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金融业综合经营条件已经具备
作者:徐涛    时间:2007-10-29    来源:证券时报    阅读:1476次   
  本报讯  上周六,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等主办的“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二十年回顾”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一致认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推进这一工作的进程中,各商业银行不但要注意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风险,各监管机构也要加强沟通,相互协调,做到既要防范风险,也要有助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金融控股公司
  大发展基础已奠定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平在发言中表示,金融控股公司能否发展起来,决定性的作用并非监管的松紧,而在于是否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性条件。从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第一个基础是看交易成本孰低。经过实践检验,目前各界普遍认为,银行、证券、保险综合经营,以金融控股的形式运作,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是最低的,并且成本还有下降的趋势;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目前,一些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从事相关IT工作的人员特别多,集中地、大量地处理相关的交易信息,使成本大大地降下来;第三个重要的基础是,在金融理论、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风险定价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原来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有可能带来的很大的风险,已经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各种各样的风险,都给出了合适的定价,找到足够多的工具予以对冲。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发言中表示,综合经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金融控股这种形式,在目前的阶段,可能是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比较合适的选择。他同时强调,大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也对监管提出了挑战。保证金融控股公司健康发展,另外一个关键点是,一定要不断强化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商业银行改革
  坚持国家绝对控股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在发言中说,未来若干年,我们会发现银行传统业务的资产负债增长会比较慢,而债券、保险、股票等直接融资产品增长会比较快。他提出,包括私募基金和其他的一些直接融资的资产,会增长得比较快。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脱媒,而这个过程必须要有银行的积极参加,中国整个宏观金融框架才会稳定。
  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中获得的资本溢价问题,易纲强调,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的过程当中,国家仍然控制着60%以上的股权,再加上境内的持股人、社保等持有的股份,如果说有资产的增值,那么国家、社保、境内的持股人占了增值的绝大部分,“我们坚持国家绝对控股”。另外,上市给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透明度、激励机制带来了质的变化,使其发展具备了可持续性的基础,“有了这样的一个改革,才有我们今天讨论综合经营的坚实的基础。”易纲说。
  基金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特邀专家、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发言中表示,从2001年截至到目前,基金规模从50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3万亿元,增长了60倍。但是,同银行30多万亿的存款余额相比,基金的规模还不到银行存款规模的10%,而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比例为80%,“我国基金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他说。
  祁斌表示,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应注意风险控制,“不要转得太快了”。在转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要比较注重风险控制,要切实做好防火墙的建设;要在运行机制、人才建设、薪酬等方面采取市场化原则。
  他说,银行参与基金行业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综合经营的案例。“我国基金总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多元化。商业银行参与基金行业,实际上折射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正在向一个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较平衡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是顺应了这个趋势,同时也推动了这个趋势。”祁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