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4年长安讲坛
改革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
演讲者:任志强(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间:2014-06-12    阅读:53474次   


    据说昨天吴敬琏老师刚在这个屋子讲过课,我们平时也经常和吴老师交流。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那么深的理论,所以我们是凭现象看问题,可能和吴老师的讨论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我今天主要谈中国改革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改革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很疑惑的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私有制?

    马克思说要消灭私有制,因为私有制是血淋淋的,因此他提出要建立公有制。但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天生就是起源于私有制的,我们能否认人类几千年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过程吗?我们现在强调要建立强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私有制,如果没有私有产权制度的话,是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

    我们反对私有制,反过来看看公有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建国前三十年我们基本上就是公有制或者是完全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公有制带给我们的结果是什么呢?1956年的时候,我们的GDP大概和日本是一样的。但是日本人学完鞍钢宪法以后,GDP很快超过了我们很多倍。而我们前三十年的生产效率极度低下,老百姓吃大锅饭,互相之间比着磨洋工,城市、农村都是如此。我多干活也是那么多工分,也是那么多工资,我少干活也照样拿那么多工分和工资,因为这是公有制。公有制的结果是物质极度匮乏,我们不得不用粮票来限定每个人每天只能吃多少斤粮食,限定一个月吃二两油,几两肉。当时的人民生活极度贫穷,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好的东西就是“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因为要坚持公有制,要消灭私有制,所以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整个社会陷入愚昧无知甚至是迷信崇拜的状态。

    我们曾经盲目崇拜公有制,以为公有制是国家的基础,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搞与私有制有关的东西,必须服从公有制。当时社会的资金和资源使用效果非常低下,但是谁也不在乎,可以任意浪费,因为都是公家的,拿公家的东西就是应该的。在公有制社会里,没有人选择职业的自由,从上学到毕业分配,不管把你分配到哪里,分到哪个行业,你都不能有不同的想法,所有的人都没有自主权力。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几乎没有人从公有制中得到什么好处。

    改革开放初期,对公有制的当头一棒,就是打破铁饭碗,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大量失业。许多当时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比如说一些当时很有名气的洗衣机、电冰箱、自行车、收音机,到了改革的年代全都垮了。原因就是公有制企业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不包分配了,不包销了,要自己去找市场了,企业就活不下去了。企业的破产倒闭,势必让很多人失去了最低的社会保障。当时是花两万块钱、三万块钱很低的价格“买断”工龄,然后你就去自谋生路。如果你离真正退休年龄还有二十年,买断工龄之后你就失去了退休保障。随着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大量公有资产开始流失,损失很大。如今北京朝阳区的CBD,过去曾有很多工厂,最后这些企业只能通过用卖地来给下岗工人发钱或买断工龄。

公有制没有给我们个人带来什么好处,也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过什么好处。老百姓从公有制中分到现金了吗?新加坡分、澳门分、香港分,我们没有分过。到了改革后期,仍有很多的央企,这还是一个巨大的公有制体系。这个体系垄断了最挣钱的行业,不允许别人进入。如果你把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给大家,我们没话可说,哪怕分配到公共财政,我们也没话可说。但是实际上,不少国有企业,比如石油还得拿财政倒补贴,他们说价格定低了,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它们的财务报表上有那么多利润,怎么还需要补贴呢?再就是资源的垄断占有,最好的资源都被央企垄断了。

我们一直在问,公有制的好处到底在哪里。比如金融业,当金融完全开放的时候,中小企业、微小企业都能借到钱,最穷的人也能借到钱。但是当资源市场或者资源配置被垄断的时候,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借到钱是最多的,但是私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借不到钱。银行的钱是大家存的钱,为什么你就可以垄断,把它变成你自己独占的东西?银行对国企业贷款是标准利率,而对私有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则是高利率。我们的几大银行在全世界排第一第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是我们并没因此获得什么好处,也并没有因为它的公有制而获得了什么收益。

    我们来看垄断的价格和收费。比如电讯行业,如果向社会开放,在企业互相竞争中,我们的电讯资费也可能和香港和美国一样,但是现在却不是。我们的中国移动,在中国大陆是一种收费方式,在香港是另外一种收费方式,香港要比在中国便宜,在美国也便宜,就是因为它把价格垄断了。银行的收费也很滥,虽然上面说这个不应该收费,那个不应该收费,但是还是照收无误,就是因为它是垄断的,自己说了算。

