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陈锡文:粮价改革方向——市场定价 价补分离
发布:2016-01-14    来源:央广网    阅读:2055次   

      当前中国农业供需之间存在着一个怪现象——增产的不是所需要的。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粮食供求缺口大约为500亿斤,这一数字与约2400亿斤的进口量差距巨大。面对这一怪相,陈锡文说,这主要缘于中国国内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

  陈锡文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而大豆是中国国内需求增长最快、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在去年进口的2400亿斤粮食中,大豆占据多数,进口量预计达到1600亿斤,超过国内总供求缺口约1000亿斤。与此同时,国内玉米的产量却急剧增长,15年来翻了一番,而其库存在持续增加。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的供给中有1000亿斤的粮食是无效供给。”陈锡文说。“我们的问题在于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增产的不是需求的。” 陈锡文认为,下一步当然要大刀阔斧进行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等一系列的改革。

  中国粮价为什么高于国际市场?

  “中国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的原因很复杂,” 陈锡文表示,一是从2008年以来为了弥补粮食生产的成本增加,国家在不断提高粮食收购的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二是从2012年到现在国际粮价在暴跌,这三年时间全球的国际贸易粮价跌掉40%到50%;三是近些年来国际能源价格暴跌,油价下跌导致海运价格暴跌,再加上汇率等因素,导致了现在中国粮价比国际市场要高。

  价格高,为啥中国农民种粮收入很低?

  很奇怪,既然说中国粮价高于国际价格,农民应该收入很高很富裕才对。但是,最近农业部经管司副司长黄延信在一次大会上表示:在中国,粮食不如矿泉水值钱。

  我国目前的粮价究竟高不高?有人认为与国际粮价相比我国粮价已不低。也有人提出,这种比法是错误的,因为参照标准错了。目前国际粮价主要由美、加、澳来供应,他们农民人均耕地非常多,而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太少,最后的结果农民无法生存。我国应与同属小农的日韩来比。日本的稻米价格是我国的10倍至20倍,而韩国是我国的5倍至15倍。日本不但实行稻米的高价,而且还实行高的农民收入支持计划,使得工农收入差距并不大,韩国同样如此。而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非常危险,名义上相差3倍以上,其实可能还远不只这个数据。

  到河南调研,有官员抱怨,说国家每年给河南的粮食直补,基本上都给农资涨价给涨走了。粮食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主食,但在目前的所有农产品中却是最不赚钱的。

  为什么粮食最重要却最不值钱?原因很简单,是国家统一定价惹的祸。粮食价格波动对消费者不利,为了确保CPI,保证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建立了庞大的粮食收储制度。一方面通过国家统一粮食定价,这个价格一般增长速度与农资、农民工资、经济作物的增长速度要低出不少,另外通过收储与抛储来调节市场的粮食价格变动。这样一个价格调节机制,基本上粮食涨价的空间很少。

  改革大势:粮食定价由市场决定

  陈锡文表示,当前中国的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下一步将进行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实行市场定价,价格和补贴分离,在这个过程不能让农民太吃亏。

  “目前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格和补贴分离,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陈锡文说,“这个基本思路大家都已经形成,具体怎么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

  “总体来看,这一轮的改革至少要实现这样四个重要的目标。”陈锡文认为,一是必须“挡住进口”,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要国内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能顶住进口;二要实现不能增加新的库存;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

  “四是要在这个过程不能让农民太吃亏,农民吃亏大了没有积极性,粮食生产就无法继续。”陈锡文认为,在改革过程当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是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一个重要的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