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新战略
——让更多人参与增长的过程和分享增长的好处
作者:林毅夫、陈剑波 出自: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2.7 中国农业发展中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总体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宗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却是众多的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 8亿多农民为仅4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的基本局面,农产品的过剩将是难以扭转。从这一轮农产品价格的下跌来看,就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与城市人口农产品消费增长缓慢的矛盾加剧所造成的,是因为农产品收入弹性过低的缘故。有关专家的测算,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6年增加了1441.1元,但这4年中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了53.6元,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不足0.04,意味着在此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不到4分钱,这其中还包括在外用餐费用的增加(陈锡文,2002)。因此鼓励农民进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所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也会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都很低,当前农产品的过剩是商品农产品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过剩,是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所致。因此,在鼓励优质农产品生产时,不断出现第一年某种农产品价格很好,第二年价格开始下降,第三年该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使种植者已经无法覆盖生产成本了。
B、农民收入
2.8 “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为9.0%,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仅为2.1%。在“九五”后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4%,尚不及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2%的1/2。在目前的统计调查中,农民纯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报酬收入、家庭经营农业(农、林、牧、渔)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增长11.2%,是纯收入增量的165%,如果加上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38元,则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达10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工资和非农经营收入的增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08.3%。通过上述对农民收入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及农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
2.9 显然,众多的乡村人口是当前农民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障碍。人多地少的总格局,构成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约束。在此约束之下,非农业人口或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所能够承受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将是一对很大的矛盾。因此希望依靠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来提高农业经营收入,以使其继续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是不能达到目的(Johnson 2002)。
2.10 我们认为,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近年来这一变化正成为十分明显的趋势。这一趋势对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乡村人口,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转折正在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我们应该予以密切关注的一个重大变化,也应成为未来农村政策调整应予重点考虑的内容。能否形成一个促进大规模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环境及政策框架,将直接影响未来农民收入的增长状况(陈剑波,2001)。
2.11 我们仅就乡村人口众多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说明,实际上长期维持相当大比例的乡村人口对整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更加复杂,解决中国乡村人口的非农化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C、生产能力过剩与农民就业的逆向调整
2.12 对于1998年以来,农村产业、就业结构的逆转,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原因,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是 “治理整顿” 产生“急刹车”的作用,造成需求下降,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以致出现通货紧缩的势头,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2.13 1998-2001年间的消费年均增长率7.4%,比未出现通货紧缩势头的1979-199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7.2%略高。因此,1998年以来的物价持续下降的原因不在于需求的减少,而在于供给的突然大幅增加。
2.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一直较快, “六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9.5%,“七五”期间年均增长为16.5%,但 “八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跃升为36.9%。投资在未建成前是需求,建成后突然变成增加供给的生产能力,其结果是在“八五计划”期间,生产能力大幅增加。可是,最终消费需求受到收入增长的制约,在“八五”期间年均增长仅为8.2%,远低于生产能力的增长。所以到“八五计划”结束时,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已经相当严重(林毅夫,1999)。
2.15 1997年底,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出现以后,一方面,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城市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农民异地就业转移困难,阻碍了就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在198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发展时,中国经济还是传统的短缺经济,产品不愁销路,技术水平低的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这个发展良机。受到上述经验的启发,在“八五时期”全国各地的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少省份每年以50%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但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外资大量进入,其生产技术先进、资金充裕、质量控制严格,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的产品难于和其竞争。因此,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开始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时,乡镇企业所受到的冲击远比城市企业严重,不少企业停工、破产,使“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就业结构调整逆转。
3、中小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抑制
3.1 县和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发展应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它将为乡村人口的迁移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过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中国的小城镇发展战略之所以存在各种障碍,除了各种体制的约束之外,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工业化和市场发展严重不足,而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是难以顺利演进的。
表格2:1994-2000年国有部门与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与税收比较
所得税单位:亿元 就业单位:万人 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年份 | 国有企业所得税 | 乡镇企业所得税 | 国有单位 就业 |
乡镇企业 就业 |
国有部门工 业增加值 |
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 |
1994 | 609.75 | 288 | 11214 | 12017 | 3476 | 8901 |
1995 | 759.38 | 446 | 11261 | 12862 | 5019 | 108041 |
1996 | 822.33 | 465 | 11244 | 13508 | 4953 | 12627 |
1997 | 794.43 |
509.6 |
11044 | 13050 | -205 | 15036.53 |
1998 | 743.93 | 477.06 | 9058 | 12537 | -2347 | 15530.27 |
1999 | 639.00 | 592.77 | 8572 | 12704 | 1950 | 17374.11 |
2000 | 827.41 | 599.26 | 8102 | 12820 | 4983 | 18812.41 |
3.2 近年来作为县域内解决乡村人口非农就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增长减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年乡镇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50 万家,增加值为27300亿元,比上年仅增长10%,几乎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居住着十亿多人口的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乡镇企业增长幅度的下滑已经对县域经济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实际上阻断了乡村人口迁移的进程。
3.3 经历了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多数的县域经济已经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非农产业的发展已日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无论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县域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的主体从而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已经成为事实。乡镇企业增幅下降,不仅会因支农资金的减少而对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造成影响,而且会减少非农就业机会的提供。
此外,乡镇企业发展的减缓一方面是制造业产品市场的变化,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另外一方面是政府的治理整顿政策,在九·五期间,仅关闭的“十五”小企业就达到数十万家。从乡镇企业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布局的高度分散和和城市化脱节导致他们难以可持续发展,另外再加上地方的干预力量所导致的银行大量坏帐、内部产权不清、对环境的巨大破坏性,更加扩大了乡镇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局限。显然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如何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的问题和矛盾,显然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
3.4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问题无法解决,表现在
第一、缺乏外部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比例高。
3.5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渠道,二板市场尚在争议之中,原有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已取消,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集资进行过大量的股权融资,但由于没有可交易的市场,企业职工手中持有的股权不具有流动性,这样一方面企业股权持有者承担着无限风险,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企业以此方式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致使企业无法降低负债比率,改善资本结构。
3.6 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明令禁止企业的社会集资活动,同时关闭地方性股权交易系统,取消各类柜台交易或场外交易,因此目前合法的股权融资渠道只有深圳和上海的两家股票交易所。众所周知,对于公司股票在这两个市场上市交易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极其严格的审批程序,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才能够获得资格上市,而且周期极长(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成本极高(一般上市企业在上市过程中花费数百万元已是很小的数目了)。
第二、外部融资中的债务融资存在很多问题且债务融资渠道极其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