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海湾战争与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二)(2003.2.1)
作者:王建    发布:2004-04-16    阅读:7292次   

海湾战争与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作者:王 建                         出自:

  美元在二次战后就已经取得了“世界货币”的地位。直到目前,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中仍然占有60~70%的比重。然而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以前,更具体的说是在90年代初以来虚拟经济疯狂发展以前,仅凭美元的特殊地位也不可能如此大规模地掠夺他国人民创造的剩余产品。因为在这一时期,美国只能用从经常项下输出美元,还作不到从资本项下向国外大规模输出虚拟资产,而经常项下的逆差平均年份也就在200~300亿美元左右。美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才出现贸易逆差的急剧扩大,这与国际资本流入的急剧扩大和国内资产泡沫的膨胀是同时发生的,也是互为条件的。国际资本流入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欧元统一过程中从欧洲流出了大量避险资金,根据有关资料,1996~2000年,美国吸纳的国际资本大约有2·3万亿美元,其中70%是从欧洲流入的。这些从国外流入的国际资本,主要是在美国“新经济”概念的吸引下,流入证券市场购买美国资产,从而创造了美元的持续强势与美国股市的异常繁荣。

  但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虚拟资本主义”也不例外,它在给美国带来经济繁荣和货币霸权好处的同时,也有其先天不足的病根,就是为了维持这种经济繁荣与货币霸权的地位,美国必须保持国际资本向美国的单向流动。强势美元与美国资产价格的上升实际也只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一旦国际资本流出,经济繁荣就走到了尽头,美元势必疲软,股市势必崩溃,其他资产价格也会一落千丈,美国就无法再用虚拟资产确保锦衣玉食的生活。美国目前的商品进口已相当于国内消费的30%,进口的消费品更相当于国内消费的40%,200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已接近5000亿美元,即美国必须保持每天净流入13亿美元左右的国际资本,才能够维持对进口帐单的支付。所以失去货币霸权的结果就是美国的国民消费水平要猛降30~40%,对美国经济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将相当于1929~1933年的大危机,甚至更严重。

  第四,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出现了新形态,在这种运行状态下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已经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证券、外汇、地产等虚拟资产的供应过剩危机,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引发金融系统崩溃,这个现象从90年代初日本的资产泡沫破灭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到。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都具有周期的特征,即在爆发危机后总会出现复苏和繁荣,但日本自从90年代初期爆发金融危机开始,至今已经历了12个年头,不仅始终没有走出衰退,反而有危机深化的趋势,按现价计算,日本的GDP总值已经倒退到90年代中期的水平,证券市场的市值更是倒退到80年代中期的水平,说明虚拟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衰退,可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在长期内都走不出来。

  从全球范围看,90年代初期开始,在美、英等国的推动下,出现了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国际金融寡头裹挟长期以来用虚拟经济创造的庞大货币资本,象洪水猛兽一样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90年代的10年中,世界接连不断的爆发了一场场金融与货币危机,先是1990年日本由资产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危机,然后是1992年的英镑危机,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2000以来的阿根庭和委内瑞拉金融危机。从2000年4月开始,以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为起点,美国主要资本市场的股票指数也出现狂泻,金融危机的风暴已经开始席卷到美国。

  到目前为止美国之所以还没有出现金融系统的崩溃,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资产泡沫还没有彻底破掉,是房地产泡沫的兴起还在支持美国经济的繁荣。这与日本在股市泡沫破灭后出现的情况极为类似,日本在1990年2月股市蹦盘后,从股市逃离出来的资金又进入了房地产,大约在两年后,房地产泡沫也破了,才进入以后长达10年的萧条。有资料说明,从2000年初以来,美国股市大约蒸发掉了7万亿美元市值,但房地产又出现了约3万亿美元的增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股市泡沫破灭的影响,使“财富效应”所产生的消费热潮仍能持续一段时间。但从去年三季度以来,住房投资已经出现了连续下降,在美国的许多主要城市,房屋租金的上涨已开始低于房产价格的上涨,此外,去年11月美国个人消费信贷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当月的减少额度高达22亿美元,这些都是美国房地产泡沫也走到了尽头的标志,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则预示着美国很可能和日本一样,进入一个难于确定其复苏期限的长衰退期。与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个人负债并不多,而美国的消费繁荣则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个人负债的基础上。此外,日本即便在资产泡沫极度膨胀的年代,其物质产业的发展状态也不错,泡沫破了还能靠物质产业的增长支撑国家经济,而美国在资产泡沫形成的过程中却伴随着本国物质产业的严重衰退。所以,美国如果爆发金融风暴,其程度与后续影响可能会比日本惨烈得多。

