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6年长安讲坛
中国“十三五”规划:创新驱动发展
演讲者:胡鞍钢 论坛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时间:2016-04-21    阅读:51673次   

"十三五”规划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也对全球产生影响。今年前4个月,我到韩国访问两次,到日本一次,马上还要去美国访问,讲演的主题都是关于中国“十三五”规划。因为,无论是韩国、日本还是美国,它们的第一大贸易体都是中国,它们对中国的发展非常关注。目前,中国在做什么,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

我们团队(国情研究院)研究“十三五”规划,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还在进行中。关于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3本著作。第一本书是《“十三五”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二本是《中国:决胜百年目标》(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版),这本书同时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第三本则是《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该书以更专业化的视角研究五大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公布了,我们正在对规划中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度研究。今天的讲座时间有限,我主要讲一下“十三五”的创新发展部分。首先,对讲座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对“十二五”规划的发展做评价。我认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实现2020年我国的百年目标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部分,讨论“十三五”规划中最大的亮点,即五大发展。五大发展的理念,是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总体设计的灵魂和基础。五大发展的提出,使得“十三五”规划的科学性远远超过了前两次规划。

    第三部分,从专业的角度评价“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四部分,介绍“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指标,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第五部分,介绍“十三五”规划提出165个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165个重大项目、工程中不仅包括基础设施、能源方面的项目和工程,还包括对人才投资的项目,如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等,它的内涵非常丰富。

以下进行具体介绍。

        一、对“十二五”的评价

首先,我对“十二五”规划进行评价和评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不仅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还要实现国际竞争力特别是综合国力上一个大台阶的目标。“台阶论”是邓小平同志的创意,他指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每隔几年就要上一个台阶,但在当时我们并不清楚上一个台阶到底需要几年时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清楚,我国经济总量平均五年上一个台阶。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是经过各个五年计划或规划,一个一个台阶走到今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规划,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五年之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作了一个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以往,我们提“上台阶”指的是经济实力的“上台阶”,但是这次全会首次提到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我还加上一个关键词,则是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1、中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首先看一下经济实力。衡量经济实力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GDP,二是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三是外汇储备。

从GDP的角度来看,按汇率法计算,我国GDP总量在2010年大体上超过了日本,确切来讲应该是2009年。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已经达到9.2%,到2015年,我国GDP总量仍然是世界第二,但是占世界比重已经提高至14.4%。从汇率法的角度来看,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我们估计,到2020年该比重会达到20%左右。

 

表1 中国GDP占世界比重(2010-2020)单位:%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10-2015

变化量

2015-2020

变化量

GDP

(汇率法)

9.2

(第二位)

14.4

(第二位)

20左右

5.2

5.6左右

GDP

(PPP)

14.0

(第二位)

17.2

(第一位)

>20

3.2

>2.8

注:括号内为居世界位次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IMF数据库;2020年数据系作者估计

 

第二个计算方法是购买力评价方法,即PPP法。PPP法是各国通行或普遍采用的,特别是2008年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这一版本在国际比较项目中明确提出要采用购买力评价方法。因此,多个国际机构都是用PPP法对各国GDP进行重新统计,中国也加盟进去,最后由这些机构公布数据。

利用购买力评价方法,中国的经济也上了一个台阶,GDP占世界的比重从2010年的14.0%,提高到2015年17.2%,以居世界第一,明显高于用汇率法得到的数据。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不仅超过了美国,也超过了欧盟。这个数据也告诉我们,按照购买力方法计算,中国GDP总量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即便按照6.5%的GDP年增长率,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比重也会达到20%以上(见表1)。

从全球进出口贸易的角度看,一国的“经济实力”不仅包括GDP,还体现在它对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影响上,体现在该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上。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9.65%,提高到2014年的11.34%(见表2)。最有意义的是,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比重首次超过了美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去年(即2015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实际上是下降的。但是,由于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都有所减少,这导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比重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我们估计,到202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比重估计会提高到15%左右。

 

表2 中国货物进出口占世界比重(2010-2014)

