没有完全市民化。按照今后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计算,我国城镇化率还要提高20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有3亿左右人口要由农村转入城镇。初步测算,目前一个农民要完全转化为城镇居民,进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体系,需要一次性投入20-30万元,由此形成的内需潜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就要下决心使已经进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取得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沿海中等规模、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先行试点,规范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吸纳人口指标挂钩制度。在有条件的城市逐步扩大发行市政债券,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积极探索与行政等级脱钩的城市层级体系,消除中小城镇发展的行政制约。

第二,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小平曾经说过,实现共同富裕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步,先富起来的人带领大家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中国人已经超过了日本人,应该走第二步了。但是,怎么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个人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大力发展知识性服务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提高人力资本要素报酬水平,这样才能给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创造空间。还要让更多的人有财产性收入,因为工薪阶层只凭工资收入很难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还要立足于实质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在农村,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征地制度改革,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三,培育文明健康的中高端消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高端消费需求规模和比重都会扩大。应该积极引导而不是限制中高端需求,比如,旅游业中传统的观光旅游的比重会逐步降低,而休闲度假旅游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再比如,对健康的需求、绿色低碳消费的需求等。还要重视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网上购物的销售额基本上每年翻一番,90后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去商店购物。这就是新生代消费的一大特点,怎么合理引导是个新课题。因此,要合理引导“新生代”消费,培育未来扩大消费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