    我们再来看市场的垄断。当年国资委成立的时候,就提出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我们却认为国资委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如何把国有企业消灭掉,让它退出市场,因为在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条件下,私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是无法和公有制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

    当然,有人可以从公有制中获得好处,一个是搭公有制的车去享受垄断的权利和利益,另一个就是搞贪污腐败。

    反观私有制。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过去我们只有六亿多人口,拥有耕地24亿亩,却还是吃不饱肚子。土地承包以后,农民积极性起来了,不但国家粮食丰产丰收,大家都吃饱了肚子,连粮票制度也取消了。就是因为制度的变革,生产率得到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优化。事实摆在那里,公有制没有让大家吃饱肚子,私有制却让大家吃饱了肚子。工厂的情况也是如此,公有制的时候企业严重亏损,为什么承包了就不亏损了?就是通过私有化,加强了市场竞争,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有了市场竞争,产能提高了,产品种类多起来了,质量也越来越好了,而且还有更多的新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

    在商品供给领域,市场有了充分的流通性,产品可以在大范围内流动交换,你生产的东西我也可以生产,市场上的各种商品极大的丰富起来了。现在已经不是商品短缺,而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了。过剩是因为公有制企业生产的吗?肯定不是。公有制控制下的比如汽油、柴油,不是供应紧张,就是总是涨价。

    打破了公有制以后,也解放了劳动力市场,每个人都可以到外面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这在过去是绝对不行的,你想从某个公有制企业辞职,再到另外一家公有企业上班,连门儿都没有,公有制把所有人捆得手脚都动弹不得,劳力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

    公有制企业尽管还有那么多,还占有那么多的资源,但是它吸纳的劳动就业只占到10%。除了国家尖端的科技以外,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但是似乎没有几个比腾讯更聪明,比新浪更聪明,比百度更聪明,比淘宝更聪明。为什么科学院的院士们就弄不出来百度呢?就是因为公有和私有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公有制条件下大家吃大锅饭,科研成果专利不是个人所有,而是变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所以没有人有创新热情。要是个体户来干,这个专利就是自己的,你得花钱来买我的。产品竞争中的低价格是谁提供的?其实是私有经济竞争提供的。

    公有制垄断的结果就是效率低下和滋生大量腐败。而民营企业、私营经济用最小的资源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巨大财富,却很少有腐败问题的出现。那些少数进入公有经济体制的人。他们在体制之内的人或者叫利益集团权贵,他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实际上这就变成了一个极大的私有资产,因为只有这些所谓体系内的人才能获得利益。银行是国有的,电讯是国有的,媒体传播是国有的,石油是国有的,矿产是国有的,我们从国有企业里面获得了什么收益吗?没有。所有的银行都在增加各种各样的收费,所有的电讯部门都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收费,假如是私有企业这么做,立马就要利用各种武器把你整死。

    公有制里还有一种叫集体所有制。城市中集体企业名义上为公有,但要比国有企业低人一等。为什么同样是公有制却享受不同等待遇?因为他们总认为集体企业还有代表私的名义。比如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并没有完全变成公有制,现在实际上它已经被干部权力垄断了,也就是被国家权力垄断了。国家可以任意去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因为它认为这个土地是公有的,国家有权力征用。如果是完全私有的话,你想要征用就得花钱来买,那就不能叫征用了。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工资待遇、资源、金融各个方面都和国有企业差一大截,收购国有土地和收购集体土地的差别是巨大的。农村土地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抵押权、转让权和流通权。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给农民这些权力,为什么不干脆给它产权呢?农村土地征用没有完整的法律保障,换句话说,尤其是对集体土地没有有效的法律保护,公有的、国有的、私人的都有,就是中间集体的这块没有。

我并不认为应该取消公有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了公有制应该占主导地位。但是我认为它不应该是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而是应该在非市场中,更多体现在国家战略和公共服务上。国防建设一定要公有,这没有办法私有。治安、安全、法律当然要用公有的方法来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更多的也应该以公有为主。除大学以外,我们叫做九年义务教育,也可能以后改成十二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用国有,或者说是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主。我们基本的社会保障也应该是公有的,一定要做得完善。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应该是公有的。但是现在一下暴雨城市就一片汪洋,说明我们的公共设施搞得并不好,北京下一场大雨竟然死了好几十人。换句话说,这些如果变成一种法律上的私人责任,谁还敢玩忽职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什么叫混合所有制?就是向私有制迈了一步却又没有迈出去,羞羞答答地放不开手脚。其实你不就是想说私有制吗?或者就是想说公有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如果公有制真好的话就不用搞混合制了,或者干脆都改回到公有制算了。很明显公有制是没救了,所以必须用混合制的办法救一救,让它活下来,否则公有制就彻底没了。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向私有化逐步开放的一个跨度。强调农村土地不可以私有制,但是使用权可以私有制,抵押权可以私有制,流通权可以私有制,那为什么还要羞羞答答地掩着盖着不让土地产权私有制呢?我没有搞懂。

