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开放式地反金融危机机制
作者:汤 敏 出自: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的关键时期 。我国经济与社会正步入这样一个危机多发时期。
在众多的可能出现危机的领域中,金融业首当其冲。金融行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部门。没有一个较健康的金融机制,任何一个经济不可能持续、深入地发展。同时, 金融业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在过去二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历次经济与金融危机都显示,一个不健全的银行系统或者就是危机的始作甬者,或者是危机迅速扩大、蔓延的最基本的原因。金融危机,特别是银行危机的出现对经济与社会的冲击而往往是很大的。作者本人曾身临其境地观察了亚洲金融危机从酝酿,爆发以至逐渐恢复的全过程,对金融危机对社会与经济的巨大地破坏作用感触颇深。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的。环顾世界,有哪一个国家在这两大经济体系的转型过程中不是或退或早地付出了巨额成本的。前东德的转型是靠前西德付出了巨额财政金融支持才得以顺利完成。在前苏联,转型的成本靠的是极高的通货膨胀把国家对国民的储蓄与社会保险的债务勾消,靠的是近十年的经济负增长来支付的。在我国,这笔转型的成本,通过国有企业的亏损,破产,逃账等各种形式在会计账面上基本是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上。这就使得我们的金融业十分脆弱。钱颖一、黄海洲的研究表明,在未来的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出现金融危机的概率几乎为百分之一百。
因此,如何预防以及化解金融危机是政府与社会在危机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金融危机的出现是很难避免的,就如台风,地震总会到来一样,建立一套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控制危机的范围,把大危机化为小危机,是政策制定者们的当务之急。SARS 的爆发使各级政府对防金融危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问题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各地各部门现在都在积极的建立危机预警应急机制。然而,是由少数人,由一些政府部门关起门来搞一个应急处理机制,还是动员社会多方的力量,建立一个开放式地,能吸纳社会各种资源的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实践问题。各国经验与我国反SARS的实践表明,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反危机机制,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金融危机涉及到千家万户。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会十分关心危机的出现与发展,也会积极参与预防危机,化解危机的行动中。我国战胜SARS经验表明,把群众发动起来以后,人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迅速地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对危机做出理性的反应。政府在危机的管理中理所当然地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 但仅靠政府,靠几个监管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在防金融危机管理系统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包括学术界、非政府组织、舆论界、企业、社会公众以及利用国际资源的参与。不仅应该在危机出现后要有公众的参与,还应在防危机的机制设计,危机预警中都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要建立一个开放式地的反危机机制,就要增加透明度。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担心把真实信息披露出来后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还有很多职能部门把信息垄断起来当成自有资本而不愿意向社会公开提供。与此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也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金融领域尤为严重。我国金融问题由来以久。但金融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人们还是没有一个全面地,较准确地概念。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已经公布,但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与经营状况还不十分了解。金融行业的其它重要部门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租赁等等的情况如何也是不很清楚。金融行业涉及到几乎每家企业,每个家庭。人们对自己资产的状况应该有知情权。也只有当大家一起来监督这些金融企业,用手,用脚投票,才能造成市场的压力,减少部分金融企业的败德行为,扭转金融市场上劣币驱良币的反常现象,从根本上降低金融危机的压力。
一个开放式的反危机机制,还应与国际接轨,尽可能地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来约束、来管理金融企业。而不能借口国情,网开多面, 以低标准来制约 金融行业。中国经济已经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经济,随着加入WTO后逐渐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经济还会进一步地融入国际社会。对金融行业的管理如果没有一个高标准,则它就不能抵御大的冲击,特别是国际经济动荡的冲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际经济危机的出现也日趋频繁。没有一个较高的标准,我们的金融业将承受不了外部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国外经济危机就可能演变成国内经济与金融危机。
最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加强金融稳定最好的办法还是加速金融业的改革。我国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的根本问题是国有垄断的金融业改革严重滞后的问题。不解决国有金融机构的问题,仅从防与堵的思路上做防风险的文章是不够的。金融业的改革不能只盯着现有的机构改,要两条腿走路,同时建立新的机制。回顾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改革历史,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改造了旧体制,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新的体制。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新体制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给国有机制改革创造了宏观的氛围与条件。反过来,试想如果中国从改革初期起就专盯着国企改革,全力以赴地进行国企的转型,结果很可能像俄罗斯的改革一样,旧的体制破坏了,但新的体制还远未建立起来,造成了很长的真空期间,损失极大。金融改革要发扬光大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的金融业长期由国家垄断。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可能在于建立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金融机构,特别是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小型的、地区性的民营银行与民营投资公司。这对于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于化解中国经济的另一重大风险 – 失业问题,对于建立中国金融业的微观体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财经> 2003年10月刊)
(专家文章由专家本人提供,未经专家本人或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同意,不得转载或作为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