单位:%


2010年

2014年

2010-2014

变化量

货物出口

10.31(第一位)

12.37(第一位)

2.06

货物进口

9.00(第二位)

10.30(第二位)

1.30

货物进出口

9.65(第二位)

11.34(第一位)

1.69

注:括号内为居世界位次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库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实际上,中国给别的国家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因此,无论是美国奥巴马总统还是日本安倍首相,他们都想实现本国出口总额翻一番的目标,最终还是要出口到最大的市场即中国市场,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过程。

    除了以上所说的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以外,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一直是世界第一。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着企业界的国际竞争,世界500强企业相当于世界企业奥运会,或者说世界经济奥运会。评价各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看该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2000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只有9家;到2010年,提高到54家;到2015年,该数据已经达到106家,其中也包括香港和澳门的企业。和美国作对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到高峰,有170多家;到2010年,这一数据下降到140多家,现在已经下降到128家了。

除了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我们更关心的是另外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营业收入,2010年,中美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的营业收入相对差距为3.5倍,到2015年这一数据已经缩小到1.47倍。当然,盈利是有波动性的。二是资产总额,在这方面,中美差距也在不断缩短。

当然,我们不仅要关注大企业的数量,更要关注企业的质量,如世界品牌实验室500强,中国只有不足30家企业。下一步,中国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绿”。所谓“绿”,指的是中国的大企业必须参加到世界1000家大企业中去,公开承诺自主减排,特别是世界级的能源企业。通过发展来实现前面的目标,中国企业有能力、有条件做到这点。

2、中国科技实力再上新台阶

我们把科技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实现其发展目标的现实能力。科技实力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指标,研发投入、科学创新、发明专利、互联网用户等指标。

首先看研发投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研发投入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欧美国家虽然不搞计划经济,但是欧盟在2010年提出“欧盟2020战略”,到2020年,要把本地区的研发投入由占GDP的1.9%提高到3.0%。

中国的研发投入正在迅速增加,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具体计算了我国和美国之间的相对差距,该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我们的研究结果和OECD的研究结果,及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业报告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是科学创新。按照汤森路透数据库,中国科学论文发表指标也是在迅速提高,缩小了和美国之间的差距。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状况。

第三是发明专利指标。在发明专利指标上,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挑战。根据我们对科技实力的定义,我国科技实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与美国相比,在2000年相差7倍,到2013年或者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我想强调的是,科技实力不等同于科技发展水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举个例子,瑞士、瑞典等国科学发展水平很高,但其科学发展水平并没有构成影响全球的科技实力。

    其他国家的报告也体现了这一点,目前全世界形成了四大科技中心,包括欧盟、中国、美国和日本。客观的说,十年前,我国的科技实力还到不了这个位置,十年之后我国开始达到这个位置。未来5年,在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中国已经可以和这3大国家或地区并驾齐驱。

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报告,2005年到2015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达到158.11万篇,居世界第二位。这些论文共被引用1287.6万次,居世界第四位。

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发表的国际性论文被引用要进入世界前五位,谁也没有想到,我国发表的国际性论文被引量在去年已经是世界前四名。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报告,我国有19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十位,这非常不得了。2014年,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5505篇,排名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还拥有一批处于世界科学前沿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成果,这是一个自我评估。

我们再来看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评估,他们认为中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研发支出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3%。目前,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才达到2.10%。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这一指标要达到2.5%甚至以上。我认为,达到3%还是比较难的。

我们可以看到,国外资本和人才的引进进程已经开始加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有140万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2010年以后,回国发展的海外留学生已经超过出国留学生的一半。当然,出国留学比例和当年回国人员的比例都在不断提高。

    很多年前,英国《自然》杂志开始在中国建立办事处,帮助中国科学家把论文发表在像《自然》杂志这类世界顶级期刊上。同时,他们也在跟踪中国,他们拥有很好的专业数据库。按照英国《自然》杂志的WFC计算方法,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在2012年至2014年间增长了37%,对全球的贡献率居世界第二位。同期的美国的贡献率是下降的,但是由于其贡献率基数大,所以美国还处于第一位,中国仅次于美国。该报告强调,中国正在追赶美国,并已经成为拥有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强国。当然,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称为强国,但是第三方的评价是很接近实际情况。

