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采取结构性微调措施 改善宏观调控
作者:赵雪芳    时间:2006-06-04    来源:《中国金融》    阅读:1244次   
    采取结构性微调措施 改善宏观调控

  ——陈东琪谈近期经济形势与“二次调控”思路

 

 社会上对当前经济形势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观点是认为当前经济出现“过热”现象,甚至认为出现了全面的总体过热。其支持性指标如下:GDP增长偏快,2005 年全年增速为9.9%,2006年第一季度就达到10.2%;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为26.7%,2006年第一季度为27.2%;房价上涨过快, 2006年第一季度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为5.5%,其中北京等地上涨幅度较大;货币供应量M2增长很快,连续两个月超过18%;信贷增长更快,1~4月份信贷投放已经占全年计划的63%;等等。普遍认为,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尽管当期可能不会出现经济失衡,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出现投资膨胀。

 根据这个观点,有些专家建议当前经济应该“全面紧缩”,甚至提出要采取“非常手段”,全面收紧“银根”,从“宽货币、宽信贷” 转向“紧货币、紧信贷”。减少货币供应量,全面提高存、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全面提高税率;对新开工投资项目实行更严格的限制;等等。

  如何准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而采取综合性的调控措施,对于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增长,以及保持在此基础上的市场繁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此,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谈了自己的判断和调控思路。

  我国经济依然平稳运行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内

  陈东琪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依然平稳运行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内,依然延续了“稳中求进” 势头,没有偏离“平稳较快”的增长轨道。虽然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有些行业产能过剩还很严重,开始出现本轮经济周期中的 “二次局部过热”迹象,但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没有出现明显失衡。局部均衡和局部失衡同时存在,也存在一些新的结构性矛盾。他强调,尽管我国经济中存在一些局部失衡,市场上存在某些领域的 “泡沫”现象,但并不影响对经济的总体判断。

  对于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陈东琪认为,应当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看待GDP的增长。从历史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比较快,GDP年均增长在9.6%左右,而目前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偏离9.6%太远,仍然沿着近几年经济增长的轨迹运行,而且增长的持续性较好。这种增长有它的合理性。从现实角度来看,近几年存在许多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第一,近两年是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我国社会总劳动时间投入增多。而我国GDP增长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很高,这是支持经济延续性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二,人力资本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第三,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交通建设加快,设施投资增加。第四,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城建投资规模扩大。第五,国际资本流入增加,推动社会总资本规模扩大。第六,近几年信息化、技术进步加快,单位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带动了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出率的提高。第七,近期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出口效率逐渐提高。第八,居民收入增加,新生代消费群体扩大,新生代消费对整个消费的贡献在增加,带来消费浪潮的持续。最近几年居民消费增长连续保持在13%以上,支持了GDP的较快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陈东琪认为,应该客观看待当前GDP的增长趋势。从短期均衡角度来看,它确实有些偏离了历史平均增长值,但是从经济潜在增长率以及潜在增长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来看,GDP基本上仍沿着经济增长轨迹在增长,没有太多偏离。

  投资并未全面膨胀,消费形势好转

  对于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形势,陈东琪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从投资看,陈东琪认为,2006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速为27.2%,高于1990~2005年投资增速的平均值(21.5%),超越了长期区间(15%~25%)的上限,应当说,投资增长还是“过快”的。但是,他认为,投资增幅虽然过快,但并未出现全面的投资需求膨胀。投资增长过快主要表现在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比如房地产投资在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0%多。从结构上看,某些行业投资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新农村建设投资等国债推动的投资增长是合理的,而一些过剩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则要进行控制。最近某些制造行业增长过快,必须进行调控,否则会加剧产能过剩。陈东琪强调,投资增长过快要“控制”,但要从结构上区别对待。

  对于房地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陈东琪认为,如果要使房地产供需均衡的话,不仅要进行需求管理,还要进行供给管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越上涨、需求越旺盛的情况下,不应压供给,而应弥补供给缺口。但我国房地产业存在一个反常现象,就是,虽然住房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甚至供给增加的速度大于需求增加的速度,但房价却上涨较快。这说明不是供求方面的原因,而是市场出了问题。其原因在于存在住房囤积,在于结构性问题,在于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问题,以及地方政府行为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问题。

