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陈锡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时间:2016-01-1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1937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今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从整个国家的发展全局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陈锡文认为,今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能否保持住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民加快实现小康的目标,是对整个经济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个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陈锡文认为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不得不提。他介绍,我国从2003年的粮食产量只有8614亿斤提高到2015年粮食产量12429亿斤,“12年间的年度粮食产量增加了3815亿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一方面是国内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却也面临着粮食进口的持续增加,尤其是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的倒挂现象,还催生出诸如对“国内放弃粮食生产”的论调,对此,陈锡文认为这一论调并不科学,且不该简单下此定论。

  针对粮食进口的持续增长,陈锡文表示,2015年预计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2亿吨以上,即2400亿斤,原因就在于我国粮食相对需求仍存有缺口,他介绍,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当前大概的粮食需求规模是12800亿斤,因此,我国自产粮食产量和需求相比大概差400亿斤,但根据2015年粮食消费主要依靠2014年推算,预计我国2015年供求缺口大约在500多亿斤。

  而为何2015年的进口规模达到2400亿斤,远超500多亿斤的统计缺口?陈锡文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比如在进口的2400亿斤粮食当中,最大占比是大豆,今年预计大豆进口会达到8000万吨,就是1600亿斤。大豆进口已经比我们国内的供求缺口超出1000亿斤。陈锡文认为,照此看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的粮食生产中的现有供给有1000亿斤的粮食是无效供给。生产出来只能进仓库,不够的部分自己解决不了,必须通过市场。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大问题。

  而对于国内、国际粮食价格的倒挂,陈锡文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弄清边界和概念。所谓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是指我国允许的关税配额内的以1%关税进口的粮食价格,我们和这个价格相比,比国际市场价格要高。而超出1%关税配额以外进口的粮食价格将征收超过60%的关税,价格将远远高于国内价格。

  “此外,国际能源价格暴跌导致的国际粮食贸易运输成本的大幅下滑也客观拉低了国际粮价。”陈锡文表示,国内粮价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此,任何说“农业没有出路”的论调都是不科学的。

  “但我们也有我们的问题。”他强调,问题在于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增产的不是需求的,即需求供给无法满足的矛盾。下一步当然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关于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陈锡文认为,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所以价格和补贴分离,这个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具体怎么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他认为,这一轮改革至少要实现四项重要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必须挡住进口,但并不是说我们拒绝进口,即在关税配额内的该进还得进。但要把国内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只有国内粮食价格能够顶住进口,国内的粮食市场、粮食生产才能进一步活跃下去。

  第二个目标是新的粮食库存不能再增加。现在新增库存数量连续几年来太大,再增加怎么办,这就是产量的问题,且不光是产量,重要的还有机制。而想要不增加国有的库存就得放活市场,实行多元化的主体,多渠道的流通,让市场主体都能够愿意采购粮食,那么库存的压力才会减下来。

  第三个目标就是搞活市场,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

  第四个目标是这个过程不能让农民太吃亏,农民吃亏大了没有积极性,生产就无法继续。

  在农民加快实现小康目标方面,陈锡文指出,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但这个好势头能否保持,现在来看挑战和压力都很大。

  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可能会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另一方面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下滑压力。陈锡文透露,2015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很可能降到零增长以下水平,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增长可能陷入停滞,这是首次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跟整个宏观经济有关,如工业增速的下滑等。

  “从2014年的收入结构来看,在当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当中,有40.3%来自家庭经营,39.7%来自工资性收入,还有17.8%是来自转移性收入。”陈锡文说,可见,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基本来源,占80%,而这两块现在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为此,陈锡文表示,一方面我们想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化解相当部分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农民继续增收。另一方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施下来是很有成效的,2016年还要继续向前推进。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利用农村的各种各样的丰富资源,来为农民创造就业、创造收入提供一种基础性的保障。”陈锡文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本来就是一块短板,因此必须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否则即使到了2020年能宣布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果“三农”问题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依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全面小康的成色不够,不能够令人信服。

  陈锡文说,“十三五”时期,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也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忽视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这样才能把整个国家的经济工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