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危机孕育机遇 有能力才有机会
作者:柳建云、谢绮珊    时间:2008-10-20    来源:广州日报    阅读:1762次   
    由美国次级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正给全球经济和社会格局带来新的历史转折,中国经济怎么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转轨国家,中国如何继续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展自己?昨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界智囊组织“经济50人论坛”在京城展开一番纵论。

  文/记者柳建云、谢绮珊

  昨天,中国经济50人论坛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吴敬琏、樊纲等数十名当前中国知名的主流经济学家齐聚一堂,在总结改革三十年成果的同时,重点就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面临的挑战话题各抒己见。

  专家们对欧美政府救市均表示肯定。正如会议主持人、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所说,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观点都是惊人的一致。虽然对救市手段存有分歧,但专家们认为,这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进一步发展也提供了机遇。

  判断

  中国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要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第二个阶段将蔓延到信贷危机,第三阶段引发实体经济萎缩。当前正处在第二个阶段。

  经济学家许善达认为: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使金融危机解决了,经济发展仍因消费支付能力下降而缺乏经济动力。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储蓄率较高,如何将高储蓄转化成有效的消费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指出:中国储蓄率过高在短时间难以控制,当前出口萎缩就应拉动内需。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改革开放是在全球化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当前世界金融体系出了毛病,我们应当向前看。”

  樊纲说,这场危机可能改变的是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仍是相对最好的经济制度。中国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应对

  只有全球化才能发展自己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娟指出:历史上多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解决的出路是进一步全球化。出问题的国家要求助于相对较好的经济体,最后的结果是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

  “如果我们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放在全球化背景下考察,就会发现中国第一次走进了全球化。如果过去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分享了全球化的好处,今天就不得不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博源基金会总裁何迪说。

  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要保持经济增长,但不是保出口,而是要保内需。最重要的是刺激国内消费。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如果美国次贷危机使本国GDP下降,进口急剧萎缩,将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影响。现在这个危机还在蔓延。从短期看,提高居民收入才是正确方向。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全球金融治理存在重大缺陷,发行货币的人可以不受监管。而中国全球化层次较低,有待提高。只有通过全球化才能发展自己。

  李扬认为:如何抓住机遇,中国要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如何平衡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与机构主导的金融体系。二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必须要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应该高度重视。四是更加突出金融稳定的重要性。五是要积极推进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但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受约束的货币体系。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这次危机在战术上我们会有些损失,但是在战略上是50年甚至百年未遇的大机遇。解决这个危机以后,一定会带来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重组。现在国际惯例发生了问题,正是我们诉求利益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要求放进新体系中。

  展望

  有能力的国家才有机会

  樊纲认为,危机同时也是机会,但对于有能力的国家才是机会。怎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怎么发展自己?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中国的地位。

  这次机会能不能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可能性是存在的。他指出:“中国目前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由于出口下降有可能造成的生产过剩问题;二是股市和房市的非理性波动;三是当前经济增长减缓。现在要启动内需,要稳定金融,让市场健康发展。改革得以推进,才能够在危机中抓住机会。”

  经济学家郑新立认为: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将面临三个机遇:一是以扩大内需来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二是利用中国美元外汇储备,走出去并购,引入人才、技术创新,解决中国长远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购买国外企业的资源勘探权、开发权解决中国资源瓶颈。三是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