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5年前后我国GDP增速将进入下降时间窗口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和前几个五年规划相当重要的一个区别,我认为就是,经济有可能会碰到高增长边界。中国经济过去30年每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现在要触到这个边界了,增长速度要下一个不大不小的台阶。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也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研究发展前景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结论,以日本、韩国、德国等战后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参照,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当人均GDP达到1.1万国际元(购买力平价单位)的时候,增长速度一般是下降3%左右。从中国来讲,2010年中国的国际元已经将近8000,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大概3~5年就会到1.1万国际元的水平,所以我们就会进入增长速度下降的时间窗口。具体哪一年还不好说,但是以2015年为中心点的话,前后两年都有可能,大体上是“十二五”和“十三五”相交的时间可能性比较大,上升速度由前些年的10%左右降到7%左右,甚至其有可能更低一点。
增长速度降低以后,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想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是如何防范和化解高增长时期形成的、在低增长时期就会显露的矛盾和风险。比如说中国经济是速度效益型经济,有些人说能不能速度低一点,效益好一点,其实正好相反,中国经济一般是速度高一点,效益就好一点,速度一旦下来,效益就会下降。企业不会在低速度下盈利。应该说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当金融危机波及到的时候,GDP降到6%的时候,企业的效益大幅下滑,财政收入也出了问题。如果几年以后,增长速度不是仅两个季度,而是持续地降到了7%左右,遇到的问题怎么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各种资产的布局,都是以高收益作为前提的,如果速度下来了,人的预期发生变化了,各种资产是要重新布置的,这时候可能还不是一般的泡沫破裂。
还有一个情况,金融机构相当多的贷款7年到期,7年以后是怎么样的情况?现在干得不错,7年到期以后可能就是很大的问题。当黄金的高速增长期结束以后,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中国能不能避开这个危机?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经济潜在增长下降了以后,政府还想保持一个高速的增长,继续采取宏观刺激政策。日本上世纪80年代就做过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前车之鉴。另外,如何抓住转型的机遇形成新的优势?中国如果说经济增速降到7%左右,如果转变比较好,还能维持10到20年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我认为目前大家对这个事情重视不够,增长速度下降将会使中国的发展方式发生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讲了很多年,但是为什么转不过来?其实还是缺少一个条件,就是当高速增长在维持的时候,一定不会转。所以今后5年,应该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变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后、最有利的时机。
范恒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
“十二五”区域战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过过去5年,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日趋清晰,沿海与内地竞相奋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上形成。“十二五”时期,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要继续贯彻区域发展的战略和区域功能区的战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下一步就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方面做三项工作:
一是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还是要抓两头的思路,一是继续培养一些新的增长点,最近我们将推出河北沿海发展的战略,把沿海布局中最后一个板块补齐,还要推出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二是贫困地区的发展,国家正在制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攻坚计划,把贫困地区工作的着眼点从一个一个县解决到一个一个片,连片的解决,不把这个短板补齐,谈何现代化?
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权利能否均等,发展机会能否公平,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那就是更大的问题。
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要提升沿海开放的水平,加大沿边开放的力度,要构造一个个内陆开放的平台,如重庆的“两江”新区。我们还要推出几个重要的新区,把武汉、西安、成都、重庆这些地方都打造成内陆开放的高地。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民工荒”悖论并非人口红利问题,需打破户籍制度概念
现在中国还有40%的劳动力是农民,可是这两年出现了民工荒,劳动成本大幅上涨。有的专家在研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人口红利的问题。
为什么突然出现民工荒了?按照工业化一般的进程,农业劳动力到10%的时候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有40%的农民,怎么就出现民工荒了?
仔细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过去只让农民来打工,不让农民住下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大批农民30岁以后回乡,过早退出劳动力供给市场。结果就出现了民工荒悖论:一方面大量的农民还在农村,另外,城市里没有老农民工。这件事很重要,以前上海的老工人,有熟练劳动技能,现在一代一代的都是新的,因为老的住不下,过早地撤出了劳动力供给。岁数比较大的农民回去了,半大的孩子慢慢地出来了。
全国农民市民化将是一个趋势,中央政府会积极推动这件事情。我认为地方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实验,我建议要打破过去户籍制度的概念。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我们的户籍人口是很幸福的,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叫“户籍贵族”,他们享受很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而按照现在的“户籍贵族”的办法来实行市民化太慢了,有限的财力要让一个一个的农民工都有了城市户籍,给他提供那么高的福利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建议应加强常住人口的概念,采用双轨制,户籍继续供给,但是新的财力集中到新的常住人口上,首先提供基本保障,然后逐步扩大、逐步增加,我们不希望他一步走到“户籍贵族”的水平,使他慢慢觉得这个城市是他的城市,可以有一些公共服务品能够提供给他们,这样使他们在城市里一代一代地住下来。
许善达(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改廉价商品出口为资金出口
中国以前的出口主要是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的低价格,形成竞争力。但经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力价格也不断上涨,土地价格、资源环境成本都在上涨,因此中国出口的结构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也就是说出口的结构也要调整。
我们还要强调扩大出口,手段是什么呢?我认为,新的优势就是30年换来的资金优势。现在国家处在资金相对过剩的时期,不是说供应过少,而是过多,外汇过多,人民币也过多。按照规定,商业银行贷款最高的限额是75%,也就是说你存款100块钱,可以贷75块钱,发达国家可以贷100块钱。但尽管是75%的低标准,现在几个大的商业银行离这个标准还差得远,比如说工商银行(601398)只有60%的贷存比,还有15%按照法律规定可以贷的钱,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里,这15%是多少钱呢?存款有12万亿,15%有差不多1.5万亿~1.8万亿人民币资金。
现在人民币多,外汇多,这是我们的资源,出口要利用这个资源,以资金的出口带动产能出口。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开始了,我曾经提出过,这有点像二战以后的美国马歇尔计划,将美元和美国当时过剩的产能结合起来。那段时间也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我想在今后20~30年,这种新的出口模式将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有了这个问题以后,就引出另一个问题,资金出口一定会涉及外汇和人民币怎么走向世界的问题,怎么样使人民币变成国际化货币的问题。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上,有一种讨论到的路径,就是通过港币的途径。香港作为中国商品通向世界的桥梁,支撑香港经济繁荣了好几十年;如果港币作为人民币走向世界的桥梁,我认为还能够支撑香港繁荣至少30年,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也不会下降。具体方法是,实现港币联系人民币的汇率制度,那么港币就相当于国际化的人民币,或者是人民币的国际版。现在人民币和很多国家的货币都有货币互换协议,如果港币和人民币联系汇率固定了,人民币与港币之间再互换协议,那就相当于人民币走出去了。现在很多企业家、学者都提出这个设想,当然还在论证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