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中国经济增长国际排名的变化趋势和前景*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16-01-19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阅读:10648次   

      按照常规统计方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规模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那以来的几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了超过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的高增长率,中国经济规模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差距在快速缩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若以购买力平价方法来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会在2019年达到22.41万亿美元,届时超过美国22.09万亿美元的规模。到那时,按这种方法估算,中国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规模的份额会达到18.5%,高于美国18.2%的水平。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似乎已指日可待。国际国内对这种新变化趋势和前景都有着广泛强烈的反应和种种不同的解读。本文力图从经济增长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说明,应当使用人均产出或收入指标而不是总产出或总收入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增长的业绩,既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多年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要意识到已有成绩中的不足。按照人均指标来看,中国与世界领先经济体 – 不断它们是叫做发达经济体还是称为高收入经济体 – 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显著。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取得的持续高增长的成就的确值得骄傲,也让国际社会十分羡慕,但是,对此绝不应当感到自满。缩小经济增长国际差距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中国经济增长在历史上已出现过多次曲折,如何避免发生新的曲折是必须应对的挑战。

       本文以下分三节,第一节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各国人均收入数据表考察中国国际排名的历史性变化趋势,第二节分析近年来中国位次大幅度上升的具体原因,第三节探讨中国国际排名位次继续上升的前景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中国人均收入指标的历史性变化趋势

       国际经济比较中的一个共识是,一国经济规模不是衡量其经济增长水平的最好指标。人口数量是影响一国经济规模大小的最重要的因素。衡量各国经济增长业绩的最好指标应是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的持续性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国际比较的通行做法是度量各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

       实践中,进行这种度量会遇到多种困难。首先,世界上总是有些国家或经济体不对外公布经济总量的统计数据。其次,各国对经济总量的统计方法存在不一致。复次,即使许多国家都对外报告各自经济总量统计数据,但所使用的货币单位互不相同。

       由于这些情况,常规化的经济增长国际比较是相对晚近的事情。世界银行从1978年开始发布《世界发展报告》,开始按照统一的度量方法对各国人均指标从低到高进行排名。早先的人均指标为人均国民收入(NI),后来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两个指标的区别是,前者扣除了对资本消耗的补偿即折旧,后者没有。世界银行近年来通行的做法是使用国民总收入指标并将之延伸到历史数据中。本文以下行文中所说“收入”、“国民收入”即指这个“国民总收入”概念。

       另外,在将各国所报告的使用本币的数字转换为美元单位时,世界银行按照近三年平均汇率值来换算。不久前,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将各国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工作回溯到1962年,也因此使之成为按常规方法进行经济增长国际比较的最早年份。

       有的国际经济机构,也发布类似的统计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期发布各国1980年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且分别按照现价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估算各国的以美元标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而言,世界银行常用的国民收入指标较为接近收入概念,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较为接近产出概念。使用购买力方法进行国际比较能较好地减少掉各国因物价结构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可比性,但购买力平价的估算结果通常不用于划分各国收入水平高低的直接依据。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以下仅仅使用世界银行提供的各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数据来进行考察。

       图1依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刻画了1962-2012年期间各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排名位次及其相对位次。排名位次按从低到高的顺序,相对位次按中国位次除以当年参加排名各国数目计算,前者为绝对数,后者为百分比。位次数越大,表明排名越靠后;相对位次数越低,表明排名越考前。

 

图1: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国际排名,1962-2012年

数据来源和说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以下各图数据来源同此;“相对位次”指中国排名位次除以当年参加排名各国数目的百分比。

 

       图1中的几个时点特别值得关注。1962年,即有排名数据的第一年,中国位次为第78,当年世界共有81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同样排名中,中国相对位次为96.3%。这也就是说,当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居于有数据的世界各国的倒数第4位。

       1978年,中国位次为第113,当年世界共有120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同样排名中,中国相对位次为94.2%。这比1962年略有改进,但仍居于有数据的世界各国的倒数第7位。

       2012年,中国位次为第77位,当年世界共有174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同样排名中,中国相对位次为44.3%。这比1978年有大大改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当年有同样数据的世界一半多国家或经济体。而且,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位次的大幅度上升主要发生在2009年以来的四年中。2008年,中国位次尚在第118,在当年193个国家或经济体中相对位次为94.2%。

       或许可注意到,从1978到200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国际排名位次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从113到118,甚至有所下降。众所周知,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何中国排名在这段时间未提高呢?前已指出,这是属于“绝对排名”,中国位次受到各年度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的样本数目的影响。例如,1978年,参与排名的各国样本总数为120,而在2008年,这个样本数为193。针对这种情况,使用“相对位次”来考察较为准确一些,即图1中的曲线。另外,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新的国家出现或开始参加排名时,它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就高于中国。这方面,典型的情况是1990年代初先后宣布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若干东欧国家开始参加“世界发展指标”排名。此外,也应看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多少也在快速增长。

       世界银行在首次发布《世界发展报告》时就按人均产值对各国进行分组排列,三个大组分别为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在低收入组中有一个“最低收入组”或“最不发达组”;中等收入组则进一步划分为“下中等收入组”和“上中等收入组”。下面用三张图分别显示中国自1962年以来的“跨组”赶超情形。

