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专家学者为上海加快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时间:2013-08-11    来源:中国上海网    阅读:1463次   
    “上海的产业结构、经济实力,上海干部、企业家、就业人员素质等都是非常高的,我相信改革最大的红利可以在上海得到最大体现。”在8月10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3·上海)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为上海加快转型发展,纷纷建言献策,希望上海能够通过深化改革获得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全国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起到带动和推动作用。

  牢记企业是创新主体

  上海转型途径之一是制造业的服务化,即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提出,上海积聚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拥有长三角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基础,这些都是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条件。

  吴敬琏强调,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牢记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原始性创新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不确定性太大,成功的概率太低,这种条件之下只有一个办法能够避免大的失误,就是发动千军万马的企业去闯和试验。”

  除了重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之外,政府在支持产业发展上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吴敬琏认为,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功能是提供公共品。他解释说,现在很多地方支持的方式有问题,许多地方政府变成了公司总部,自行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用“拉郎配”的方式搞产学研组织以及包销产品,容易造成失误和浪费。吴敬琏表示,发展方向应当由企业自主决定,政府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

  对比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上海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坦言,各种优质资源和要素在上海集聚,但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创新动力。原因何在?

  比如,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60%,但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尚未形成。王一鸣分析,从管理模式来看,我们还在用制造业的管理制度来推动服务业。制造业要求政府主导,制造业是标准化的,政府的集中配置资源有利于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但对变化多端、创新性强的现代服务业来说,统一的规划建设却不一定有利,甚至会束缚服务业的萌芽、发展。因此,服务业的发展也要求制度的放松管制。

  从市场体系看,要素市场改革不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王一鸣说:“我们的服务价格、人力资源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健全,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还不够。”他建议,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依托上海的制造业,通过与上海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整合,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通过市场来形成专业化分工,包括研发设置、标准测试、供应链管理等。

  探索高标准改革发展

  展望未来,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建议,上海应当率先探索高标准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他觉得,通过加快国际化,“引进来”和“走出去”,上海能够成为全球的制造和服务中心。这其中包括高标准的服务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国内、亚太高增值服务净提供者。打破各种垄断和不合理的干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范接轨的现代治理体制和法治。上海率先实现包容性、平衡性、可持续发展,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提升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互联互通效率。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认为,制度创新应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高收入阶段,软实力常常比硬实力更重要;软实力经常创造出硬实力。制度创新包括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将是未来上海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是上海进入高收入阶段之后的社会保证。否则,社会管理跟不上,将不利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利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