    真正的公有制叫公共所有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但是每个人都不拥有。因为你没有权,无法监督国有资产,没有真正的监督权怎么能叫公有呢?你说全民所有就有我一份,但是我为什么不能监督?如今已经逐步把股份制列为公有制的一种形式,但是股份制的股东是谁?都是私人的。有些是国有控股。为什么私有的放在一起就是公有制,不放在一起就得不到保护和不被允许呢,怎么还能形成股份制的公有?(股份制是公共所有共同所有的公有)这是现在面临的矛盾。

    如果是由公共财政支出的事业,就一定是公有的。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让公有的这一部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也不愿把公有的部分公开透明告诉全国人民。结果公有制必然变成了权力制,谁有权力来管这部分,谁就成了公有事业的实际上拥有者。

    目前国有企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以代表公共权力自居实际上搞私权力有关。中央企业利润下降,工资收入却在上升,而且上升的倍数很高。公有垄断企业,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部分人的随意支配的私产。能源是垄断的,所以能源局各个司的司长都因腐败问题被抓了起来,这就是垄断造成的后果。

    前几年我们在争论,说国有资产贪污腐败或者利益输送问题严重,是因为缺乏监管,于是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结果国资委成了利益集团的代表,他们不愿意把所管辖企业的利润上交财政,他们努力和公共财政进行斗争,说国有企业利润不能上交,国企还有那么多的亏损,财政还得给我们补贴,这种搏弈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是在继续。为什么?就是因为国资委为了保护自己集团的利益,与国企改革进程顽固的对抗。

    在国企必须做大做强的伟大旗帜下,公有制企业就一定要去抢市场,抢资金,抢资源,抢客户,总之我是国有财产,我是公有制,你是私有制就不行,就得给国企让步。国有企业有几万亿的利润,但是这几万亿的利润是怎么来的?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像私有企业一样上缴国有土地使用费。有人算过,国有企业无偿占用土地应该交六万多亿的土地使用费,但是它们不交出来。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变成公共财政了吗?也没有。可以看得见的交了一部分又退了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公共财政。这些利润只要没有进入公共财政,就不会成为老百姓的教育经费、医疗经费,更不会变成我们的社会福利和劳保。

    我们有个中投,投进去的钱谁搞不清楚是赚了还是赔了,没有人汇报。投美国的那些赔了,投到日本的也赔了,总之投了一大堆表面看都赔了,即使赚了又回到资金池里去贴补外汇损失,整个就是一堆糊涂帐。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我也非常向往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物质极大丰富,精神高度文明,社会按需分配的理想制度。但是,我们究竟要按什么路径去实现物质极大丰富这样一个目标呢?这就是我们改革面临的问题。实现中国梦是当今国人的共识,所有争论都集中在按什么路径去实现中国梦。我认为公有制这条路无论如何是走不通的,我们已经走了六十年,实践证明是完全失败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搞混合所有制,我个人觉得搞混合所有制也不行。混合所有制要不是私有侵吞国有制资产,要不就是国有侵吞私有资产,你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国有资产一股独大的时候能平衡吗?永远不可能公平。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可以跑路,但是非上市企业跑都跑不掉。历史上我们搞过公私合营,把私人企业公有化了。我们没看到过世界上搞混合所有制有成功的案例。至少到目前为止,现代社会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化,是生产效率最高的经济制度,现在还没找到比它更好的,其它制度都比它差。所以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改革最终不解决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制的问题,我们可能要在很多制度障碍和政策障碍当中撞来撞去,直到撞上南墙不回头撞死为止。   

    第二个问题,也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执政党代表谁的利益?

