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专家热议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会
作者:徐 涛    时间:2008-10-20    来源:证券时报    阅读:1570次   
    此时走出去或带来一时损失,但有可能成为中国发展历史上的大机遇
  本报讯 昨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十周年研讨会暨《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深层次原因,中国在面对危机、化解危机的过程中,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相当的机遇。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危机源于深层次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长期问题积累的结果。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危机的爆发在于旧的国际货币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缺少一个多元化的货币体系,不利于风险的防范。导致本次危机的一个原因是,在货币全球化流动的同时,有效的监管并未实现全球化。
    对此,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表示,除了金融监管方面存在失误外,从根本上说,是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活模式决定了危机的最终爆发,而美国在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创新,进一步放大了危机的规模。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危机将有三个阶段:泡沫刺破阶段,危机向实体经济侵害阶段,实体经济萎缩、生产过剩阶段。他说,受危机的影响,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调整可能将持续多年,“2009年可能不会是底。许多指标都会出现硬着陆。”
    对此,中银国际董事兼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表示赞同。他说,随着美国市场需求的急剧收缩,中国经济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内需的提振,在短期内是无法有根本性的改善的。“明年的经济发展可能会是最困难的时候。”
    张曙光表示,美国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可低估。首要的影响是出口下降有可能带来生产过剩的问题,另外,股市、房市的下跌以及经济增长放慢,都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国或面临历史性机遇
    在发言中,专家们也强调,在危机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
    汤敏表示,此次危机虽然在战术上可能带来一时的损失,但就战略层面而言,有可能成为中国发展历史上的大机遇。在国际社会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必须积极地参与进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在新的体系中必须有所体现。
    张曙光也认为,面对危机,我国面临的机遇要大于风险。他说,在应对、化解危机的过程中,要在启动内需方面下真功夫。启动内需,各级政府要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公共服务方面,把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转变过来。
    就中国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哈继铭表示,从宏观层面讲,要着力提升人民币地位,争取首先实现区域内地位。另外,要利用这个时机,释放资产泡沫的压力。在微观上,目前还是现金为王,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谨慎,同时要关注大宗商品的主导权。
    曹远征表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对美国的金融危机,首先要明确的是,应该采取措施给予必要的救助,但是,仓促的抄底行为不应该提倡。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安排要提上日程,加快步伐。
    对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说,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出口下降局面的同时,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坚定地走出去,要着手解决技术瓶颈和能源、资源的瓶颈问题。“但是,对外国企业的兼并要小心。”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在发言中提醒,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权利和责任的平衡问题,要研究成为国际货币与保持资本市场稳定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同时,要认真研究对高杠杆、高风险产品如何进行全球监管的问题。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许善达也提醒,要认真研究危机解决后,美国将依靠什么保持自身经济增长的问题。如果美国的增长模式发生变化,中国的增长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拉动经济增长还有内需可依靠,而且中国的内需是有支付能力的内需,关键是要切实解决一系列问题,充分释放国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