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蔡昉:防止無就業的經濟復蘇
作者:方燁    时间:2009-04-29    来源:新华网    阅读:1379次   
    ●過去的10年裏,中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提高非常快,這意味著農業的勞動力蓄水池作用在減小。 
    ●中國能做的就是讓產業盡量留在國內,防止“無就業復蘇”。 
    ●中國的教育仍然與先進國家存在著巨大差距,提高教育水平,可以給中國帶來巨大收益。提高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從性價比上保持中國產業的比較優勢。

    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4月23日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作了題為“金融危機對就業影響及對策”的主題演講。蔡昉在演講中表示,當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經濟恢復中要防止無就業復蘇的危險。解決目前的困難,政府應有所作為,著力降低自然失業率。

    失業率可能再漲一個點

    蔡昉說,中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下所遭遇的GDP的損失,其實並不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在就業的損失上面很可能會更大一些。從數據來看,城鎮登記失業率從2003年開始,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但是到了去年,從4%的水平一下提高到4.2%,今年第一季度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4.3%,也就是說勞動力市場狀況從去年起開始變壞,而且今年一季度還在繼續。

    再看更通用的數據———城鎮調查失業率。這個指標曾經因為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大規模的失業現象,在2000年的時候達到了最高的7.6%,但是從2002年開始下降,一直降到了2007年的5%左右,但是2008年又上升了,據推算大概比2007年漲了一個百分點。今年假如像去年一樣,城鎮調查失業率再漲一個百分點,就超過了7%,也就是說,有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僅次于2000年的失業比較嚴重的一年。

    自然失業率也在上升,而且表現出順周期現象。據蔡昉介紹,勞動力市場上的變化,並不完全是周期因素導致的,失業也有自然失業,包括結構性的失業和摩擦性的失業。在很長的時間裏頭,中國的失業率中最主要的部分,大概超過70%的因素是自然失業率,它和GDP增長速度、和經濟周期無關。但是,從去年開始的這一次失業率的提高,完全是周期現象,也就是說是中國實體經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了失業“從目前的經濟指標來看,盡管稍微有一點點回暖的跡象,但是還很難看到有實質性的變化,因此對中國今年的就業仍然可能會產生很大的直接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民工就業的衝擊上。蔡昉說,農民工這一次是金融危機衝擊的一個主要群體。過去,城市經濟不景氣時,這些人就回到農業接著務農,農業被作為勞動力的一個蓄水池。但是,這一次不一樣了。

    首先,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農業的勞動生產力提高非常快,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也非常快,這意味著許多農民工回去以後也沒有太多的活可以做。其次,土地經過了各種各樣的調整,如二輪承包,有相當多的農民工已經沒有土地了。據調查,農民工當中至少1000萬人是沒有土地的。此外,今天的農民工已經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農民工,他們從來沒務過農,他們也幹不了農業,也不想幹農業。

    防止無就業的經濟復蘇

    “現在政府努力保增長,許多人預期,經濟增長恢復了,那麼很自然的,失業率就會下降,就業就會得到恢復。但是我也有一個擔心,會不會出現一種情況,叫做無就業的經濟復蘇。”蔡昉說。

    據他介紹,2月下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預計,美國經濟今年下半年就會開始恢復,但是失業會仍然保持很高的狀態。這是美國特有的一個病症,叫做“無就業的復蘇”。這在美國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1991年、1992年,那個時候美國經濟衰退,隨後經濟開始復蘇,但是失業率仍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這種狀態持續了十幾個月。到2001年、2002年的時候,美國又有一次經濟衰退,然後經濟開始復蘇,但是失業率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這一次持續了大概29個月。按照伯南克的預計,今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明年經濟就可望會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增長速度,但是接下來還會是“無就業的復蘇”繼續。

    “無就業復蘇”是怎麼造成的?蔡昉認為,有兩個直接的原因。他說,經濟危機的時候,企業要考慮生存,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他們會選擇多用一些機器替代人工,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當企業的這種行為轉變成一個產業的行為的時候,勞動密集程度比較高的產業就要轉移到海外去。產業調整之後,已有的勞動者和產業結構調整後的勞動力需求不匹配,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失業現象就會增多。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中國可能會發生同樣的現象。因為金融危機影響到了中國的實體經濟,首先受到衝擊的是沿海地區,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型產業,這些企業有一部分已經開始採用機器、資本替代人工勞動。