  言至于此,我们已经可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作出一些概括:第一,在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美国的国家利益集中体现为用其所创造的庞大虚拟资产与其他国家交换物质产品,因此必须拥有世界货币霸权;第二,货币霸权的内容就是维持国际资本向美国的单向流动,美国如果不能维持其货币霸权,出现了国际资本转向外流,则庞大的虚拟资产不仅不会继续给美国经济带来好处,还会因资产泡沫的破灭引发金融风暴;第三,如果发生金融崩溃,则会使美国进入长期严重衰退。

    美国会爆发金融风暴并非只是假设,因为美国的货币霸权地位正在受到欧元统一的威胁,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向欧洲,从美元流向欧元。

    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所谓“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的“超”只体现在其拥有军事霸权与货币霸权,就经济与贸易而论,欧盟国家在80年代末期就已经与美国旗鼓相当。但是在国际货币舞台上,欧洲货币只能扮演小角色。在“冷战”时代,欧盟各国为了寻求美国的军事保护,还不敢与美国分庭抗礼,而在来自东方的威胁解除后,欧盟国家则要团结起来寻求与其经济规模相称的国家地位。欧元的出现,固然有欧盟国家希望藉此来整合欧洲的目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与美元争夺世界货币霸权。

  当1992年欧盟国家提出要建立欧元的时候,美国人根本不相信这会成为可能,其实就是欧洲人自己也缺乏信心,否则就不会出现欧洲资本出于避险目的向美国的大规模流动。但是,1999年欧元开始进入使用,2002年欧元现钞又顺利进入流通,这些都标志着欧元的成功。欧洲整合的成功不仅限于经济层面,也扩展到政治层面,不仅已经提出了欧盟“宪法条约草案”,并且决定将在明年接纳10个新成员国,届时,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欧洲”,不仅将在人口和幅员面积上超过美国,也将在经济规模上超过美国。

    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是维持“单极”世界格局,即不允许任何霸权对美国形成挑战。欧元以及欧盟的整合成功当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在美国已经酝酿着巨大资产泡沫危机的条件下,欧元的成功并不只是会分享美国的货币霸权,而是会导致“一盛一衰”的局面,会因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向欧洲从而捅破美国的资产泡沫,使美国由于爆发金融风暴而陷入长期衰退,其结果是欧洲取代美国而掌握世界霸权,美国则会向日本一样沦为世界的“二流”国家。

  在欧元启动前夕美国就已经看清了欧元启动成功后的可怕前景,因此在欧元启动仅仅两个多月后就发动了科索沃战争。美国进行科索沃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欧洲的心脏地带制造战争恐惧,阻吓国际资本流向欧洲。欧元在启动初期的10天内就对美元升值了近19%,但在科索沃战争开始立即迅速下滑,在其后的两年中,最低曾接近0·8欧元兑1美元上下,即从启动时的最高点下跌了40%。欧元对美元的一路下跌,的确曾动摇过欧洲各国和国际资本的持有者对欧元能否整合成功的信心。

  从这点来说,在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帝国主义战争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就是从为控制资源转向为控制资本,而科索沃战争就是帝国主义为控制国际资本流向所打响的第一枪。

  但是2000年4月以来美国的资产泡沫开始破裂,2001年又相继发生了大公司造假和“9·11”事件,美国经济由此开始进入衰退。欧洲的经济虽然也不好,但股市相对于美国健康,也没有出现普遍的公司丑闻,利率水平也高于美国,因此从2001年开始,国际资本出现了流出美国的趋势,2002年下半年则出现了加速的趋势,欧元也随之对美元逐步坚挺起来。2002年7月,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超出平价,之后虽有回落,但在11月后就稳定地停在平价以上,到今年1月已出现加快上升趋势。去年初还有许多人预测,欧元对美元可能要到今年年中才能达到1:1·08的水平,但在1月20日以后,已轻松地升到1:1·074。对欧元的这种强势,美国从经济上已难有所作为。

  所以,美国所能采取的唯一手段就是再发动一次战争,以打击国际资本向欧洲的转移。美国发动打击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正在于此。为什么在去年7月欧元超出平价后美国还没有动手?原因是美国打击欧元的战争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是欧元出现强势,一是国际资本在欧洲“落地”,即开始购买欧洲资产。如果只是欧元上涨而没有购买欧洲资产,国际资本就只是停留在货币形态,或者说虽然离开了美元却也没有进入欧洲,但如果这些货币转为欧洲资产就难以回头了。美国的战争时机,就是选择在国际资本开始在欧洲落地的时候。从去年四季度起,每个月净流入欧洲的国际资本都在150亿欧元以上,并开始购买欧洲的债券,这是自1995年以后欧洲资本大规模流向美国后第一次趋势明确的转向,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美国的资产泡沫很快就会破掉,金融风暴就会扫荡美国。所以,美国动手的时机已经到了。
  
三、打软欧元还是打垮欧元?
  
