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工资增长与企业发展 如何平衡?
作者:央广网    时间:2016-02-22    来源:央广网    阅读:1810次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现行的用工制度脱离劳动生产率,强化职位保护、工资刚性上涨,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企业人力资本投入降低。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工资增长与企业发展,如何平衡?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作为劳动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劳动报酬能高一点?但是,如果有一个结论说,“工资过快增长会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投入成本下降,最后难以避免地伤及劳动者的利益”,您又会怎么想?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6年年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作了《关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主题发言。

楼继伟表示,当前我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保护不足,比如签订长期合同等规定,不适应我国外向型、代工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而工资刚性增长等规定,使得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率的增长,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削弱了我国竞争力——这些现象,最终伤害的是劳动者的利益。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1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其中,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都超过GDP增速。

楼继伟认为,下一步应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劳动合同法需要保护劳动者,但也要平衡好两者关系,既要保护劳动者,也要保护企业。

关于这个话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作出了分析评论。

经济之声:楼继伟部长认为,“现行的用工制度脱离劳动生产率,工资刚性上涨。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八年,工资超过劳动生产率两三个百分点,使得我们竞争力越来越不足”。在您看来,工资增速是不是偏快了?

苏海南:最近四五年来,工资增速是比劳动生产率的增速稍微快一点。但是我们要从2000年到现在的15年或者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的30多年时间来看,工资的增速是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总的来看,工资增速并不快。这几年确实快一点,特别是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稍微快了一点,但这个快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我的看法,就是以前涨慢了,所以这几年涨得快一点。

经济之声:什么样的工资增长率水平是合理的?我们怎么评价它是否合理?

苏海南:怎么叫合理,就是中央讲的同步原则,也就是放在5年、10年、20年、30年的周期里面看,如果工资的增速等于或者稍微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速就是合理的,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况。如果工资增速长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那么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会降低,就没有体现共享原则。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速长期低于工资的增速,那就是寅吃卯粮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不利于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保障和改善。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在某些年份快一点,某些年份慢一点,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况。

经济之声:楼继伟部长的发言重点更多地落在了劳动生产率上。他举了日本的例子,“日本在1995-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这三个阶段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的贡献分别30%、66%和70%。而我国在新常态之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得比较慢”。我们知道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包括土地、生产率和劳动力市场等等诸多因素。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得比较慢,受到哪几个因素的制约?

苏海南:主要是受到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管理还有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在全要素生产率之所以低,就是我们的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还不高,特别是创新能力比较弱,管理方面也有一些缺陷。如果我们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再加强企业的管理,那么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就会得到大的提升。

经济之声:作为劳动者,大家非常关注从哪能看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从哪能感觉到工资有可能上涨。这个数据可以从哪去观察?

苏海南:作为劳动者来说,想方设法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企业来说,就要加大对技术开发、技术革新的投入,来提升整个技术水平。从管理方面来说,要树立科学的流程,使生产更加靠近市场,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经济之声:在楼继伟部长看来,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职位的保护,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僵化,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力量。从现有的统计情况来看,对企业而言,用工成本在所有投入成本中的占比到底算不算高?

苏海南:总的来看,人工成本在全部成本中间占比是不高的。从绝对水平来说,我们远远低于美国,比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高一些,同时我们的产出水平也比它们高。因此,我们现在人工成本水平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还是比较强的。我们以往靠低人工成本到国际上占领市场战略肯定要改变。在工资提高的同时,我们的劳动力素质一定要提高,我们的技能水平一定要提高,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一定要提高。水涨船高,才是良性发展。

经济之声: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由劳动者自己来完成,还是由企业或者相关组织来完成?

苏海南:这需要几方面,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现在国家层面,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另外一方面,企业也要高度重视,在企业内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作为劳动者来说,也要在工作之余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

经济之声:政府宏观层面的措施很难具体到每一个个体。从企业角度来说,不同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是千差万别的,而劳动者个体学习的能力差别更大。对于企业和劳动者双方来说,双方的权益能不能对等,怎么来实现,从哪些角度来着手?

苏海南:首先政府应该提供一些政策的支持,帮助、引导、激励企业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对于劳资双方来说,比如一些现在经营状况不太理想的企业,就需要通过平等协商来共同商议在困难时期怎么抱团取暖,怎么使工时安排更加灵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怎么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培训,让劳动者适应这些工作的需要。在2008、2009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今天的经济新常态下,把当年的经验与目前的实际更好的结合并运用到工作之中来,就能够妥善的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共渡难关,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