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经济转型主旋律是质量和效益
作者:王一鸣    发布:2016-08-29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9380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转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高速成长,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摆脱贫困,并由低收入经济体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等等。这些成就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公认。

  那么,为何这一轮转型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呢?从根本上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经济转型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改革采取了渐进、增量的改革模式,很多成功经验都来自地方探索和创新。改革促进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再配置,特别是从农业部门大规模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提高了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同时,改革伴随着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些都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一轮经济转型取得成功的关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发生阶段性变化,“新常态”就是对这一变化具有时代特点的概括性表述。“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虽然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传统体制束缚,供给侧调整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此时,再简单用过去扩大投资的办法来化解供需矛盾,投资的边际效应就会明显递减,债务杠杆率也会大幅攀升。

  由此可见,中国新一轮转型的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改革解决供需结构错配,重构新平衡。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作为主攻方向;二是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决不可主次不分。

  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最迫切的是3件事:一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更低,去除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压力很大;二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通过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适应已经变化的市场需求;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要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使生产要素重新流动起来,实现优化再配置。

  新一轮转型的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从宏观意义上讲,“质量”就是要素生产率,“效益”取决于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只有提高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成本上升,投资效率才能稳定提升,企业才能保持或接近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盈利水平,积累的泡沫和风险才能得到有效释放,资源环境压力才能逐步减缓。因此,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跃升,应是新一轮转型的主旋律。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并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在新增长动力基础上形成有别于传统增长方式的速度。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要保持合理增长速度,在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转换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可以预见的是,新一轮转型取得成功将会让中国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再持续稳定发展10多年,中国就可以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那时,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重要成员。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