    “有人說,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不再具有比較優勢了,很自然要轉向別國,勞動力更便宜的那些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甚至孟加拉。如果說這兩件事情都普遍發生了的話,那麼,GDP增長就是恢復了,就業的壓力也不會減弱。因此,我們說,中國也要防止‘無就業復蘇’。”他說。中國能做的就是讓產業盡量留在國內,較好的辦法就是讓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內各地區轉移,從東部轉向中西部。

    青年失業率高是常態

    蔡昉說,中國每年新增就業2000多萬,基本上都是青年人,總的來看,新增就業問題是青年就業的問題。但是,青年失業率高本來也是常態,其他國家這樣,我們國家也是這樣。

    為了排除金融危機的影響,用2005年數據來看:城鎮平均失業率是5.16%,24歲以下勞動力的失業率則高達9.5%;從農村來看,所有人的失業率綜合算下來還不到1%,但是24歲以下青年人的失業率高達4%。從文化水平來看,隨著學歷的提高,有失業率提高的趨勢。文盲的失業率只有3.3%,小學畢業人群的失業率有5.9%,上完初中就達到了7.7%,上完高中就達到了13%,上了大專的達到最高的失業率是13.4%,上本科以後低了一點,大概11.9%,讀了研究生和博士,失業率降到了10.4%。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保留工資的存在。所謂保留工資,就是一個勞動者去找工作的時候,不管他制定沒制定計劃,實際上腦子裏面都有一個願意接受的最低工資。在勞動力市場上越是脆弱的群體,越是沒有競爭力的群體,他的保留工資通常也是最低的,文盲的失業率低,就是因為他最容易接受企業提供的工作。然而隨著學歷的提高,保留工資也隨之提高。

    但是蔡昉明確表示,不讚成通過降低教育去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問題。首先,中國的教育仍然與先進國家存在著巨大差距,提高教育水平,哪怕僅僅就提高到高中水平,就可以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收益。據他研究,如果把現在中國企業職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到高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就可以提高24%。同時,城市的勞動力報酬可以提高17%,農村的勞動力報酬可以提高21%,從而以性價比保持中國產業的比較優勢,提高中國產業的競爭力,提高勞動者的收入。

    蔡昉說,經濟危機時期是人力資本積累的最好時期。由于不好找工作,人們可能願意多讀一些書。美國人力資源的雄厚基礎就主要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時打下的。接下來在二戰之後,又有1200萬退伍軍人,于是政府通過了一個退伍軍人保障法案,幫助800多萬退伍軍人上了大學。這是構成美國此後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促進就業政府應有所作為

    當前我國就業壓力比較大,蔡昉表示,在解決就業的問題上,政府應該有所作為。他說,過去,我們保GDP增長,但是GDP和就業不同步。我們過去有過這樣的經驗,1998年以後中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政府投資的方式帶動經濟增長,但在就業的帶動上沒有取得好效果。當前政府提出4萬億元投資擴大內需,如果按照現行的結構投資,可以創造4765萬就業崗位,相當于當前全部非農產業就業的10.5%;但是如果按照最大化就業方案投資,則可以創造8321萬的就業崗位,相當于目前非農產業就業的18%。

    政府應該如何促進就業?蔡昉說,這首先要從政府目標的優先程度說起。在美國,就業在宏觀經濟政策當中取得崇高地位是在1946年,當年通過的就業法案第一次明確地把聯邦政府的責任界定為:第一最大化就業,第二最大化產出,第三最大化購買力。但是由于後來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同時存在,1978年美國政府又通過了一個“充分就業與平衡增長法案”,把就業的重要性降低了。

    現在,中國政府遵循宏觀調控四大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與1978美國充分就業法是一樣的,目標很多但是顧此失彼,不能說它是就業優先的宏觀經濟概念。同時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受到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幹擾。

    蔡昉呼吁,現在政府工作目標應該更加關注就業,宏觀經濟政策也好,貨幣政策也好,財政政策也好,產業政策也好,都應樹立就業優先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當前中國面臨的周期性失業問題。同時,由于自然失業包括摩擦性的失業和結構性的失業,都與勞動力市場的功能相關,如果政府能夠順應勞動力市場要求,提供好的就業服務,就業培訓,包括中介等等,也就可以降低自然失業率。

    蔡昉說“如果我們能夠作好勞動力市場,做好就業服務,我們從自然失業率中找回一個百分點、兩個百分點也不是不可能的。2008年社會各界非常關注《勞動合同法》,其實當時還和它一起出臺了一部《就業促進法》,作用就是通過消除勞動力市場的歧視,明確政府的責任和各個方面能夠有利于降低自然失業率的措施,這部法案我們現在更應該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這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方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