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草根”因何而“战”
作者:赵志疆 时间:2007-02-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阅读:1400次
近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以“大国发展中的挑战”为主题召开了2007年的年会。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会上表示,一些发达国家走向社会稳定,实现持久繁荣,需要有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基础。“我对于最近流行的分析感觉到非常的怀疑,就是说现在我们社会有两种(人群),一种叫精英,一种叫草根,或者叫大众,我对这种分析表示担忧”。
一段时间以来,“精英”这个舶来词使用频率颇高。然而,英语中原本没有“精英”一词,因此一直都在使用法语单词“elite”,而在西方传播学论著中,伴随“elite”同时出现的一般还有另外两个词,“hierarchy”(等级)和“hegemony”(霸权)。西方学者最为担心的就是,社会等级划分之下话语权为少数“精英”所掌控,而普通大众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观点。
事实上,国内的“精英阶层”并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由于占据着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可以更为便利地通过各种方式向普通民众灌输自己的观点,进而施加自己的影响。“精英”与“草根”只是相对而言,既然有所谓“精英”,必然就会出现“草根”。当越来越多的“精英”群体一面享受诸多特权,一面牢牢掌控着足够话语权的时候,“草根”阶层日益感到不满,于是纷纷借助于各种传媒表达自己的观点。囿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精英”们大多希望巩固自己已有的特权,而“草根”们则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挑战“精英”的霸权。“精英”与“草根”之间的论战不断升级,表面看起来是争夺话语权,更深一层的用意却是在为各自的权利而战。
吴敬琏先生对“精英”与“草根”的划分表示忧虑,应该是出于一种善意的关心。笔者猜测,吴老先生的忧虑大概在于,这种划分有可能会加深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进而有损于社会的和谐。但是审视当前的社会现实,“精英”与“草根”之间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取决于各自不同的称谓。
吴老先生的忧虑是希望抹平“精英”与“草根”在称谓上的差异,尽快结束当前的论战。但即使称谓可以轻易统一,不同的权利却很难统一。基于这种背景,统一称谓非但不可能迅速平息争论,相反还会掩盖一些实质性问题――即使不再享有“精英”的桂冠,掌握社会资源的少数群体依然可以在享有特权的同时施加影响,而自感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又将如何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诚如吴老先生所言,最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橄榄型”。也就是说,无论“精英”还是“草根”,都应该是少数,绝对多数的中间阶层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基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必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调整。虽然“精英”与“草根”的划分未必科学,但却也是社会现状的某种反映,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调整的参考和依据呢?
当然,抹平“精英”与“草根”的称谓差异是最终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比抹平称谓更迫切的是统一权利。在“精英”群体事实上还享有诸多特权的时候,与其呼唤他们放下“精英”的架子,不如限制他们已有的特权。无论“精英”还是“草根”,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平等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人人都有能力和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挑战霸权,这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体现。
其实,绝大多数“草根”并不在乎谁会戴上“精英”的帽子,他们只是担心“精英”们戴上帽子之后是否会享有更多的特权――对于他们而言,权利的回归显然要比统一称谓更为迫切而实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