    昨天,我们参加一个很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是亚洲及中国智库。其中,一位香港大学的教授介绍日本智库,在进行中日智库对比时他谈到,中国的智库数正呈爆炸性的增长,而日本的智库数则是持续性下降。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扩大,科研人员数量和水平在提高,中国科研的投入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党中央提出,我国的科技实力要上台阶,并且把它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特别强调创新驱动。我想无论是UNESCO还是《自然》杂志,他们对中国的评价肯定还会再上一个大台阶。

3、中国国防实力再上新台阶

再看国防实力。“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我国国防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这里,我想引用第三方的专业研究,即瑞士信贷银行提供的一个专业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有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军力指数,即常规武器,大概有六项;另一个是核武器,两者之间有一个权重的分配。在这里我把它的结论向大家进行一个介绍。根据这个分析,全世界的军事实力是划分阵营的,第一阵营就一个国家——美国。倒退25年,第一阵营还可以说是美国和前苏联两家。前苏联解体后,不论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方面,军事实力都降低了,只能进入第二阵营。而中国,无论是军费还是常规武器水平,大体相当于第三阵营。但是这个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第二阵营之中,但还是居于俄罗斯之后。

我在201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书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布局是“六位一体”,其中包括国防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比较谨慎,没有提“六位一体”,只是在第九部分讲到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整个军队体制改革的核心词,就是要解决我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短版。

“十二五”规划首次制定军民融合专项规划。现在,有关方面又在加快制定“十三五”的军民融合专项规划。清华大学本身在国防科技军民融合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科学研究不仅为军方所用,还会转变为民用。

去年(2015年)九月三日中国大阅兵之后,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很快就发布了中国各类导弹数量及射程。他们一直在研究和猜想中国的导弹实力,这次大阅兵验证了他们的猜想。

4、中国国际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今年九月份将在杭州召开G20高峰会,我们认为,这是首次把中国的发展理念变成全球的发展理念。习主席提出的“五大发展”之首是创新发展,而这次G20高峰会的核心词就是创新发展理念,要有活力和包容等。如果各位有机会去参观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的数据大厅,你会发现大厅大屏幕上显示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交流数据。很显然,和我国交易量最大的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俄罗斯等,交易数据的背后是大规模的云计算。看过那个场景会对跨境电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新的网络空间和发展空间有更深切的感受。

    由此可见,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全球合作奠定了基础。无论习近平主席还是李克强总理,他们的出访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影响力的提高。

去年,我们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对中美综合国力的评估(1990—2013年)》一文),该研究属于跟踪性的研究,每隔几年我们都会做一些新的计算和调整。我们将综合国力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实践战略目标,基于国家性、战略性资源来计算,大体包括八大类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政府资源、国防资源、国际资源,共计17个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建立的综合国力计算框架,计算17个主要的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加权,就能够得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小。

可以看出来,在综合国力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25年前,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当于中国的4倍;到2000年,该数据缩小了将近2倍;到了2010年只有1.17倍。我们去年发表的文章数据更新到2013年,现在的研究已经更新到2014年,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2014年已经超过了美国。

        二、“十三五”规划最大亮点:“五大发展”理念

第二部分,谈一下本次“十三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和创新点,即“五大发展”。这不仅是习近平同志的治国新理念,更为重要的它还是具体指导和制定“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思想灵魂。

“五大发展”理念本身非常符合我们所说的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如果理念是一个ideas,其边际报酬会是递增的。用邓小平同志讲话来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中国的资本、劳动力包括技术进步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它成为一个拐点。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之前的6%,上升至10%,并且一直持续到2011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观念创新。邓小平同志对来访的外宾讲,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原因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形成了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共识,甚至连生产队的小队长都知道这一点。

