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经济发展会议 -> 论坛(上海·2013)研讨会:加快上海开放促改革的重点任务与路径
论坛(上海·2013)研讨会纪要(二)——王一鸣: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推进转型发展
时间:2013-08-10    阅读:48287次   

论坛(上海·2013)研讨会:加快上海开放促改革的重点任务与路径

会议纪要(二)主题发言


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推进转型发展

 王一鸣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位势的提升,上海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地位也将大幅提升。因此,上海讨论对外开放问题要有全球视野和思维,既要瞄准纽约和伦敦来参与全球化竞争,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我想讨论三个方面的话题:一是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二是上海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应扮演的角色,三是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几个重点领域。

    一、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与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各种解释都会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新的形势,这可以从国内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和外部环境调整变化来考察。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考察东亚国家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经济增长都经历了一个拐点性变化,拐点之后都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同样,我国也在发生这样的变化,2007年实际上已经出现拐点性变化,这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阶段性转化。我们可以看到沿海主要城市经济增速普遍都在放缓,这也是这种变化一部分。经济增速换挡,原因主要是,劳动力数量绝对减少,农村人口转移放缓,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人口老龄化和抚养比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向下调整。劳动力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规模和速率下降,引进技术外溢效应和市场化改革边际效应减弱,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也对经济增长形成外部制约。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欧元区的衰退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久,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也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趋紧。IMF7月份预测将今明两年全球增长率分别调低为3.1%和3.8%,比4月份预测分别调低0.2个百分点。外部需求扩张速度放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将有增无减。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将面临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新型经济体的竞争,并替代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新型经济体经济扩张,对我国机械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企业到海外低成本并购欧美企业的机会增多,走出去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的条件更加完备,这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在投资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为中国通过扩大开放推进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通过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加快推进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成本竞争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转变。

    二、上海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应扮演的角色

    从全球层面比较,与纽约、伦敦比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主要是学习和追赶,学习这两个城市产业转型、金融创新、文化创意、公共服务、高等教育以及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必须在学习和发展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培育属于上海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

   从东亚看,与东京、新加坡和香港比较,上海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依托,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金融开放契机,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有条件也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从国内看,上海要在长三角转型升级中应发挥更大作用。如果上海不能有效整合长三角的资源,也很难有效整合全国的资源,更好地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从上海自身看,如何去培育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竞争力究竟在哪里?一个是创新元素,一个是文化元素,要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创新能力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创新角度看,过去10年国内成长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在上海有不少创新型企业,但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还不多。综上所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要当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引领者,金融业开放的领跑者和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

    三、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几个重点领域

    第一,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船舶、装备制造等具有非常好的基础。一般而言,国际大都市在成长过程中,制造业比重会逐步下降,与制造环节相关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能力将逐步上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去10年,上海制造业比重在不断下降的同时,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研发设计等具有创新特征的专业服务提升幅度不大。各种优质资源和要素在上海集聚,还没有很好地能转化为创新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没有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

    这里面肯定有制度性因素。我个人的理解,从管理模式来看,我们可能还在用制造业的管理制度来推动服务业。制造业可以由政府主导,通过特殊的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在特定阶段快速发展。而服务业是千差万别的,多元化的,需要个性化特征和最大的自由空间,需要公平、稳定和完善的制度框架,而不是阶段性的扶植政策,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放松管制,如果用固定模式去约束,可能很难成长。从市场体系看,要素市场改革仍不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服务价格的制定中还存在大量的政府定价现象,如利率、各种服务收费等。人力资源要素市场供给和流动受限。一方面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户籍制度客观上限制了人员流动。金融市场不健全,融资服务体制不灵活。

    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开放,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和扶持本地的制造业企业与上海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结合,由制造向创意、设计、研发、检验、监测、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上下游生产性服务领域延伸,集中力量搞几个大的技术转化平台。鼓励国内外大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来上海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生产基地、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分支机构,来共享上海的人才、信息和金融服务优势,通过引入新的竞争主体来增强市场活力,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力。

    第二,推动金融业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上海需要强化金融功能,要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上海已经形成了资金、股市、期货的规模优势,也建立了银行间拆借市场。但没有国际化本币支撑,上海虽然有规模优势,却难以成为国际性的结算、营运、财务和定价中心,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全球主要国际大都会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及香港均有国际化的本币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上海金融业加快开放进程,要充分利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金融业开放创新的平台。

    第三,加大向民营经济开放力度。这是讲的对内开放。上海国有经济的比重一直是比较高的,尽管这几年也在退。我们说主动退是一方面,放宽准入,提高开放度,这也是重要方面。从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有创新活力的标志性企业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上海创新和文化两个要素中,创新一方面需要现有企业强化研发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创新是一种市场活动,关键是要提高开放度,让民营企业进来。向民营经济开放是培育上海创新活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方面可学习和借鉴深圳、杭州等地的经验,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垄断,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宽进严管,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未禁止的即可准入,实施市场公平准入政策,进一步放开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

开放可以在更大范围获得资源,在更大范围利用和配置资源,开放的经济才会有活力,才会有持续增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