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挑战———关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特别报道之一
作者:高慧斌 时间:2006-11-24
来源:辽宁日报 阅读:1569次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主要能源,因此,能源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将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而日趋严峻。
11月11日至13日,2006年“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昆明开幕,核心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能源与环境问题,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发表了各自见解。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中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活动要排放大量污染物。伴随经济增长加速能源消费必然急剧增长,由此造成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经济运行成本的增加,还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能源活动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能源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而能源的发展必然增加环境质量恶化的风险。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环境质量改善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未来能源的发展必须同时满足环境的要求。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将达到16.9亿至19.9亿吨,到2020年,原煤消费将达到20.5亿至29.0亿吨。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说,能源发展,煤炭使用量的加大,必然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机动车污染的日益加剧,这将使环境小康所要求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和区域的酸雨污染控制目标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能源活动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将持续增加,环境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参照有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如果在未来20年内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全国城市中受大气污染影响而早亡的人数会有所增加,2010年和2020年全国因大气污染而早亡的城市人口将分别达到38万人和55万人,相应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80亿元和410亿元。
目前一些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有关部门2005年对522个城市进行检测,只有4.2%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废水排放量也居高不下。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32.33%。此外,日益严格的环境要求将使能源依赖型企业无法生存。能源生产和耗能企业,尤其是火电行业,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
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时总会发生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因为在这一时期工业部门的扩张具有逐步加快趋势,就是通常所说的“起飞”。而重工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4倍,所以在工业化中后期,由于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比重就会上升,甚至带来能源消耗增长速度的加快。1985年工业部门消耗的能源约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3,目前则上升到70%以上,已上升了5个百分点。
从能源资源条件看,中国是以煤为主的国家,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2%,大大低于国土面积比重的7%和人口比重的20%,石油的长期供应并不乐观。过去10年中国由于出现了重工业主导增长的趋势,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和其他进入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一样出现了逐步上升趋势。王建预测,如果按近5年的净进口增长速度推算,5年后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就将突破5亿吨。
问题还不止如此,王建判断,要使中国的石油消费比重继续上升还有很多难题。目前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只有7亿,而中国目前的人口已接近13亿,中国加入工业化国家行列,将使世界的工业化人口增长1倍。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中国自己所能生产的部分很可能还不到4亿吨。目前到今后世界石油的总产量将只有40亿吨,其中可以提供出口的只有15亿吨左右,中国能得到多少可想而知。
“但不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也将产生极为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目前刚刚出现加速势头,大气污染的问题已经很严重,如果工业继续在沿海密集,煤炭燃烧继续增加,后果不可想象。因此,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的要求特别迫切,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发展水电、核电和煤的净化燃烧技术,将成为中国完成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如何应对能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
面对能源与环境的压力,论坛成员纷纷出谋划策。梁优彩说,我国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同时也与我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有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经济的高增长总是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而高能耗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也加重了这一趋势。
梁优彩提出,节能也是环保,并且节能和提高能效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节能也会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少能源生产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产生明显效益。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位。要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质量的下降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之内,实行绿色GDP核算。
分析国际国内能源形势,论坛成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认为,中国能源领域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政府将实行的一系列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表明,中国仍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关键是必须坚持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和能源的制约问题已经完全超过了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范畴,而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樊纲认为,全球能源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中国能否把握住这个趋势,着眼于长远目标实现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即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强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发挥体制改革的巨大作用,保障能源供给、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经济机制。只有让价格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才能使个人和企业行为走向合理的方向。论坛成员、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能耗高而趋升、污染大而治理不力的根本原因是价格机制扭曲,调整的力度不足。他建议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应该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求关系。政府可以利用补贴与税收手段影响价格。对使用节能设施者给予补贴,对多耗能者实行累进税收。
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之所以一直以来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就是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降低能耗要么绝对地减少使用量,要么就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从宏观上讲,节能降耗最根本的措施还是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