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讲堂》
第130期: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样难(一)
2003年08月04日
作者: 出自:
喜大狼:汤博士,刚才我们注意到,您的简历有很多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专业方向,这个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注意到在若干年前,大约是四年前,1998年您和您的太太左小蕾博士,共同提出这么一个建议,一个关于中国大学扩招的建议。我觉得奇怪的是,提建议让别人采纳,在中国,尤其让中国高层好像蛮困难的,但是你们这个建议一下就被采纳了,而且于是乎那么多大学生一下都进了大学了。这是不是,当时上边派给你的一个任务,当了一个大拖托儿?
汤敏:没有这种现象。
当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最紧张的时候,整个经济内需起动非常困难。我们也长期在国外,经常回国探亲,我们很多的亲戚朋友,我们的侄儿、侄女们,也都在准备考大学,我们都理解这个考大学之难.
喜大狼:这个建议是自发的。
汤敏:应该来说是自发的。回过头看这几十年走过的路,受益最大的就是因为我们得到比较好的教育。另外,我们在国外工作十几年,可以看到在国外跟其它国家对比,哪些国家教育做得好,特别高等教育做得好,这个国家以后发展潜力就比较大。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内需起动不起来的时候,当时人们最需要是投资教育。通过教育来起动内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喜大狼:是的,这就让我想起来有的人指出说,汤博士提出这个扩招的建议,不是从教育出发的,而是从投资角度出发的,认为它是拉动内需一个好手段,是这样理解吗?
汤敏:对,其实我们提出了三个原因。如果说教育重要,二千年前孔夫子都提出过。大家每年每年都在谈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进大学还是这么难?所以光从教育谈教育很困难的。我们从经济的角度,从另外一种角度重新来考虑这个问题,发现教育不但是培养人的问题。为什么当时要扩招?我们当时提出三条理由,第一,在整个经济非常困难的时候,通过扩大大学教育可以起动一部分内需。第二,能够缓冲当时的就业的压力。大家如果回顾一下,当时1997、1998年正是国营企业下岗最高峰的时候。
喜大狼:把大学变成就业的蓄水池。
汤敏: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生,当时就是高中毕业,马上就要跟国营企业的职工竞争有限就业岗位。但是如果能够进大学,起码可以有三年到四年缓冲的时间。第三,教育是立国之本。有了好的教育,我们国民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从这三点,特别是头两点比较容易打动领导。
喜大狼:当时提出扩招的建议时,有没有预料到在四年之后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里,扩招带来的大学生突然间走向社会,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汤敏:当时我们做了一些预测。“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是在四年前预料不准确的。比如说当时我们预料,1998年正好是亚洲金融危机最高潮的时候,我们预计经过二、三年以后,亚洲经济慢慢恢复,中国经济又恢复到高速增长,到了2003年,就应该是一个高增长期,对人才需求应该更大。但是没想到2001年有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崩盘,然后又9.11,然后今年又来一个SARS,这些都对经济与就业会有所影响。关于这方面我等下还想更详细讲一下。
喜大狼:不过这样说起来,我倒想起一本书美国人写的,说《不可预测的经济学家》,就说经济学家预测的都是不灵的。但是我倒不是说调侃汤博士,只是说可能在若干年前做的一个方案,在若干年后,今天当下这样一个环境来看,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来思考,这样一个一连串的社会发展的足迹,是不是这样一个意思?
汤敏:对。
喜大狼:下来我们就请汤博士来演讲,“中国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样难?”这样一个题目。大家欢迎。
汤敏: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大学就业可能会越来越难。大家知道在2002年,当时大学生毕业生是145万人,到7月份的时候一次就业率是65%,到今年6月20号的时候一次就业率是50%。明年大学还在不断地扩招,就业肯定还很难。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大难点。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目前大学生实际上还是比较少的。我查了一下联合国科教文的资料,中国经过了扩招以后,到2002年18到22岁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是13%。而这个数字在1997年、1998年扩招之前才是7%。同样是2002年,西方发达国家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美国在70%以上。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周边国家,菲律宾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是31%,泰国是35%,我们的近邻韩国是78%。如果说西方国家,如果说韩国,因为它的人均GDP一万美元、两万美元以上,我们才有一千美元,说我们不跟它比,那么我们跟菲律宾比,跟泰国比。菲律宾的人均GDP比我们还稍微低一些,900美元,我们现在差不多一千美元了。泰国比我们稍微高一点儿,也高不了多少。从经济增长率来说,菲律宾百分之三点几,泰国百分之五,都是我们的一半左右。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它的GDP跟我们差不多,它们的大学入学率是我们的两倍到三倍呢?为什么在它的经济里头能够容纳这么多大学生就业,而我们刚刚达到了13%,都显得好像大学生过剩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就这个问题做了些研究,我的结论是目前大学生并不是过剩,实际上中国的市场是完全可以容纳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甚至更多一些的大学生就业,都是可以容纳下来的,现在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想讲三点
第一,大学就业为什么这么难?
第二个,大学生今后就业的机会在什么地方?
