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不将人民币纳入其永久货币互换网络从理论上可以讲得通,毕竟人民币不可以完全兑换,而且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有限,因此对方没有将人民币纳入其货币互换体系的动力。
鉴于中国资本账户还未完全开放,美联储不太可能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达拉斯联储主席Richard Fisher在4月8日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第四届中美经济学家颐和园对话”中表示。
这也是美联储方面首次明确表示尚未考虑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中美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尚不可能”
2013年中国先后与英国、欧央行签署了价值2000亿元和3500亿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借此,在全球三大主要央行中,人民币已经攻下两个,唯有美联储“一城难下”。
原本还有市场人士寄希望在2014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能够与美联储达成即便具有象征意义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昨日的“中美经济学家颐和园对话”中,Richard Fisher明确表示:“鉴于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也不能自由兑换,目前还不太可能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类似的货币互换协议。”
“没有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就不可能进入以美联储为主导,美元为核心构建的新型网络化货币体系,美联储不将中国以及人民币纳入其永久货币互换网络从理论上可以讲得通,毕竟人民币不可以完全兑换,而且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有限,因此对方没有将人民币纳入其货币互换体系的动力。”一位中方经济学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所长兼CEO河合正弘也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对美元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本国外汇储备而并不需要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实现。
中国央行和美联储进行货币互换,与中国央行与其他国家进行货币互换意义不同,而且英国央行、欧央行、日本或者新兴市场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的原因都有所不同。
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因为美元是国际通行货币,中国与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结算过程中存在第三方货币汇率风险问题,通过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可以降低这方面的风险,还可以降低本国经济对美元及美国经济的风险敞口。
英国央行则有在伦敦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从而强化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意图”,而欧央行有强化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意味。
永久互换体系涉及全球治理
尽管美方没有动力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但中国应该积极融入美国自去年开始积极与西方国家构建的永久货币互换体系。
去年10月31日,美联储与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六个国家签署永久性货币互换协议,永久性货币互换协议表明与美联储签署这些货币互换的国家可以随时用市价向美联储借入不限量的美元然后投向本国的银行系统用于实体经济或金融交易需求。
有评论称,此举是美联储进一步夯实美元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地位及美联储主导地位,同时进一步削弱IMF国际货币体系治理地位的举措。
但Richard Fisher表示:“美联储与其他多个国家签署永久性货币互换是为了满足海外对美元的需求,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等特殊时刻的紧急情况下,构筑足够的流动性池子。”
“这是货币互换最初的含义,但如果从国际货币互换体系的角度考虑,美联储与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或许就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架构。一张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已经形成。这个网络事实上已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机制内在地连为一体。”一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互换不仅涉及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而且涉及彼此间货币的汇率安排,进一步则涉及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上述经济学家补充称。
按上述经济学家的逻辑,人民币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人民币必须加入以美联储为主导的货币互换网络,因为这涉及全球治理。
“现在全球治理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还没找到一个新的治理模式,但我认为可能是集团化,然后是集团化之间寻求全球化的治理框架。如果说上海自贸区是实体经济的集团化,货币互换网络就是金融领域的集团化。”上述经济学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