    全世界所有的字典上都写着结党营私,中国的字典也是这么解释。但是这个私是什么样的私?私是指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共产党的私就是代表无产阶级或劳苦大众,这个私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公,是多数人利益的公。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私,因为这一群利益的私和另外一群利益者的私产生了对抗。因此我们一定要说共产党是代表了全社会所有的人,而不是仅仅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凡是能合法创造和获得财富的人都是先进生产力,因此私有企业也同样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小平同志说过,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是按照党的要求先富起来的,党在我富起来以后肯定还要代表我们这些富人的利益,否则我们怎么敢先富起来呢?我富起来了不就被你打倒了吗?过去共产党的口号,是要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什么叫解放?解放就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由受苦变成不受苦,变成富人。因为短时间内我们还达不到,所以邓小平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江泽民问邓小平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抽了几根烟,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回答他,我们要用几代人或几十代人的时间实现共同富裕。几十代的人是什么意思?孔子到现在是74代孙子。绝不是说今年这一代人,得有几代人的过程才能富裕。

    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几代人才能富裕起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最初我们是穷人,后来当了主人,再后来主人要从贫穷变为富裕。这个过程必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还有一部分人暂时没有富起来,这时候我们党怎么来代表?主人由穷变富这个过程很长,是不是要改变执政党的观念?从一个代表变成三个代表,就是要扩大代表的范围和代表的权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你只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就会有另外一部分人来反对你,因为你不代表他们的利益。如果你是在一个企业中,你是不是要代表所有员工的利益,或者所有股东的利益?你不能说只代表一部分股东的利益,而剥夺了另外一部分股东的利益。当企业内部一股独大,不能和其他的股东同等待遇或者是同命运,就会遇到其他股东的反对。

    我们现在不能再像毛时代讲代表95%人群的利益,而是要讲代表100%,如果你代表的只是局部利益,这个利益一定是不平衡的利益。从现象的角度看,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公私不分而造成的。比如讨论贫富差别问题,以劳动致富的人没有人反对,大家反对更多的分配不均,这个不均是权钱交易造成的。党的八项纪律里面,最重要的是把公和私分开,怕的就是公私不分。能不能限制公而不限制私呢?也没有说清楚。我们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政府花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勤俭节约,但是花私人的钱你就没必要去要求人家勤俭节约,但是我们有,我们有奢侈品税。

我们现在反腐败反贪污贪官腐败很重要是利用权钱交易。在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国家里,公和私的界限一定要划分得非常清楚。但是中国无法在非民主和非法制条件下,解决公与私的矛盾问题。比如,我们有的省党委规定,就是你自己结婚也不能有同事去参加婚礼,这种公私不分的情况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究竟是代表公还是代表私?究竟要代表哪一个社会阶层?要按照什么办法去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当你既要代表穷人,又要代表富人的时候,就一定会面对利益冲突,你要如何协调解决?这是改革中一定会面临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党、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要坚持市场经济或者让经济平稳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决定价格,但是同时又有一套文件上写“党管经济”。现在政府在不断地简政放权,不断取消政府各种各样的审批权,那么党管经济是要减少还是增加对市场的干预呢?一方面要增加市场的管理,同时不放弃政府协调的手段,如果仍然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理经济,这三者的关系永远处理不好。我们看到,政府在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保持7.5%的GDP增速,只要在政府在增速上加以限定,在计划中设定目标,严格说就是计划经济。市场中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哪些要扩大生产,哪些不需要扩大生产,有无数个信息来源,政府是永远搞不清楚的。从历史来看,我们有粮食部的时候,粮食生产跟上不去,有冶金部的时候,钢铁生产也跟不上去。现在没有了粮食部,也没有了冶金部,粮食连年丰产丰收,中国的钢铁产量全世界第一,还产能过剩。所以政府怎么会知道GDP增长百分之几?它不会知道的。最近看了罗奇写的文章,他号称是最拍中国马屁的人,他也说中国政府不要给自己定什么GDP增长的目标,政府不是经济中的主体,政府不创造财富,只管拿税收分配财富,全世界都是这么定位的。我们确定了一个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就业。如果市场够开放,肯定就能解决就业问题。如果加了这么多管制和限制,就不会有市场的正常发展过程,就业肯定也解决不好。政府是制定市场规则与经济政策的,不是说今天来个微刺激,再不行来个中刺激、大刺激,我个人觉得这种提法是计划经济的表现。但是政府为什么能够去操控呢?和第一个问题相关。因为国有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可以通过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去操控。让你投就投,让你多投就多投,但它是一种市场行为吗?是地方需要吗?如果市场以私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政府还能不能定GDP的指标呢?它定不了,因为你说了不算。去年国资委定的计划是今年利润要达到10%,这不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吗?和市场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这个指标达不到怎么办,难道你还要去做假账到10%吗?

