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可能枯竭
作者:王延春    时间:2007-11-12    来源:经济观察网    阅读:1635次   

   日前,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长安论坛”上做了“正确判断三农形势”的报告。此间,他提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永远不减的神话将被打破。
    一直以来,传统观点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永远不会减少”;农业技术变迁不以劳动力节约为取向。 80年代,学者估算约有30%-4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1亿到1。5亿人,90年代学者推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31。5%,大约1。72亿人口。2000年的估算在46。6%,绝对数量超过1。7亿。
    看上去,似乎随着时间的流失,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没有减少,成为永远不变的神话。
    然而,20多年,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的崛起,以及外出打工的热潮,究竟使农村务农的劳力到底还剩多少?这是一直研究农村农民问题的学者蔡昉所思考的。
    他从农村劳动日、种植业劳动需求量、饲养业劳动需求量等方面观察计算发现,实际上,依然在农村务农的人数并没有学者普遍认识的那么大。同时,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分析,转移出去的劳动力6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留在农村务农的50%以上是40岁以上的人。因此,他预测大约1亿剩余劳动力中其中一半的转移能力有限。
    蔡昉判断,“刘易斯转折点”可能将到来。也就是说,根据二元经济理论,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澡盆被淘干,标志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转变,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在逆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没有可以转移的潜力,要挖掘潜力,必须采取提高工资,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等激励手段。
    蔡昉说,观察80年代到今天的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演变,可以发现,用于土地耕作的农机使用率从90年代开始,出现突飞猛进的增势,可以这样判断,“中国农村的技术变迁方向是节约劳动力。”
    对于目前“猪肉涨价”的热点问题,蔡昉甚至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大部分是农村散养猪,现在务农人口闲暇时间少,没有时间养猪了,尤其是中部和西部贫困地区农民不愿意养猪,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短缺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