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长白山研讨会:专家热议改革突破难点
作者:孟德思旧    时间:2014-08-23    来源:新浪财经    阅读:1798次   

    新浪财经讯 8月23日上午,由新浪财经主办、中国经济50人论坛支持的“大国治理 突破难点”研讨会在长白山召开。作为全球经济大国,中国经济正面临新一轮改革,大国治理如何突破难点,成了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在会议上,多位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共识是要走市场经济路线,将市场领域的改革交给市场,同时不断缩小地方政府权力。在金融改革上,要健全完善市场机制,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工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令世界瞩目。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成为现阶段最为关注的焦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政府不断祭出改革大招,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中国治理似乎找到了新的改革思路。但是,当自上而下传递出一系列改革信号后,如何突破改革困境,成了学界热议的话题。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发展是全球认可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坚持着韬光养晦的对外思路,当前应该加以调整。大国治理意味着未来中国的治理方式要改变。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和制度红利。在GDP世界第二的背后,人均GDP较世界平均水平仍然相差甚远。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化的概念下,是否还应追求高增速呢?与会的各位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潜伏着巨大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摒弃过往的政绩GDP观。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经济的效率和质量上来,不要一味追求GDP。如果GDP因此保持高速,那就很危险,中国经济早晚崩盘。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中,中国经济仅仅排在98位,只比非洲国家略高。这一份世界银行主导,普华永道评测的权威报告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难以理解。为何如此之差的营商环境,中国经济还能取得较高增速?在他看来,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过大,给了企业种种特惠制度,从而拔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同样,在白重恩看来,地方政府领导片面追求发展,以政绩观为导向,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宋晓梧认为,如此得到了中国经济考卷水分过大。“数据至少20%的水分,多说也有40%的水分。”

  在会上,时代集团董事长王小兰就抱怨既得利益集团干扰改革,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行政色彩过于浓厚。白重恩认为,中国经济还是应该走市场化路线,缩小地方政府权力,在土地市场改革中,少一些政府角色,多一些市场竞争。

  宋晓梧给出建议,必须取消地方激励考核,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以此重新确定中央和地方关系。基本公共服务不是一个地方的均等化,而是全国而言。地方收入好的可以把基本公共服务搞得更好,使二次分配加大一次分配的地区差距,这个问题解决了,要确定事权,相应调财权,然后再确定中央政府干什么。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总是备受质疑,不断传出各种泡沫说。在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看来,中国经济当前问题依然严峻,最大的泡沫不在房地产领域,而是金融行业。“企业负债率太高,杠杆率也高。如果不能解决融资难问题,就有可能因企业债而引发大的危机。”

  他认为,这种风险来自于企业目前融资难和融资贵。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银行业追求高额利润,过高的融资利率和融资成本导致企业无法获得低息贷款。而要解决目前融资难问题,不能单靠放松货币政策。这不是简单的政策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制度性问题,是市场建设问题。解决的办法除了货币政策根据水平需要作用调节外,更重要的是推进各种金融市场的建设。

  “中国真要发展市场经济,不发生一次金融危机,这是可不可能的事情。” 张承惠则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有所担忧。在她看来,隐性的危机已经发生过,只不过用行政处理方式,用更高的成本,用更大的隐患,把过去的危机解决掉。

  但张承惠认为,中国现在是金融大国,但远远还没有成为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标志是什么?就是要能够引领国际资本的流向,能够决定金融商品的定价权力,能在国际规则上有发言权话语权,这才是金融强国。现在看起来金融机构数量很多,规模也很大,其实大而不强。

  她建议,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应该放在市场上。未来不是要以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少,金融资产数量多少来衡量金融发展成就。而是要以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不是真正能建成一个有广度、深度、弹性、有创造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