今天的“五大发展”理念,我认为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我前几天刚从陕西调研回来,我仔细看了陕西省的五年规划,非常明显的突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以下我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五大发展”理念最大的创新点,也即最大的亮点。一是“五大发展”源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发展实践,我称之为物质原子弹。这种物质原子弹还要变成精神原子弹,指导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人民创新、基层创新、地方创新,进而全国创新。

今天提出“五大发展”思想来指导实践,它本身也是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是全体人民与党中央、国务院一个互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最近刚刚完成了一个对重庆五大功能区的调研报告,就是分析那里的创新如何产生生态红利,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长江流域要生态优先的思想。这个基本思路地方政府已经在做了,而且从2014年以来做的非常有成效。现在到三峡水库,你会发现长江之水非常之清澈,这和上游的生态保护非常相关。

    第二个亮点,是总结了以往五年规划的创新和精髓,集前人之大成。比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十三五”规划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人的发展生命周期来提供健康、教育和其他的公共服务,包括提出全民健身等更加积极的健康战略。它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发展实践,我们称之为中国发展的最佳实践,这也是中国原创的发展思想。

    第三个亮点,是“五大发展”提出成为五年规划设计中的重大突破,也成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途径。我们认为“五大发展”就是破解或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五个基本途径。比如说创新发展,我们面临的就是发展动力的转换问题,这也是从中等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水平遇到的基本问题。

    第四个亮点,“五大发展”是全面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就形成了宏大的发展框架、严密的发展逻辑和务实的发展思路,其内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使科学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具像化,更加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个亮点,中国的发展理念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今年在杭州举行的G20高峰会,各方都非常支持。如何通过南北合作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就是靠创新驱动。这也说明中国这些新的理念在G20会议上成为了共识,而G20的共识也将成为全球的共识。G20国家的经济总量,在1990年-2014年之间大体占到世界总量的77%-79%之间,即便到2020年也会大体是这样。因此,G20共识一定会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很快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而全球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经济停滞状态,中国的方案对于世界的复苏意义重大。

当然,“五大发展”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五大发展”分别针对五个基本问题。比如创新发展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是解决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问题;开放发展是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发展是解决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公平、公正等方面的问题。

    三、“十三五”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们对“十三五”规划最大的创新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一是“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二是提出了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拓展了以往狭义的技术创新的概念。创新被定位为四个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机结合。

我认为,这个创新是一个广义的创新。我对创新的定义是,能够为社会提供新增价值的活动就是创新。这个价值包括物质价值或者说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等等。如果这样理解,我国确实就会做到万众创新。当然,我们认为不仅是双创,而是“三创”(包括亿众创富),所有这些价值都将成为社会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超越了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创新”,形成全社会的创新。

    现在提出来的万众创新、亿众创富,其本质就是我们必须发动十几亿人民一同创新。创新本身也会产生外部性,会产生溢出效应。比如,在阿里巴巴创造的电商平台上,活跃的买家达到4亿人,活跃的卖家超过800多万家,甚至将近1000万家。所以,这个创新在很大意义上是具有关联性、外部性、外溢性的。

    习近平同志讲了这样三句话:“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段话非常经典。对此他也作了相当多的论述,讲的也很专业,这些话的内涵也体现在“十三五”规划中。比如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两只手即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等等。

我想对这个问题做一点简要说明。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驱动力。总的来说是四阶段,一是低收入阶段就是初级要素和驱动,包括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等;二是中等收入阶段,基本上是资本要素驱动,特别是国内储蓄率、投资率,主要是扩大投资规模。三是较高收入阶段,基本上是技术要素驱动,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有关。四是更高收入阶段,一定是创新驱动。

