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洋葱如何快点变橄榄
时间:2007-02-13    来源:广州日报    阅读:1632次   
    2月11日下午,“中国经济50人论坛”,以“大国发展中的挑战”为主题召开了2007年的年会。会上,多位学者、官员围绕“发展挑战”进行讨论。

  其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年会上表示,一些发达国家走向社会稳定,实现持久繁荣,需要有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基础。

  “我对于最近流行的分析感觉到非常的怀疑,就是说现在我们社会有两种(人群),一种叫精英,一种叫草根,或者叫大众,我对这种分析表示担忧。”

  吴老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当下,我国还处于一个中下阶层占大多数、中间阶层不很明显的“洋葱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由于贫富差距的悬殊,终究只能成为社会阶层发展的一个过渡。不同阶层的存在难免,阶层之间利益的差别也难免,但经济利益的过大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与“洋葱型”社会不同的是,理想的社会结构应当是中间阶层占据主导地位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有钱人及穷人都要控制在少数比例,而绝大多数人属于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多了,意味着多数人都进入了相对富裕的生活,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中间阶层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体。所以说,将社会断裂为“精英”和“草根”的舆论分析,很明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然而,与吴敬琏的担忧相比,有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却睁着眼睛说瞎话,不但看不到我们存在严重贫富差距的事实,反而利用他的独特理论为低收入者的“假贫穷”而辩护。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张五常日前抛出他的理论,认为“说中国两极分化是胡说八道”。真是让人糊涂了,作为经济学家,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经过严谨的数据考证,单凭“农民工赚钱不报税”、“农民家有电视、冰箱”的表象,就否认贫富差距的存在,张教授真可谓“特立独行”。按照他的观点,既然中国不存在两极分化,那就肯定没有精英和草根的对立了,或许再乐观点,我们现在差不多已经进入橄榄型社会了。

  精英和草根的对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资源分配所致。若想逐步缩小这种对立,一方面要依靠社会分配在各个领域的均衡,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精英群体在话语权上的主动让步。精英不是权贵的代言人,而是社会的代言人,甚至应该是草根的代言人。遗憾的是,像吴敬琏这样的担忧,在精英群体中,还很难看到。

  精英和草根的存在事实谁也不能忽视,培育中间阶层已是当前社会分配改革的关键点所在。事实上,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亟需拓宽由中下阶层迈向中间阶层的政策诱导和社会通道。

  低收入者,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在如何将这部分群体培育成中间阶层上,显然还有许多体制性障碍。比如说提高工资,企业利润涨了好多倍,工人工资仍然停滞不前;再比如越来越引起人们注意的“贫富代际转移”现象,表明由社会底层进入中间阶层,还有着不浅的鸿沟;而之前“六成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的中等阶层,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的呼声也告诉我们,中间阶层不但要求经济上的平等,还有权利上的平等。否则,我们离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就似乎是遥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