       图2中,最低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平均水平数据分别在1982或1972年及其以前不可得。在1973-1982年期间,中国人均收入数与低收入组平均数大体上接近,有时前者高些,有时后者高些。在1983-1989年期间,中国人均收入数与最低收入组平均数也是大体上接近,有时前者高些,有时后者高些。也就是说,直到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从国际比较角度看的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没有发生显著变动,中国在那时以及此前的多年中一直处于各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末端。显著的变化开始于1990年代初。从那时以来,中国人均水平几乎年年提升,提升速度大大高于低收入组。两者之间的差距随时间移动越来越大。从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不再属于低收入组。

 

图2: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及最低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平均水平,现价美元数,1962-2012年,纵坐标为对数刻度

 

       图3显示,中国人均收入在1996年达到下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650美元对583美元),2007年达到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2,480美元对2,479美元)。到2012年,中国水平与上中等收入组水平相差不多了(5,720美元对6,977美元)。也就是说,自1990年代末以来的十多年中,中国一直位于世界的中等收入组,并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

 

图3: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及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现价美元数,1962-2012年,纵坐标为对数刻度

 

       图4对比自1962年以来的中国人均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组水平。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 – 不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 – 在1962-1983年期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自1980年代上半期以来,中国人均水平的提高速度开始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组水平。而且,中国人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在二十一世纪初以后还出现相对于以前时期的加速趋势。同时,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组水平在1980年代后半期到1990年代末这十多年时间中出现一定的停滞。这样,到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5,720美元)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0,138美元)的一半稍多,相当于高收入组平均水平(38,182美元)的15%。

 

图4: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及高收入组和世界平均水平,现价美元数,1962-2012年,纵坐标为对数刻度

 

       概括以上对长时间历史数据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几个结论:第一,中国自1980年代初以来在经济增长的阶梯上已实现两个 – 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个半 – 跨越:首先是在低收入组中从末端位置跨越出来,并升进到中等收入组;其次是在中等收入组中超越了其平均水平,从下中等收入组上升到上中等收入组。由于这些变化,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目前已越来越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今天,人们或多或少第看见了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在未来达到世界高收入组台阶的曙光。中国人均收入国际排名位次在2009年以来的最近几年中的大幅度上升更增添了继续实现这种赶超的信心。

二、近年来实现快速赶超的具体原因

       前面提到,按照“世界发展指标”的计算方法,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国际排名在2008-2012年期间,从第118位上升到第77位,相对位次从61.1%上升到44.3%。这五年期间,中国人均水平接近了上中等收入,也极大地缩小了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如何看待这个显著变化的原因呢?

       毫无疑问,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国际位次的快速上升首先应当归功于中国经济在这些年的高速增长。按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8-2012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6%。这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国际位次快速上升最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除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外,还有别的因素也在那几年时间中对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国际位次的快速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汇率变动。

       如前所说,“世界发展指标”对各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国际排名按当前价格来估算并按当前汇率来换算,其中,汇率指标使用近三年平均值。在“世界发展指标”的排名榜中,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2008-2012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2%,大大超过上面提到中国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数字(8.6%)。两者之差可以认为全部由汇率因素所引致。

       一般地,一国在一定时期中以外币表示的产出或收入名义增长率是三个变量的乘积,这三个变量是:国内产出或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国内物价变动率,本币与外币汇率的变动率。前面说,按照“世界发展指标”,按美元计价的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2008-2012年期间年均增长为18.2%;同时,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按人民币计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为8.6%;这两者之差(9.4个百分点)应被视为由“国内物价变动率”和“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变动率”所引致。具体说,就是由这个期间国内物价上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上涨)和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所引致。

       由于国内物价变动与汇率变动的乘积是实际汇率变动的近似结果,上述中国人均产出的美元值与人民币值变动在2008-2012年期间的差别也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可以说共享了中国人均收入国际位次在2008-2012年期间快速上升的一半多。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越多越好。一国货币若过快过多地升值,会损害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导致本国经济增长的减速。同时,上述分析也不是人为国内通货膨胀越高越好。若出席那严重通货膨胀,不仅将拉低国内经济增长,而且也会导致本币贬值。

       2008-2012年期间,伴随经济增长,国内出现一定势头的通货膨胀,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上升趋势,尽管在2009-2010年的一段时间中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几乎未变。这种组合一是体现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加速上升,另一方面也应视为一种周期性的、暂时性的调整。从长远观点看,物价和汇率的因素不应成为影响一国人均收入水平国际位次变动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应当看到,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国际排名在2008-2012年期间的快速上升还有外部因素,这就是,许多其他经济体在2008年及随后几年中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下滑,并因此影响到了各个收入组别平均水平的上升。在前引“世界发展指标”数据表中,有25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数字在2008-2012年期间出现下降。另外,有19个国家或地区在2008年数据表中报告有人均国民收入数字,而在2012年却未显露在同样的统计表中。这19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每一个其人均收入水平都高于中国。