    改革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至少看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写的是7年计划,到2020年实现这些计划,也许中间会有变化。

    第四个问题,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出现消费品过剩,随后也出现了基础建材比如钢材、水泥等严重过剩。这些过剩产能怎么进行消化?怎么才能调整?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消费观念的升级。大家知道消费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个消费层次,首先要解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吃穿住行的物质生活。我们现在应该是在全世界解决贫困问题人口是最多的,做的最好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二个消费层次,是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老百姓从温饱到小康,变成了中产阶级,最终发展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基本消灭了贫富差别,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所以当社会消费逐步从第一层次跨越到第二层次的时候,我们的生产结构却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的消费结构或者消费观念仍然停留在温饱。虽然现在农村还有一部分或者很少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城市大部分人已经进入到第二层次。换句话说,我们的经济结构应该是从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转移了,但是有一部分仍然保留在低层次的结构,观念上还没有发生任何转变。最典型的就是不允许奢侈型消费。什么叫做奢侈型消费?在座的女孩子你们看看你们手上是不是涂了指甲?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那些最阔的小姐们才能进行的奢侈型消费。烫个头发、染个指甲、抹个嘴唇,这种奢侈型消费今天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你现在不会再用肥皂,甚至也不用香皂,你要用这个水那个水。女孩子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包里大小瓶子七八个,也搞不清楚里头都是什么东西,反正超过一百克警察就给没收了。

    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就业收入也逐步提高,而且高于其它。这就是我们逐步在用高端服务业提升对奢侈型消费的服务。在座的各位毕业以后可能要当投资家、当会计师、当审计师、当私人银行雇员、当保健医生等等,这些都属于高端服务,这种需求越来越多。

只有改变消费习惯,才能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我们的文件上写着不准盖别墅,不许打高尔夫球,因为别墅太奢侈了,打高尔夫太腐败了。其实你去调查一下,按人均亩数计算,高尔夫球场安排的劳动就业一定比农田多,劳动收入一定比种粮食多。我说奢侈型服务的时候,你不要以为是在侮辱或者贬低老百姓。为穷人服务,劳动就业一定是越来越少。因为穷人什么活都是自己干,饭不会在外头吃,菜要自己种,市场上怎么会有交易过程呢?事实是,我所讲到的也并不是什么奢侈消费,在美国打一场球只要十美元,在加拿大稍微贵点二十美元,关键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能不能跟得上。

我们有一个存量和增量的转化过程,过去老百姓要把钱塞到罐子里面藏起来,穿的是缝缝补补的旧衣服,存量也是低质产品的存量。比如说房子,过去规定一居室不能大于40平,两居室不能大于60平,三居室不能大于80平,所以盖的房子都小得很,都没有卫生间,洗脸刷牙得去厨房,这种老旧房子存量非常大,就是因为我们限制标准太低导致的一个结果。

    有一个典型的故事,印度人很骄傲地说他们生产了一款售价两千多美金的汽车,很多人都高兴的够呛。我在中国的马路上见到过,但是却没有在印度的马路上见到过,因为印度人不买,只有中国人买。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了美国从哈佛到沃顿所有管理系中的典型案例,它是从一个高级生产向低级发展,降低服务水平的不成功案例。除了对中国有少量出口以外没有了。高科技是怎么搞出来的?只有为奢侈消费服务的时候,才能生产出高科技的产品。为什么中国生产不出高端客机?为什么当代中国建筑要请外国人来设计?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过过富日子,不知道什么叫高端消费水平。你们去参观一下芝加哥,人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把城市道路设计成上下两层道,码头、地铁上下两层道。而我们现在明白,只好在城市里到处架立交桥。是我们不如人家聪明吗?不是,就是因为我们的消费观念太落后了。消费观念和消费自由的问题不解决,就限制了所有的创造性。

    客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这是最成功的企业。但是我们的政府恰恰是老百姓需要什么就不让你干什么,所以我们几万亿的奢侈品消费全跑到国外去了,因为国内不允许这种消费。我们都知道有个迪拜,原来是一片沙漠。为什么一片沙漠就能把世界上最富的人都吸引过去?就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世界都可以接受的奢侈品服务,伊斯兰国家不能喝酒,但是它允许你喝酒,允许你不使用本地语言,哪怕超越本地的宗教,因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我们不能再把奢侈消费视为敌人,而是要彻底转变观念,真正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