按照许多经济学家所概括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追赶型,也是外生型的,通过引进来消化技术。第二类是所谓自主创新型,也是内生的增长模式。美国最成功的完成了这么一个过程,在美国经济起飞期间,即1870年到1913年间,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先是追赶型,后是内生驱动型,一直到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现在世界上主要的科学发明、技术创新还是来源于美国。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宇航局(NASA),美国政府一直稳定资助,让科学家设计制定十年目标,二十年目标或三十年目标,提出目标产品,如阿波罗计划、水星计划等。然后该机构开始采购,形成了客户关系。美国的这种模式,其实是最成功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的研究者做过相关计算,NASA的一块钱就相当于十九块钱的效益,因为NASA所创新的都是全球性的公共知识、公共技术。

中国如何实现从追赶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呢?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讲的非常清楚,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就是要搞“拿来主义”。我国原来的优势叫后发优势,如果从机制角度看,把它称之为T1,就是引进科技机制;T2就是科技再创新机制,具体技术都是别人的,但是我拿来搞本地化创新、集成创新、系统创新,以上都是利用后发优势。T3是自主科技创新机制,才能形成先发优势;T4是巨国市场规模效应;T5是世界市场规模效应。因此,中国的创新是T1+T2+T3+T4+T5,从边际的角度看,五种效应一起发生作用显然就和仅仅引进技术完全不一样了。后两者都是取决于市场开放程度,因此一个国家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开放,才能有效利用国内巨国市场规模效应、全球市场规模效应。

所以说,创新发展需要开放发展,然后变成一种共赢的模式,分享经济成果,才能够把蛋糕做大。在我看来,阿里巴巴的做法,就是共享经济的思想。这五个机制叠加在一块,就会极大推动我国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前进。

中国的创新发展还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创新。它是我所说的全体人民的各种社会价值的全面创新,不只是企业家创新。二是不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而是包括了多种机制的创新,也包括像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等一系列。三是更加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创新发展出发点、落脚点和核心点。最终的创新还是为人,在中国就是为了十三亿全体人民。

        四、“十三五”规划:创新发展目标与指标

第四部分,我们来更加具体的讲“十三五”规划是如何进行设计创新发展目标和指标的。

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原则,就不展开讨论了。关键的问题是“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什么?战略部署是什么?如何使得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从“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的角度看,首先“十三五”规划的定位就是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虽然我们说,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还是关键之处。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亿众创富。三是在体制机制上如何形成激励机制。四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五是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这次尤其强调了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首先来看大家比较关心的经济增长率。

2014年政府报告提出实现8%左右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目标没有实现,去年提出进出口贸易增长率6%左右的目标也没有实现,主要原因是外部冲击的我国经济的影响。去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就是一个区间目标,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7.0%左右,没有具体说左到哪右到哪。“十三五”规划就比较明确,把经济年均增长目标定为6.5%以上,具体到2016年则为6.5%-7%。我们并不希望增长率超过7%,一旦超过7%,能源增长的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增长的弹性系数、还有煤炭增长的弹性系数以及碳排放的高增长都会发生变化。我们既要有底线,也要有上限。尽管现在我国经济已经触底复苏。

再一个,“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如果用PPP法和汇率法两种方法按不变的美元价格计算,中国本质上仍属于追赶型国家,核心是要追赶和发达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角度来看,中国高于美国,过去十五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大体是9%,而美国在1.3%左右。

未来五年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年均6.6%的增长率目标,低于在过去15年年均9%的增长率水平,不过中美之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质上是人力资本包括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刺激和竞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二是强调创新引领作用,提出了几个指标。我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到2020年,当年的研发投入大体是两万多亿元。在未来五年,中国的全部研发投入可能会超过11.23万亿元,相当于“十二五”规划时期的1.93倍。当然“十二五”时期已经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多了。

可以看出,研发投入的增长率是15%,大大超过名义GDP增长率。到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2.5%。OECD的一个最新报告分析,到2019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就会超过美国。

二是研发人力资本的投入。看看2015年的数据,我国的R&D人员全时当量已经达到了将近400万人年,保守估计到2020年会超过550万人年。现在的关键是,研发产业、企业、单位要打破僵化的名额限制之类的束缚。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即能否尽快按照联合国2008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研发及其知识产权收益计入GDP中。如果按照这种新的核算方法,清华大学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大学首位。为什么?去年全国技术市场销售收入就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到2020年,把这两项加进去,并且加入包括地理标志、商标等等这些知识产权的收益,可能我国的GDP规模会增加3%以上。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统计改革,给出强烈的信号,激励企业、大学、研发机构投入研发,并创造有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

