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用改革把增长潜力释放出来
作者:蔡昉    发布:2017-0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阅读:7431次   

      虽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但是,遵从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正确认识、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有望在中期和长期实现两个“L”型的经济增长轨迹。

  不应预期“V”字型增长速度反弹

  人口红利是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它的消失不可逆转,所以用这种动能回到原来的增长速度上也是不可能的。

  “V”字型是指回归潜在增长率,“十二五”时期的潜在增长率测算平均为7.6%,“十三五”是6.2%。用实际增长率减潜在增长率得出的正负缺口,反映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潜能实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前,潜在增长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增长缺口为负,从需求侧进行宏观经济的刺激,可以回归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的状态,实现“V”字型复苏。按照“十三五”实际测算出的潜在增长率看,实际增长和潜在增长能力是相符的,没有缺口,不能指望回归。如果还形成“V”字型,那就意味着超越了自己的增长能力,可能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要设下限与上限

  “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下限和上限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限肯定是按照“十三五”时期测算的潜在增长率,平均是6.2%。上限是什么呢?潜在增长率加上可能的改革红利,如“三去一降一补”的效果,以及诸如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力供给,虽然不是大幅度的效果,但是可以预期达到“十三五”时期平均6.7%。

  如果改革红利逐渐显示出来,在今后四年保持平均6.5%的话,最后的结果是增长速度逐渐向上限靠拢,接近于一个中近期的“L”型轨迹。由此可见,这个“L”型轨迹的取得得靠改革红利。

  为什么要设上限和下限呢?简单地说,设下限是必要的,如果突破了潜在增长率的底线,就意味着会出现周期性失业。我们不能突破这个底线,是保民生的一个基本需要。但是超越了上限的话,就意味着使用了刺激的办法,增加的流动性进不到实体经济,最后流向了那些和竞争力比较无关的产业,会导致经济泡沫。现在最应该操心的不是增长速度,而是经济风险,严防发生系统性风险问题,就要有下限、上限,并在此前合理区间中争取得到一个“L”型轨迹。

  如何取得长期的“L”型增长轨迹

  长期的“L”型增长轨迹的含义是,预计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趋势长期平稳趋缓,得之于通过改革把增长潜力释放出来。这种增长潜力的唯一来源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改革领域非常多。同时,这些改革也具有需求侧的效果。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清除制度性障碍,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来,会继续从低生产率部门到高生产率部门,这种劳动力的流动是改进生产率的,产生明显的供给侧效应。另外,户籍制度改革还有需求侧的效应,就是形成一个新的消费群体。

  二是“三去一降一补”,既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还可以提高资本的回报率,这些都可以提高潜在增长能力。

  三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人力资本,通过生育政策调整和一系列政策提高生育率,可以预期增加未来劳动力供给,都是能够直接见效因而带来改革红利的供给侧改革。

  总之,长期看,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阶段,未来的增长速度越来越需要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潜在生产率必然是要下降的。但是,推进改革会改变这个变化的轨迹,改革带来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平缓乃至一定程度的提高,就可以形成长期增长的“L”字型轨迹,也就是改革红利。真正能够形成明显“L”字型轨迹,需要以最大力度改革为条件,因此,检验改革成效也是要看是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