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对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巨大潜力
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的增速轨迹一般为倒U型曲线。伴随我国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国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会发生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以往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规模扩张型增长动能弱化,但并不会陡然消失,仍会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同时,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将成为增长新动能,而且新的动能不断积累、逐渐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总体看,我国经济仍拥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巨大潜力。
从需求侧看,消费需求升级和扩张的空间较大。消费需求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未来消费需求增长主要依靠消费结构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更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会全面加速扩张。例如,城乡居民需要吃得更健康、更美味,将给农业和食品工业增长注入新动力;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电子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升级;人口老龄化虽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影响,但“银色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张效应明显;耐用消费品需求潜力巨大,以汽车为例,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72亿辆,每年更新需求将超过千万辆,市场依然广阔。加之新一代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与上一代不同,对更加优质的教育、金融、信息等服务的需求旺盛。
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转型发展对资本品的需求持续扩张。资本品投资一直占我国总投资的1/4左右,随着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对投资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张,企业为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设备更新升级是必然选择。当前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出现了“机器换人”现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转型发展的加速将有力带动治理污染的设备与技术需求增长,促进各类节能减排设备与技术的需求增加。
新型城镇化有望成为最大的需求潜力。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称,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人类的两件大事之一。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有56%,按照每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速度,未来1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1000多万城镇人口。与以往未能落户的常住城镇人口相比,新市民的消费信心更强,消费水平更高。城镇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巨大。特别是,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起点较低、欠账较多,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力拉动对综合交通运输设施、地下管网、环境整治、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从供给侧看,高储蓄率是高投资率的重要基础。投资在当期是需求,一旦形成,就转化为供给。目前,我国储蓄率仍接近5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有条件继续保持高投资率。尽管当前我国整体投资效率不高,但新增投资布局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率有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将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人口质量红利不断积累。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数量已过峰值,人口数量红利逐渐减少。但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较快发展,每年仅高等教育毕业生就超过750万。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人口质量红利持续积累,正在进入新的释放期。
技术进步潜力巨大。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窗口期,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业蓄势待发。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迅速增加,占GDP的比重超过2%,规模居世界第二;拥有近400万人的专业研发队伍,规模居世界首位;每年工科大学毕业生超过120万名,位列全球首位,超过紧随其后的5个国家的总和。同时,作为创新主体,我国企业对技术研发的认识愈益深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有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具备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力。
劳动生产率提升空间广阔。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通常,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是农业部门的数倍,在部门间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能够极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过去30多年,数亿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持续向相对高效率的工业或服务业转移,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劳动力非农化的潜力依然巨大。同时,非农部门内部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也十分巨大,劳动力配置效应潜力充足,将随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另外,各部门内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将极大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二、坚持开放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世界经济史,领先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长期高速增长,成功的后起追赶型经济体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领先经济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开放条件下,追赶型经济体可以不断学习领先经济体的技术,将现代化历程压缩在更短时期内,实现“压缩式增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对于追赶型经济体,对外开放促进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从供给侧看,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提高生产要素的水平;参与全球分工有利于一国将资源更多配置到本国有优势的部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需求侧看,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外部市场需求。发达国家对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技术要求远高于本土市场,将有力地拉动追赶型经济体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明显优于本土市场的同类产品,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倒逼本土企业变革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价值链升级的空间尤为广阔。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不到8000美元,约为美国的15%。从国际经验看,日本、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这一水平后,仍保持了一二十年的高速增长。这对认识我国未来保持中高速增长潜力有一定参考价值。从劳动生产率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例如,我国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率只及日美的1/10左右。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我国目前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值活动。从出口结构看,中低技术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力,高技术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还很低。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这说明,我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实现“压缩式增长”仍然具有巨大潜力。
从总体看,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尽管存在外需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但总体看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将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有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引进来”方面,现代服务、高端制造、研发活动和高端人才加速向我国汇聚,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提升,对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作用更为明显。在“走出去”方面,海外低成本并购的机遇有利于我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国际销售渠道和品牌,打造能够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的中资跨国公司。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有利于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工程承包,带动我国技术密集型设备出口,加速出口结构的升级。离岸服务外包快速发展,为我国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提供了有利机遇。
从现实看,我国具备抓住外部机遇加速升级的有利条件。一是一大批像华为、中车这样的本土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二是我国已经成为经贸大国,拥有充裕外汇储备、庞大进口市场等多方面优势,参与全球治理、塑造外部环境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不断提升,手段越来越丰富;三是我国在移动通信、高铁、基础设施、成套设备等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显示出实现追赶的强大能力与巨大潜力;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有利于参与全球竞争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形成。
面对世界格局深刻变革,与时俱进调整对外开放战略,是把握对外开放新机遇的关键。我国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扎实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自贸区建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发展潜力
经济发展潜力并不会自动充分地转变为增长实绩。全面深化改革是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也在不断积累。只要遵循市场规律顺势而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着力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就能把经济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实现新常态下发展动能的顺利转换,迎来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黄金期。
全面深化改革要统筹兼顾。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在重视需求侧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点关注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这三类关键群体,建立并完善监管与激励机制,激发其创业创新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形成“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氛围,不断释放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突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府服务,降低行政成本,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加快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以促进公平竞争为目标,加快建设规范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各类主体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视防范系统性风险。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加强金融监管,重点化解地方债、房地产、信贷不良资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做好“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下岗安置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做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工作,努力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