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14年年会:“突破难点 推动改革”
2014论坛年会纪要(主题发言四)--隆国强:比较优势转换与价值链升级
发布:2015-09-23    阅读:73221次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4年年会
 “突破难点 推动改革”

会议纪要主题发言(四)

隆国强
比较优势转换与价值链升级


        第一,我国比较优势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与转换之中。

       过去30年,中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量上从经贸小国变成了经贸大国,现在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进口国和出口国,这种变化会带来对外经济战略的新调整。二是我国从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变成制成品出口大国。1985年我国出口中有50.5%是初级产品,目前95%是制成品,出口的60%左右是机电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支撑我国以低劳动力密集型的制成品为主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转换。从人均GDP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人均GDP是 148美元,去年是6600美元。随着所谓刘易斯拐点的跨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新增劳动力供给结构也在发生场,现在是一个现实的大市场,不仅规模扩张,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本土需求结构也在升级。另外,人口的数量红利正在向质量红利转变,每年有将近700万大学以上的毕业生,其中有170万的理工科毕业生。除此之外,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等都成为新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长时间?现在要未雨绸缪,思考如何培育新的优势来适应比较优势的变化。

       第二,提升在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地位是适应中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唯一选择。

       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其他东亚国家追赶性经济走过的路其实是一样的,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处于全球化分工更加深化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我们发现形成了所谓的全球生产价值链。比如当年的日本,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到后来资本密集型的钢铁、石化、汽车,再到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产品等,那时候在一国之内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现在全球产业链形成以后,国际分工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产业间分工,而是价值链分工。比如IT产品是全球分工程度最深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IT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整个手机的价值链中,我们的增值非常有限,按照海关统计,我国有30%的出口产品是高新技术产品,但在中国的增值环节都是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环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下一步的升级不仅仅是产业间升级,还有另外两个价值链升级的方向:一个是向上游,从劳动密集型环节延伸到资本和技术密集环节;另一个是向下游,以服务为主,就是信息和管理密集环节。要完成这样的竞争优势转化,国际上有着良好的战略机遇。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在加快把高端制造活动、产业活动、生产要素向中国的转移;人才也在加速向中国汇聚,2004年归国留学人员是25000人,2008年是5万人,2012年是27.29万人。高端产业的活动和高端生产要素的汇聚有助于我国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也有两个战略的机遇:一是新型经济体步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本品的需求为中国性价比很高的投资品提供了国际市场,比如移动通讯设备、交通设备、成套设备等都开始加速向海外出口。另一个是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在海外通过低成本并购来获取技术、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带来机遇,很多企业已经采取行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三,如何把新的比较优势转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要转换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实行的还是进口替代战略,对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保护过度,造成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产能过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竞争力不足。这些产业必须从原来依赖保护的进口替代战略尽快转身,加快开放,引进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服务业开放,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我国服务业在全球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而且逆差逐年扩大,这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竞争力低下,从根本上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内管制过度,二是对外开放不足。要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

        三,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

        四,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使之成为未来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主体。

        五,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技术密集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政府要加强出口促进,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融资等,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密集产品加速开拓国际市场。变化,加上房地产市场泡沫带动的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等原因,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急剧削弱。在传统优势削弱的同时,一些新的优势也在涌现,尤其是本土的大市场,以前经常说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现在是一个现实的大市场,不仅规模扩张,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本土需求结构也在升级。另外,人口的数量红利正在向质量红利转变,每年有将近700万大学以上的毕业生,其中有170万的理工科毕业生。除此之外,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等都成为新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长时间?现在要未雨绸缪,思考如何培育新的优势来适应比较优势的变化。

        第二,提升在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地位是适应中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唯一选择。

        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其他东亚国家追赶性经济走过的路其实是一样的,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处于全球化分工更加深化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我们发现形成了所谓的全球生产价值链。比如当年的日本,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到后来资本密集型的钢铁、石化、汽车,再到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产品等,那时候在一国之内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现在全球产业链形成以后,国际分工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产业间分工,而是价值链分工。比如IT产品是全球分工程度最深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IT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整个手机的价值链中,我们的增值非常有限,按照海关统计,我国有30%的出口产品是高新技术产品,但在中国的增值环节都是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环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下一步的升级不仅仅是产业间升级,还有另外两个价值链升级的方向:一个是向上游,从劳动密集型环节延伸到资本和技术密集环节;另一个是向下游,以服务为主,就是信息和管理密集环节。要完成这样的竞争优势转化,国际上有着良好的战略机遇。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在加快把高端制造活动、产业活动、生产要素向中国的转移;人才也在加速向中国汇聚,2004年归国留学人员是25000人,2008年是5万人,2012年是27.29万人。高端产业的活动和高端生产要素的汇聚有助于我国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也有两个战略的机遇:一是新型经济体步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本品的需求为中国性价比很高的投资品提供了国际市场,比如移动通讯设备、交通设备、成套设备等都开始加速向海外出口。另一个是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在海外通过低成本并购来获取技术、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带来机遇,很多企业已经采取行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三,如何把新的比较优势转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要转换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实行的还是进口替代战略,对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保护过度,造成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产能过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竞争力不足。这些产业必须从原来依赖保护的进口替代战略尽快转身,加快开放,引进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服务业开放,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我国服务业在全球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而且逆差逐年扩大,这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竞争力低下,从根本上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内管制过度,二是对外开放不足。要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

        三,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

        四,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使之成为未来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主体。

        五,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技术密集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政府要加强出口促进,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融资等,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密集产品加速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