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并且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完全改变了,在过去两千年里边,182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33%左右,之后一路下滑,到改革开放前只占4.8%,到了2003年5年前到15%,到2030年中国经济可以达到世界的24%,我想全球经济政治格局都发生到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改革被称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们要明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区别在什么地方。简单来说是两个方面,第一,资源配置是由市场价格还是国家计划指令决定,企业制度是国有为主还是非国有私有为主,从我们的管理过程来看就反映了这样一个重大的变化。八十年的时候,国家经委邀请美国教授做管理培训,管理课程表交给国家经委的人被去掉两门,市场营销和公司财务,当时第一市场营销不需要,因为所有的单位计划生产计划销售,第二公司财务也不需要,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是集中国家统一预算,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需要决定投资,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管理学院里面,市场营销和公司财务已经变成了两门最重要的课。
过去30年的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价格自由化和企业非国有企业,所有其他方面的改革,在我看来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改革进行的,理解了这两项改革,大体掌握住中国改革的主线。我提出一个比较大胆的判断,过去的改革30可以分为两个15年,第一个15年基本上完成价格的自由化,第二个15年我们基本完成了企业非国有化改革。到200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说基本解决不是完全解决,而是说这些改革在这之后已经不是政府决策主要议事日程的问题,而是变成技术性的问题,是技术性的问题,不再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打一个比方来讲,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个时候还在打着仗,好多地方没有解放,毛泽东已经有信心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要成立了,已经战胜国民党,我们打这个比喻可以有这个信心,使中国的经济改革30年两大人物基本完成了,剩下都是技术性的问题。
一、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格改革,价格改革核心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5年之前或者1984年之前,在这之前,我们并不想实现市场经济,价格改革的思路怎么样调整价格,我们也很少有人怀疑政府决定价格的能力,而只是说,政府决定价格的时候,没有尊重价值规律,所以价格不合理,只要尊重价格规律,把价格调好就可以了,1981年国务院成立了价格研究中心,测算价格,为价格调整做准备,这个价格一直没有测算出来,我们知道不可能测算出来。第二拿出一个方案,中央领导也不放心,因为涉及到民众的生活、财富、通货膨胀,怎么样让领导人相信你拿得这个理论价格,按这个价格调整就能成功呢?所以没有敢动,所以到了1984年,可以说在这之前,我们所有的价格改革的思路就是怎么样进行调整。我本人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研究价格,到1984年4月份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篇文章是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个观点,价格是不能由政府决定的,只要政府决定的价格,都不可能是合理的价格,即使决定时候是合理的,过不了两天又不合理,首先要破除政府有能力决定价格的情况。第二个环节,怎么样过渡,从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通过仿造农副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价格,分步放,计划外先放开,再逐步放计划内,最后达到单轨制,也就是市场价格。85年之后中国价格改革思路转向了放,而不是调,这是大体的变化。当然这个过程是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之前,存在着黑市,市场已经存在,但是官方是不承认它的,我们要进行价格检查,怎么样把它管住,最后管不住,所以这个思路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零售业1978年的时候,97%是由政府定价的,到1983年,到了93.8%都是政府定价,农产品收购,1978年92.2%是政府定价,1992年85.7%是政府定价,工业产品价格1978年100%,1983年81.1%政府定价,1993年以后价格改革已经不再是关键的问题,剩下只是一部分国家仍然控制的价格怎么样调整,不再是基本的问题。1985年转向放,通过双轨制先放开计划外,到1992年大部分产品彻底放开,大体用15年的时间,这是第一个方面的改革。
二、第二个方面的改革,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制度的改革大致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之前,这个阶段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个特点自发发展起来的非国有部门,特别是先进企业、个体经济。第二,国有企业改革而言,思想是保持国有的前提下,改革国有企业,只能实行承包制,扩大自主权,利润分成的办法。
到了1993年之后,企业改革的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以假定国有企业能搞好为前提,而寻找改制,当时叫股份制的方式。我们先看一下理论界,按照人民日报统计一下,发表文章包含承包制和股份制的词汇,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来92年之前,大量的文章发表都是讲承包问题,1993年之后,股份制这个词在人民日报出现的文章,我以文章的篇数来说,大大超过承包制,这是巨大的转变。承包制与企业产权制度的对比,1993年之后,基本上讨论的都是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文章为主,也可以说,理论界的变化。厉以宁()教授在八十年代早期就提出来改革,真正成为改革指导思想应该是在1993年之后。
1993年之后改革也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五年从1993年到1997年,基本上解决县级以下中小企业问题,包括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我们知道山东的诸城,把县级企业全卖了,有些是零价的转让,得了一个称号全卖光,大部分企业摘红帽子,八十年代的时候,江苏被称为第三条所有权道路,2001年的时候,全中国私有企业最多的省份是江苏企业,重要的原因八十年代基本上大量的乡镇企业都给民营化卖了。
第二个五年应该说是1998年到2002年,县级以上的,包括中央大中型企业改制,那个时候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性调整减员增效脱困这样一些口号,在这个口号下,大中型企业股份化卖掉破产。
第三个五年,过去的五年,2003年至2008年,这一大型企业通过上市改制,四大银行的改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等,这中间还有非流通股的问题的解决,经过这三个十五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任务已经完成了。
如果我们看一下统计数据,工业总产值为例,1978年的时候,国有部门占80.7%,到2006年只剩9.7%,当然增加值占的比重仍然将近40%,因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占领着重要的部门。 我们看一下城镇就业人口,1978年的时候,98%都是国有职工,而到了2006年,国有职工在城镇就业人口当中只有22.2%,我们看企业的数量,1978年的时候,工业企业数量将近八万多家,到现在为止只有两万多家。我们再看一下就业人口,经济部门国有职工的数量,不包括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我们在1978年的时候,有九千万个国有企业职工,到了1992年达到八千万,之后一路下滑,最了不起的事情发生在1998年,国有企业职工减少了将近两千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三、中国改革逻辑,15年大体完成基本的改革,一开始并不想搞市场经济,如果一开始想搞市场经济,今天中国改革道路不一定比现在更成功,思想目标逐步明确。中国改革重要的经验,善于利用自发的变革力量,将自发的力量变成自觉的力量。好多的改革歪打正着,价格改革,88年失败了,92年成立了,三年治理整顿大量政策是反改革的,反改革的政策反倒为改革创造了条件。好多变革由小的变化积累成大的变革,在过程当中非常艰难,回过头来看,成绩是大大的。
中国的改革也证明一点,人类对制度转变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邓小平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相信未来中国改革也是如此。我个人在1993年打过一个比喻,中国的改革在马背上画白道道,然后变成一个真斑马,西方可以搞股份制,国有企业也可以搞股份制,这是第一个步骤。第二个步骤,假斑马变成真斑马,这个过程我想仍然在继续进行,而且我相信,目前已经不存在其他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未来的30年,未来30年改革的重点要由经济改革转向宪政体制改革,大体也划分了两个15年,第一个15年建立独立的司法制度,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利,以前是政企分开,以后是政法分开的问题,政府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老百姓任何纠纷包括和政府的纠纷,也应该通过法律的程序解决,而不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宪政的改革,使私有财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大量中产阶级就会形成,到后一个15年,就是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再用30年的时间,完成宪政改革,将来30年,中国改革60年应该完成。如果从1840年到2040年中国是2000年的历史,一个大的历史变革要两百年的历史,未来的30年也是中国大的历史变革最后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