    另外就是发明专利。“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发明专利拥有数已经突破了一百万,到“十三五”这一指标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果做好这一指标也许会接近两百万。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十三五”规划在科技指标方面还是比较保守的。

    再来看看人才创新情况。“十三五”规划首次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是考虑到我国有7.7亿劳动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将近10亿人,受教育年限略有上升都会带来很大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的各类技能人才迅速增长,整个第二产业的比例也在进一步提高。它显示了中国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现在采取双证制,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都非常有效。

此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这是我们列出的五个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中国大学排名,包括前500强,前200强,前100强的数据,还有一些历史数据。1998年,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在当时受到高等教育界的质疑,普遍认为难度非常大。但是,现在看来,中国大学确实在迅速地进入这个圈子,我称之为大学奥运会,即世界500强大学。当然,我们不是简单追求世界一流,还要体现“中国特色”,要为中国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它不是一个标准,而是多重标准。

最有意义的是,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吸引全球人才的大国。一是出国人员继续还在继续增加,2009-2015年,累计达到了265万人;二是学成回国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累计达到了183万人,回国比例为69%;三是留学生来华的数量,也上了一个台阶,累计达到226万人;四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吸引了全世界超过300万人次的各类专家人才,包括诺贝尔学奖获得者来华讲学、研究、工作等等。

    到2020年的下一个五年规划,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都要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外国学者、专家来华工作。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一块吸引全世界各类人才的巨大磁铁,我们要舍得花钱做这些事情,这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十三五”规划的一个大布局,就是提出了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我们在2000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网络经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一文,该文指出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的信息差距和知识差距。1995年中国刚刚有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和美国的差距是1750倍,但是今天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美国。

未来时代就是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逻辑是什么?谁有了数字用户,谁就有强大的市场,谁就能成为强大的国家。而且数字“就业”将成为我国未来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当然,数字时代也会存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

我国的移动宽带用户到2020年要达到12亿户。手里掌握了12亿用户,全世界的互联网企业都会来到中国。要问中国未来的市场在哪里,我认为,就在这些手机上,就在这些移动互联网用户上。

2、“十三五”发展目标的特点

    “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设计有什么特点呢?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的理念,还具体设计了四类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进步、创新驱动和民生福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资源环境的指标比例更高了。

“十三五”规划最具有意义的地方在于,首次提出全国总共包括165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1953年,中国在苏联和苏联专家的援助下,也搞了156项重大项目建设,这项项目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这次提出的165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我们也希望它们能够成为2030乃至2050年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尤其是前瞻性的提出了2030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比如,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就需要上千亿以上的投入,如果将环保治理所有费用纳入到GDP核算之中,国家和企业就会不断增加对环保的投资,直接结果就是使污染水平下降,从而形成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促使更多的厂商、法人单位等,特别是地方政府进行环保投资。这个游戏规则确定以后,企业或地方政府对森林的投资,对环境方面的投资都被视为是环保投资。

高端装备创新项目是一个大市场。比如,加快大型飞机研制,大型飞机的中国市场非常大。保守估计,到2030年国内对这种大型飞机的需求至少有5000架,肯定不能都靠国外进口。

再举个例子,中国中医特色的产业发展市场前景也很广阔。由于中国人口数量非常巨大,这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而且客观来讲,和西医昂贵的治疗费用不同,中医和中药属于低成本医疗干预,相对而言其成本很低而且效果也是显著的。

此外,“十三五”规划还提到战略性信息产业。比如,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北斗卫星肯定要实现全球覆盖,而且我国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对低的使用费用。

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内容,时间有限,我就不再多讲了。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1] 2016426日收到记录稿。

[2] 2016428日,石智丹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