  从消费看,陈东琪认为,我们当前的消费增长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态势。“十五”前期,我国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但是从2004年开始,消费增长持续在13%左右,2006年第一季度是13.5%,4月份达到13.6%。近期消费增长的特点还表现在汽车、住房、旅游消费连续4年快速增长,而且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的联动性转好。陈东琪认为,目前处于人口高峰周期后的消费高峰期,当前的消费需求形势非常好。因此,当前要扩大和鼓励消费,应当采取平稳的政策。比如我们2001年、2002年先后出台了鼓励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的政策,因为当时消费增长只有6%~8%,而当前我们消费增长为13%,就不用再鼓励住房和汽车消费,而只要保持这些消费平稳增长就可以了。当然,陈东琪指出,要注意结构性调整。目前关键是促进消费主体的改变,使中低收入者、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尽快提上去,他们既对短期消费增长有重要作用,更是长期消费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CPI止跌回升

  我国CPI从2004年8月开始,经过了19个月见顶回落后,降到2006年3月份的0.8%,但4月份CPI回升到1.4%。对于这种现象,陈东琪认为,从宏观上看,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行的趋势出现了止跌的现象;从微观上看,房价以及某些生产资料价格还在上行。虽然总的价格水平是下行的,但是一部分对市场影响、对老百姓生活影响比较大的产品价格还是上涨的,例如房价、油价、金价、公用事业服务价格等,部分资源品价格见顶回落后,再次转为上涨。价格的上行与下行有一个景气交叉现象。

  因此,陈东琪对当前物价形势的判断是,近期通货紧缩的压力缩小,以价格总水平衡量,只存在低通胀现象。企业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国际高油价对国内的传递带来的成本上升,而居民感到压力最大的是房价的持续上涨。

  注意M1和M2的反差,信贷增长并未膨胀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陈东琪提醒要注意M 1和M2的反差。第一季度M1 增长12.5%,接近“货币走廊”下限,而M2增长18.9%,接近 “货币走廊”上限,M1和M2的“喇叭口”不断扩大,这与2002 ~2004年M1和M2同步加速增长有所不同。因此,货币供应量操作要特别谨慎,不要单向“挤压”。他认为,现在要做的是如何使这个“喇叭口” 缩小,而不是同时压缩M1和M2。但同时他也指出,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在强化,定期存款持续增加,会进一步加大M 2的增长,因此,客观上看,这个操作难度比较大。

  从信贷角度来看,2006年1~4月份信贷投放已经达到了全年的 63%。但是,陈东琪认为,年初制定的信贷增长目标是比较谨慎的;同时,第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4.8%,仍处于长期动态均衡区间(12%~20%)以内,目前还不能得出“信贷膨胀”的结论。因此,他认为,信贷增长要控制加速趋势,但不是一定要把贷款增长控制到由全年计划2.5万亿元决定的信贷增长速度之下。

  “二次调控”思路

  总的来看,陈东琪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比较良性,但存在着结构矛盾和局部非均衡。有的行业“泡沫化”比较严重,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有的行业供大于求现象比较突出,主要是过剩行业。因此,应采取结构性的微调措施,改善宏观调控,保持2006年后三个季度GDP增长继续在宏观调控目标区间内平稳较快地运行。当前既要考虑经济的短期均衡,又要考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为此,他提出了“二次调控”的思路。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5年的繁荣期。从2004年开始,由投资过热引发了经济过热,从而开始了本轮宏观调控,而针对当前投资、信贷过快增长的调控则属于本轮调控周期内的“第二次调控”,陈东琪称之为“二次调控”。

  这次调控与2004年调控不同,短期目标要控制加速度,挤泡沫,防止总量失衡,长远目标是避免经济持续繁荣后的萧条出现;紧缩的重点主要是投资、过剩行业和房地产市场,而扩张的重点是消费、“三农”和科技服务业;调控手段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在收缩方式上,要区别对待,进行微调,继续用“点刹”。

  陈东琪特别指出,下一步紧缩的重点是房地产业。近期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其中研究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出台了六条房地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原则,认为房地产业发展和住房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此,陈东琪表示要全面理解,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首先,国家对于房地产不是全面打压,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其次,在通过税收、信贷和土地政策三大政策进行调控上,建议税收政策上要“一高一低”,如对中小户型、用于自住的住房要征收低税;而对投机性甚至是投资性购房要征收高税。对于首付款比例也要区别对待,要有高有低,高低搭配。通过结构调整,打击投机炒作。再次,各地要适当控制被动型住房需求的增长。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一段时间开发规模的选择量,防止“全面开花”。另外,他认为,建设 廉租房,维护市场秩序,打击市场投机和哄抬价格等也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陈东琪说,这些措施都应围绕着第二次结构性调整进行,要有针对性,区别对待,而且要注意控制紧缩力度,尽量温和、平滑、微调。从长期看,中国没有必要维持低房价,这是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解决的思路就是提高国民购买力,特别是提高产业工人工资,使全社会劳动力价格的平均水平在一段时间内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