   美国进行此次海湾战争的目的应该是打垮欧元而不是打软欧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因为打垮欧元与打软欧元所需的战争力度与政治结果会有很大不同。打软欧元的重点在于经济方面,只要打得国际资本回头就行,但是上次科索沃战争的经验证明,只要欧元不垮,欧元的软就是暂时的,凭借欧元,欧洲的经济整合步伐不会停下来,东扩的步伐也不会停下来,美元的世界霸权就始终受到来自欧元的威胁,美国就总得考虑发动新的战争来打击欧元,只有打垮欧元才能一劳永逸。欧元是欧盟实行经济与政治统一的动力源泉,欧元不复存在,欧盟自然瓦解。

  英国目前还没有加入欧元,在这次攻伊战争中仍然与美国跟得最紧,但是如果欧盟经济整合与东扩的步伐不停,英国早晚也会为形势所迫加入欧元,如果是如此,下次美国再要做同样的事,英国就很难再跟得这样紧了。此外,发动一场战争总需要借口,前面是科索沃的民族问题,后面是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下一次打击欧元还能找到什么借口呢?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阶段欧盟国家还不是一个整体,还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军事方面更远非美国的对手,可一旦欧盟作大势成,美国再想通过战争手段撼动欧元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美国这次打击欧元的机会可能是打垮欧元的最后机会,美国进行第二次海湾战争的目的不会仅仅停留在打软欧元,而是要打垮欧元,瓦解欧盟。

  那么美国怎样才能达到打垮欧元的目的呢?上次对欧元的打击是通过科索沃战争,科索沃位处欧洲腹地,美国进行科索沃战争对欧洲的安全局势造成威胁,由此阻吓了国际资本流向欧洲。伊拉克虽然也离欧洲不远,但毕竟隔着地中海,打击伊拉克对欧洲安全虽有影响,但也不大,那么美国打击伊拉克怎么才能影响到欧元呢?

  是通过石油。

  欧盟国家除英国北海地区有一些石油,连煤炭都不多,因此60%以上的能源都需要进口,如果不包括英国,石油进口依赖率更高达80~90%,其中德国最高,达到98%。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国家来说,能源供应短缺必然会沉重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欧洲国家的财政经济情况发生严重困难。为了解决增长、就业等经济社会问题,欧洲国家的财政赤字就必然会扩大。欧元的“软肋”在于欧元区国家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稳定与增长公约”(即“马约”)虽然也要求参与欧元的国家必须把年度公共赤字限制在年度GDP的3%以下,累积赤字要在年度GDP的60%以下,但只能要求成员国采取自律的形式,而无法向建立欧洲央行一样,建立统一的财政部,使公共赤字可以进行有效的统一控制。在欧元启动的时候,欧元区国家的平均赤字水平在2·4%,但去年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法两国,都由于国内经济情况不好,德国的赤字水平已突破了3%,达到3·75%,法国则达到2·8%,正向3%逼近。如果欧元区的经济情况继续恶化,成员国的公共赤字恐怕都难以控制,“稳定与增长”公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欧元的基础就会动摇。

  此外,欧洲央行为了稳定货币,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2%,一旦超出这个水平就要收紧银根。进口能源在欧洲国家的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果因国际石油供应短缺而造成国际油价上涨,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必然难以控制,欧洲央行如果为了稳定货币而采取紧缩措施,就会进一步窒息欧洲经济。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欧元区的通胀率一度超过2%,上涨的原因80~90%是因为石油进口价格提高,这也是欧洲经济复苏虽然面临重重困难,欧洲央行却始终不敢放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伊拉克虽然是世界重要产油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产量和蕴藏量都居沙特之后。如果美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大约会减少世界每天200万桶的石油供应,但从全世界范围看,还有700万桶的后备能力,主要掌握在OPEC国家手中,仅沙特就可以立即增加300万桶的日产量,一旦出现国际石油供应短缺,OPEC国家的平抑油价机制就会启动,所以仅仅打击伊拉克还不会造成世界石油供应的紧张。

  这正是这次海湾战争的可怕之处。因为美国的战争目的是通过战争造成石油短缺,进而摧垮欧元,如果国际石油“短而不缺”,美国的战争目的就没有达到,由此可以判断,美国肯定还有其他“后招”,就是把战火烧到其他产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