三、中国收入水平国际位次继续攀升的前景和意义

       展望未来,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在人均国民收入指标上至少还需要跨越两个台阶。一是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二是达到高收入组门槛水平。

       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美元值为5,720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10,138美元。需要多少时间中国水平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呢?我们可以使用外推法来估算一下,即假定两者在未来时间中都会遵从各自过去的增长率。1991-2012年期间,中国数字年平均增长率为14.2%,世界平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4.2%。如果认为这两个数在未来继续发挥其作用,那么,大概需要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美元值就达到世界平均数了,届时两个数字约相等于15,000美元。从2012年开始的8年即为2020年。

       就第二个台阶而言,已知高收入组平均水平在1991-2012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87%。继续使用上面提到的外推法,即认为中国和高收入组各自的水平都会按它们的历史速度增长,那么,大概需要20年中国水平会达到高收入组,届时两个数字约相等于81,000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推算就中国而言使用了特别高的增长率假设。前面已经指出,“世界发展指标”中的国民收入数是现值数,包含了物价和汇率变动因素。就中国而言,1990年代以来的现值国民收入增长率中物价和汇率变动因素的作用还特别突出(参见前节分析)。因此,简单地套用过去的增长率有不合适之处。

       考虑到这个情况,较为保守并更加现实的推算是,2012年以后的长时间中中国国民收入总值及其人均值的实际增长率会在10%以内,人民币实际汇率(即同时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和名义汇率变动在内的综合汇率水平)会保持基本稳定,这样,在人均国民收入指标上,中国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25-30年时间达到高收入组水平。更加保守的预计是,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需要15-20年时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30-40年时间达到高收入组水平。

       为更准确地说明中国追赶高收入组的各种可能性前景,图5设想从2013年开始高收入组人均国民收入每年按3%速度增长(图中实线),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则分别按三种速度:14%,10%和7.5%(分别有三条虚线代表)。虚线与实线的交点即是中国水平达到高收入水平的交点,所对应的横坐标数就是所需要的年份数。可以看到,按14%增长率,中国完成追赶所需年份数为19;按10%增长率,所需年份数为29;按7.5%增长率,所需年份数为45。

 

图5:不同增长率假设下中国追赶高收入水平所需年份数,纵坐标为现价美元数

 

       也就是说,在人均收入这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指标上,中国追赶世界平均水平和领先水平将继续是一个长期过程。指望在中短期之内就实现这种赶超是不现实的。

       以上推算,不论是非常乐观的还是相对保守的预测,其实还都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假定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时期会持续和稳定地进行下去。从国内外历史经验看,这个假定的有效性值得高度关注。

       有一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曾经达到过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并曾一度在上中等组别,甚至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在随后的时间中,由于这样那样的缘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滑,跌落到低收入组别,或者干脆不再有统计数字对外公布。这样的国家在亚洲的东部和西部都有。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早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就达到了中等收入台阶,有的甚至非常接近当时的高收入组的水平。但是,自那以来,许多拉丁美洲国家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组别,经济增长一直未见明显起色。这种情况,近年来被国际社会称之为“拉丁美洲化”。另一个流行词语“中等收入陷阱”也与“拉丁美洲化”有关,其含义就是一国经济增长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就出现持续性的停滞倾向。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毫无疑问,未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面对种种与“中等收入陷阱”有关的挑战。这包括收入分配差距、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内市场活力等等方面。在经济结构方面,中国也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如前说明,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已从低收入水平上升到中等收入水平,并在中等收入组中从下中等上升到上中等收入。伴随这些变化,社会经济的需求结构已经出现了重要变动。国内生产和供应结构的调整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成为问题。

       而且,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还应看到,随着经济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跃上新的台阶,社会治理体制也将或迟或早发生重要变化。政治体制和政策必须对此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掌握引导社会进步的主动权。

       从1960年代开始,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的“两级跳”或“三级跳”。它们中不仅有为国内民众所熟悉的几个东亚经济体(“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还有欧洲多国,包括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以及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一些前苏联的成员国如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独立后也进入了高收入组或十分接近高收入组。位于中东的以色列也是其中一个事例。

这些实现追赶高收入水平的经济体中,不乏后来遇到严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冲击者。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南欧国家曾因其优秀的经济业绩加入了欧元区,但却在2010-2012年遭遇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如果没有在此之前所积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的成功基础,如果没有在危机期间有效获得地区和国际资源的有力支持,这几个经济体一定会在经济增长的阶梯中跌落下去。事实上,即使遭遇到严重危机,它们都维持了自身的高收入地位。最近的多种迹象表明,它们即将摆脱债务危机阴影,恢复经济增长。

在亚洲,日本多少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事例。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日本人均收入水平实现了“三级跳”,超过了高收入组的平均水平。但自1990年代初以后,经济增长出现持续性的低迷局面。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早先发展打下的厚实基础,日本一直维持了其高收入国的地位。同时,日本的经验也表明,在发展的新台阶上,不断获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

       概括地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递进到新的高度,持续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新挑战也将会增加。社会应当对此做出积极准备和反应。

 

(本文原载于《开放导报》2014年第3期第16-21页;《新华文摘》2014年第17期第44-47页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