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黄益平:收紧货币政策可能打压经济
发布:2016-10-17    来源:搜狐网    阅读:1822次   

       对于去杠杆,预期应该切合实际,首先要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去杠杆不是直接把负债降下来就能解决问题,甚至简单的紧缩宏观政策也不一定见效。宏观去杠杆,有人说央行钞票发多了,导致杠杆率太高。但是紧缩货币政策就能降低杠杆率吗?也不一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教授近日在人文经济讲座作出上述表述。

  人文经济讲座是由人文经济学会主办,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搜狐财经联合主办。

  黄益平进一步阐述,以M2/GDP这个指标看,目前M2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名义GDP增速的两倍,假如要去杠杆,那就意味着必须把M2增速压到GDP增速之下,但这很不现实。如果做,很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困难。M2一动往往分母也会放慢,有时经济增长放慢的速度更快,最后M2占GDP的比重不但降不下来,说不定还上升。这有很多先例,很多国家都发生过这种事情。所以,我们对宏观层面的去杠杆不要抱过高的预期,尤其在短期内,总杠杆率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逐步将其稳住就可以。

  宏观谨慎是必要的,在宏观程度的去杠杆一定要千万小心。去不好,会使得杠杆可能上升,而且货币政策一下收得很紧,如果把经济打得太厉害,本来没有系统性风险,被打出来了是有可能的。只能慢慢来,采用中医疗法,慢慢把杠杆率稳住不再快速增长。

  对于增加股权的办法降低杠杆率,黄益平认为方向是对的,但也不是一夜间能做到的,对此不要抱太高期望,对于调整的阶段要有思想准备。2015年大家对股票市场寄予极高的期望,因为一方面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增长,帮助稳增长;另外一方面所有从股票市场转手的资金,都不是负债。但是,过高期望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现在一些政策,比如债转股,也不是能一夜之间把债务变成股份,把杠杆率降下来的。这些是改革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及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是逐步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

  黄益平建议,去杠杆的重点应该放在改善杠杆的构成与质量,一句话就是增加好杠杆、减少坏杠杆。第一个建议是去僵尸企业。黄益平算过一个数字,僵尸企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72%,非僵尸企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51%。假如在样本当中把所有僵尸企业都给消灭了,平均的资产负债率变成51%了,其实杠杆率就降下来了。黄益平觉得这个可能是解决短期内控制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的最有效的办法,而且想去掉的这些杠杆率,恰恰是效率比较低,风险比较大的杠杆率。当然,去僵尸也不是说简单关门了事,中央政府还应该在就业安排和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提供支持,尽量让过程变得相对平稳。

  在这个过程当中,做起来会很难。比如说一个大煤矿,一个大钢铁企业,就算他过剩、僵尸了,你能说关掉就把他关掉吗?这里头有很多技巧,有很多政策策略。美国也有过剩产能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底特律和匹兹堡。匹兹堡原来是钢铁城,是底特律是汽车城,两个都是重工业城,面积很庞大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化解不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其实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退不出,不一定完全是产权的问题。只要规模大到足够的时候已经很难化解。不过,如今煤炭和钢铁工业已经撤出匹兹堡,匹兹堡完成了从重工业到高科技的转型,匹兹堡变成了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底特律也从破产的阴影走出来。黄益平通过匹兹堡和底特律两个城市的案例想说明去产能、去杠杆不是那么简单,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国外有办法,国内也有办法,只不过要谨慎行事。

  黄益平总结,去杠杆的问题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不要中央一说今年去杠杆,到了12月份把数字拿出来一看,说政府什么都没干。客观来说,它就是一个花时间的慢功夫,不可能说今天一说明天就见效果了。宏观政策去杠杆,得有耐心。对于金融结构去杠杆,也需要花一些功夫。中国的金融改革或者企业改革改到今天这一步,剩下最后一哆嗦——要执行市场职能。中国市场搞得这么大,没有真正实行严格的市场职能。对僵尸企业的刀什么时候砍下去黄益平并不知道,但他认为早晚会砍,不砍的话会有其他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