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戴玉庆社长专访:搭建经济学家优质言论舞台
时间:2007-04-14    来源:广州日报    阅读:1718次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戴玉庆详解举办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广州研讨会初衷 强调目前反思亚洲金融危机非常必要

  4月15日,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与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承办的"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顾与反思--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广州研讨会"即将召开。由于此次参会的经济学家多是中央各决策机构的智囊团成员,有些甚至本身就是决策机构的领导,研讨会规格之高可想而知。作为一家地方党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何会与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独家承办此次广州研讨会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戴玉庆。

  媒体通过市民看得懂的语言,让经济理论走出象牙塔

  记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这个时候独家承办一场如此高规格的研讨会,有何现实意义?

  戴玉庆:今年2月,我们在跟"中国经济50人论坛"讨论确定广州研讨会具体选题的时候,考虑一个因素是论坛主题要是国家关心的宏观经济上的大事情,再一个因素就是要新闻界本身可以捕捉且广州广东市民又很关心的新闻聚焦点,而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这件事刚好可以把两方面串起来。

  大家知道,这几年宏观经济有点热,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整个国家都高度关心宏观经济的状况。与经济政策制定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学家也都在关注、在研究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泡沫经济危机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会不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在中国重演?这些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时候请这些顶尖的经济学家坐到一起,对国家下一步宏观调控发表真知灼见,是非常必要的。

  而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到现在正好是10周年,10周年应该有个反思,这本身是新闻题材。

  因此,把这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顾与反思",正好既能贴近新闻本身,也能使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见解,对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正研究的一些观点进行讨论,以便在国家的下一步经济调控上,有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建议。

  股市房市飙升,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很多人都高度关注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

  记者:为什么现在有这么经济学家对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股市与房地产泡沫感兴趣?中国目前的情况与日本当年的情况有何不同?

  〔点击收听音频:戴社谈为什么举办论坛〕

  戴玉庆:当时在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时,房地产价格非常高,股票市场也高,出现房地产、股市"双高"。日本国民当时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房地产资源是严重短缺的,房价都只会涨,不会跌,没有人去怀疑。在这种心理预期下,因为股市高涨导致账面上的收入很高,一些工薪阶层包括中产阶层纷纷把富余收入进一步投入房地产市场,并通过银行按揭的形式贷款,就这样一层一层地的不断推高房价。这跟广州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当时广州有一些收入还可以的年轻工薪族,也是不断投入房子。

  结果,日本股市出现严重滑坡后,那些拥有小资产的人很恐慌,他们不像有大资本的人能够抗风险。在这种恐慌的气氛下,很快股市和房市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出现"双滑",财富大大缩水。缩水之后的房地产价格只相当于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很多人就破产了。你可以想象,你手里房子的价值只相当于原来的三分之一,但要交的按揭款还是按原来的利率交款。

  我在北京参加一些会议,很多人也担心中国出现这种状况。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与我们的实际工资收入是不相称的,可能有一部分房子可能是由大款在买,如果把大款的因素抛开,纯工薪阶层支撑这么高的房价,确实有可能出现当年日本出现的泡沫经济危机。我认为,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很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研究经济的专业人士很关注的问题,相信也是很多广州广东市民很关心的问题。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比如要防止出现日本当年的情况。我感觉广州也好,上海也好,目前普遍的观点与当年日本人一样,都认为房子永远是短缺品,不管价位多高,只要买进,以后都会增值,这种是不理性的、是盲目的。

  现在广州市场不错,国内的市场也不错,老百姓预期也不错,但是真有风吹草动,老百姓的预期就会下来,如果有一个引爆点,危险的局面就出现了。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对危机确实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反思,尤其是媒体有责任将经济学家理性反思的观点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势传播出去,让老百姓的思维不要忽左忽右,大家一看好,就拼命追,大家一不看好,就拼命抛,给经济引来难以预计的后果。

  同时,我们的政府正通过政策调整防止出现日本那种情况。这次这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来广州研讨,结合当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当前实际,我想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将来为领导机关在提供决策依据方面起到参考作用。

  记者:在经济生活中,媒体与学者都在对经济政策产生影响,在您看来,媒体与学者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点击收听音频:戴社谈媒体和经济学家的作用及找什么样的嘉宾〕

  戴玉庆:我觉得媒体对经济政策的作用可能更务实,因为媒体的人更草根一点,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接触,特别是与中下层老百姓的生活更紧密,不是那么特别象牙塔,而学者关心的事情则更抽象,更宏观,对于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参考价值更高。就"中国经济50人论坛"来说,有些人本身就是决策部门的领导,比如周小川,他既是学者,也是央行行长,此次来广州的吴晓灵,是央行的副行长,她本身也是专家,而"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召集人刘鹤,本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也是副部级领导。这些人本身就在决策层又是学者专家,由于有了这些双重身份,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起这次研讨会对社会才有价值。

  记:这次论坛是否能够起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效果?

    〔点击收听音频:戴社长谈首先应该注意读者基础〕

  戴:我不太赞成这种说法。"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北京的影响力确实非常大,广州地区正好也是经济学家也关心的地区,因为房地产价格也好,固定投资的增加也好,还有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出现的经验教训也好,都在地缘上和广州、珠三角非常近,经济学家要把他们的观点传播出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支持。

  报纸拥有广大的读者,经济学家需要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这样的平台,如果没有大把听众、读者,他就是象牙塔,束之高阁,没有用,一味追求所谓的高端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影响力经济、注意力经济必须要有一大批读者和观众,曲高和寡就会变成孤芳自赏。

  这次论坛我们希望把原来可能仅仅是在象牙塔里面的东西以一种读者看得懂的语言传递给更多的受众,在传递过程中,把精华的观点呈现给读者。我们大部分的读者还是普通市民,他们可能看不懂什么宏观经济理论,但看了广州日报报道,会有所得,就成了。(文/ 本报记者徐锋)

  〔点击收听音频:戴社长谈媒体因该具备的态度〕

  小资料:"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由樊纲、刘鹤、吴敬琏等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于1998年6月在京共同发起设立的学术组织,聚集了具有国内一流学术水准、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吴敬琏、樊纲、林毅夫、周小川、李剑阁、刘鹤、张维迎等一大批著名经济学家与学者型官员。论坛组织每年都会召开年会、内部研讨会和高层经济理论研讨会等活动,所有成员都以学者身份平等参与,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及观点,共同参与中国经济重大课题的交流与探讨,提出政策建议和意见。论坛的宗旨和目的就是把各个领域有着深入理论研究的专家对中国经济问题及政策建议的研究成果集合起来,通过自由、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激发彼此的创造力,用集体智慧影响和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论坛还利用网络平台(http://www.50forum.org.cn)的网络平台,为论坛成员提供充分、自由、快捷的内部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