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为什么经济学家都呼吁成立国改委 中国曾有一个体改委
时间:2013-02-18    来源:搜狐财经    阅读:2156次   
    在2月17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吴敬琏、张维迎、曹远征、郑新立等专家学者均呼吁成立类似于国家改革委员会的机构,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吴敬琏呼吁中央直接组建工作班子,统筹协调亲自抓,避免各个部门在做顶层设计时向部门利益倾斜,并形成部门利益格局。张维迎则称,推进改革首先要成立国家改革委员会,“这是改不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不成立,说明国家还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喊口号而已”。

  事实上,上述专家学者并不是第一次呼吁成立国家改革委员会,而中国也确实曾有一个类似于国家改革委员会的机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即体改委。

  搜狐财经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为您整理关于体改委的简单情况:

  "体改委没有既得利益,也没有项目审批权"

  据《中国企业家》2003年3月报道,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后,具体怎么个改法,当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需要一个高层机构来规划和协调改革全局。

  1980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第一任体改办主任由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兼任;报道称,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高层发现,作为一个办事机构,体改办在推动改革举措落实上权威不够,在1982年5月,五届全国人大决定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体改委)。

  当时,体改委被赋予了四项任务:理论创新、设计总体方案;协调各方利益;组织试点。

  关于体改委,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邵秉仁,于2012年3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当初的体改委没有既得利益,也不掌握具体的项目审批权,最大的部门利益就是推动改革”,而改革目标则很明确,市场要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做公共服务的政府。

  “总理的屁股一定要坐在改革上”

  国务院设立体改委时,规定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主任,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一研究、筹划和指导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关于体改委主任的“高频”,《中国新闻周刊》于2012年3月援引陈锦华的话称,“小平同志讲过,总理的屁股一定要坐在改革上。因此,国家体改委一成立,就由先后两任总理兼主任。”陈锦华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于1990年至1993年担任体改委主任。

  经济学家高尚全则认为,主要是因为“改革难度很大,改革要冲撞部门利益,靠部门自己改革不现实,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高尚全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曾于1982年—1985年任体改委副局长。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称,体改委成立后,先后设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各个部门的学者型官员先后集中到这两个部门,包括日后如雷贯耳的吴敬琏、杨启先、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张维迎、华生等人。

  "不开会,不讲话,不发文件"

  至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体改委遭到了伤筋动骨的变化,不仅机构降格,从体改委变成"体改办",人员编制也从200人压缩至不到90人。

  体改委从此退出政府内阁组成序列,《中国企业家》报道称,当时外界有种种猜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体改委在产权改革上过于"激进"。

  体改委变成体改办后,刘仲藜和王岐山先后担任了体改办主任。《中国企业家》报道称,刘仲藜上任时,国务院领导破例送刘上任并发表讲话,对新挂牌的体改办提了三条要求,“不开会,不讲话,不发文件”。

  随后五年,体改办主要做国务院交办的调研项目,“但其目标仅仅是赢得国务院领导批示,至于如何执行和执行效果,已没什么直接相干了”。

  2003年3月,“为了加强国务院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体改办撤销,职能并入新成立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