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王直:中国06年对美410亿美元高科技产品贸易顺差真相
作者:熊剑锋    时间:2007-11-1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阅读:1678次   

  从2002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的指责和担忧一直没有停止过,最新的一种版本是:中国在ATP产品上越来越有竞争力,将抢走西方工人们的工作。所谓ATP是指高科技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s)。
  11月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专家王直在长安讲坛上表示,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ATP产品对美国的顺差,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2006年为410亿美元;而根据美国普查局的统计数据,这一数据为490亿美元,占2006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1442亿美元的30%还多。
  但是,王直从各类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对美的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差90%来自于在中国国内的外资企业,而且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高科技出口占据了整个出口额的97%,实际上在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差中国内增加值在不断扩大,驱动了中国GDP的增长,但从GNP的角度看,利润大部分仍然被外资企业赚去。
  曾任职于世界银行、明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及乔治梅森大学等机构的王直,2005年调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任资深国际经济学家,研究美国与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的贸易问题。

  在高科技产业中完成“青蛙式”跳跃?

  中国的贸易总量不断攀升。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长了60倍,同期世界贸易只增长了10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已经超过8%,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且有希望今年超过第二的美国,在未来的几年内则很有可能超过老大德国。
  在庞大出口量的背景下,一般认为,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具备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出口的产品应该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出口的比例中不断加大,这一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加速。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钢铁的市场份额从几乎是零增长到了目前的10%,机械设备也从零起步到超过了10%。
  “特别是在办公和所谓的电信设备方面,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从1985年的零到超过世界市场份额的15%,达到了17%~18%的水平,高科技的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中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领域里发展得非常之快,令人惊奇。”王直表示。
  2005年1月12日一份呈送给美国国会下属的中美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中,美国经济政策学院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说:“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一定会在诸如纺织品与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失去很多工作,却认为我们还能够在资本密集型领域保持优先的地位,但是最近的数据表明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中国甚至在核心产业如汽车及航空产业扩大了他们的市场份额。”
  部分美国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政府的“产业补贴政策”造成了中国在高科技产业中完成了“青蛙式”的跳跃,中国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superstate(超级大国)”。

  谁的顺差

  对于高科技产品,美国普查局将之定义为:只有产品显著地和十大领域的高科技有密切联系的产品才能被定义为高科技产品。这十大领域包括生物技术、生命技术、光电产品、信息和通讯产业、电子产业、计算机控制的制造业、高级机械设备、航空、武器和核技术。包含700余种产品,且目录每年都在更新。
  中国定义的高科技产品有两种定义方法,一种是科技部、海关等五个部委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只要出口的产品位于这个目录上,就可以享受出口退税等政策优惠,2006年,有九个领域,1601种产品。
  另外一个是由海关和科技部用于统计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统计目录,于1999年颁布,2000年实施。这个目录有九个领域和226个海关六位数的编码,基本上是参考了美国的标准,前八个领域是一致的,第九个领域和美国的核技术和武器是一致的,中国的目录中合并称之为其他。
  两种标准相比,美国的更加细化,而中国的能够看清楚这些顺差都是来自于什么样的企业和地区。王直表示,中国的统计能够看出是什么企业生产的,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等,可以看出更详细的高科技贸易的结构信息。
  结合这两种标准,王直发现,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ATP产品中,90%的出口来自于外资企业,其中70%来自外商独资企业,20%来自外商合资企业;65%的ATP出口来自于中国的各种经济特区。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外商独资企业贡献的ATP顺差接近350亿美元,合资企业接近100亿美元,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基本上没有顺差,国有企业对美的高科技产品贸易是维持50亿美元左右的逆差,大量的采购是国有企业进行的。
  而从所有产品的贸易顺差来看, 2006年私有企业的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4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私有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科技产品主要是外资企业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所贡献。
  在行业方面,中国最大的顺差来自于通讯和信息产业,390亿美元,光电产业也有120亿美元,美国在电子和航天领域依然对中国享有顺差。
  数据表明,中国对美的高科技产品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顺差超过了400亿美元。从2002年以后,在高科技产品中加工贸易占据的比重从92%上升到了97%,一般贸易不到5%。
  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在41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由于大部分的贸易出口的方式是由加工贸易完成,大部分投入的中间品来自于进口,那么,到底有多少是中国创造的价值?
  王直说,中国的外商企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实际上是一种顺差转移,还有一种企业是欧美企业,目的是占领中国的市场,或者卖给中国周边的市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因为生产的全球分工,任何一个国家的贸易总额都包括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全球化对衡量贸易量的大小提出了新的挑战。”
  美国普渡大学的Hummel教授提出了垂直化分工的概念,所谓垂直化分工,也就是进口中间品的价值占出口品价值的比例,用于衡量一美元中出口包含了多少进口品的概念。
  王直与两位同事的一项研究表明,套用Hummel教授的公式,用中国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完全垂直分工度,而且证明了国内增加值=1-垂直分工度,也就是说垂直分工度就是进口值。
  计算结果表明,1997年中国的完全垂直分工度为29.3%,2002年为35.9%,也就是说,1997年国内增加值为70%,2002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逐渐下降,为64%。
  但是这一个数据受到很多专家的质疑,认为原公式适用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没有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是中国的显著制度性特点。
  王直根据从中国海关拿到的加工贸易的数据重新计算,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行计算,1997年,中国一般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6%,加工贸易外国增加值为80%,加权计算后总的中国出口的外国增加值为52%。
  2002年一般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14%,加工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68%,加权计算之后总的中国出口的外国增加值下降到了48%,国内的增加值在提高。
  王直表示,之所以国内的增加值在提高,是因为在此期间很多厂商把上游配套的生产迁入中国,比如英特尔在大连建立了一个芯片厂,而这些在国内的生产都计入了国内增加值,这就造成了国内的增加值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