第三,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样抓住好的就业机会。
我想一点一点来谈。
第一个,就业为什么这么难?难,是因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从短期来说,现在整个的世界经济不太景气,由于美国9.11以及纳斯达克崩盘的影响,原来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就业的几个行业,比如说高科技,金融行业,目前都不景气。整个中国经济最近受SARS的影响,也还处于一个相对低速发展的时期。这些会短期内对就业产生一些影响。从中期来说,我们还碰到另外一个大的向市场经济转型问题。目前不仅是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计划经济制度下低工资高就业的形式在市场经济下是不合适的。我们现在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改革,国有企业在改革,集体企业也在改革。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里头,一共减少了五千万个工作机会。
另外,我们很多大学生原来是到政府工作的,到事业单位工作的,而这些地方也正在收缩。政府也在进行着行政改革。这些传统的容纳相当多的大学生的行业正在萎缩。这是跟我们目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有关,这可能是一个中期的现象。
再加上过去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政策上也有所偏颇,以增长优先。各级政府特别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长。什么样的工业能高增长呢?大工业,高新技术工业。从GDP来说它增长比较快。但是缺点是什么呢?投资比较大,就业容纳量不大。所以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个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最近学者做了一个研究,如果拿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对比,八十年代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新增就业,是目前九十年代以后的三倍。追求高增长,但是没有把就业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上的这种政策,也造成了我们目前就业难的问题。
据统计2003年,我们整个全社会非农的劳动供给大约二千四百万人,但是今年我们新增的非农工作岗位有多少呢?大概才有八百万个岗位。也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够想找工作能找到工作。我们全社会大的宏观环境是这样的。大学生作为寻找就业的一分子,当然也会比较困难。
第二大学生就业难跟高等教育的改革滞后有一些关系。我们整个社会发展非常快,经济结构发展非常快,企业的需求也发展非常快,但是大学教育发展比较慢。从专业设置,教材,到对学生培养的方式,还没有很快赶上社会的需求。因此企业感觉到有些大学生出来上不了手,做不了事。企业不太爱要新毕业的大学生。
第三就是我们大学生本身,包括家长的就业观念问题。现在整个大学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记得1977年考大学的时候,我们当时是十一届的毕业生都在考大学,录取率大概也就是1%、2%左右。精英教育时取很少的人。
喜大狼: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天之骄子。
汤敏:精英教育相适应的就业是一些精英的岗位。比如说政府部门啊,比如说学术研究机构等等,等等。而现在我们大学录取率有13%到15%,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式教育。大众式教育最低的标准,是适龄青年15%上大学,就叫大众式教育了。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大众式教育。
既然入学时是一种大众式教育,那么当然就业也要相适应的一种大众式的就业。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包括你们的家长,大家还是期待着:我毕业时候就找到很好的工作,为什么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没能找到同样好的工作呢?最好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比我找的工作更好,这样我才能满足,否则的话就会有失落感。同样大学生也是这样想,看到我们大哥哥、大姐姐们工作都很好,我们找不到同样的工作了,就会有失落感。甚至没找到这个工作,我就不去做,宁愿在家待着,这点跟就业观念的变化也是有关的。我们得转变观念,认识到情况发生变化了,就业观念也得发生变化。
最后一个,我觉得跟我们的统计有一些关系。现在所谈的一次就业率,就是说到了7月份的时候,它的签约率。这跟过去计划经济时候的概念有关。大学生一定要签约了才算就业,不签约就不算就业。但是现在就业已经非常灵活了,据说光在深圳市就有十万大学毕业生没签约,但都有工作。这种签约率,是不是真正是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大学就业跟以前不一样。我们当时毕业的时候,今天两点钟宣布,明天打铺盖就走人。你进大学的时候就都知道你大概上哪去的。根据定向来招的。那么当然毕业的时候,签约率都是百分之百。现在是双向选择,选择嘛就需要时间。不但是企业挑大学生,大学生还在挑企业。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卡七月份计算签约率,然后媒体一报道,一般人也搞不清楚签约率跟失业率有什么关系。大家觉得一定是50%的大学生都失业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科学地来做就业统计,这非常重要。
结合起来,这就是造成了为什么我们大家都感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难是难了,怎么办?未来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在什么地方?这个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大学生就业新的机会在哪里?
我要强调一个新机会,为什么呢?精英式的位置还有,政府还是要一些,外企、国企还是要一些,这些是大学生们比较向往的固定的、长期的工作。但是显然如果大学生只盯着这样的就业机会,那就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就业机会。我们现在重要的要看新的就业机会。
新的就业机会在哪里呢?我们看一看统计数字。从1995年到2001年,我们的国企和集体企业雇员减少了五千万,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其它形式的企业的雇员增加了三千万人。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增加。现在在民营企业里工作的人员,已经超过了在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而且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非常快,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新增的就业机会的部分。一部分大学生,就应该盯着这一个市场。
目前全国有中小企业八百万个,雇佣了全国就业的75%的人。中国的新增的工业产值75%是由中小企业产生的,中小企业在中国已经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这些迅速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是相当部分大学生未来就业的很好的机会。现在有八百万个中小企业,只有两百万个大学生,假如每四个中小企业雇一个人,今年所有的大学生全部都可以就业了。
喜大狼:还不够,还要到越南引进。
汤敏:因为中小企业的数目是非常大的,就业机会是很多的。但是马上涉及到一个问题,同学们可能就会说,到中小企业工作会不会埋没我这个人才,我是不是白念了这个大学,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想。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按照最新的划分,在中国年产值五亿元以下的企业,雇佣人在五百人以下的企业就叫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并不是大家想的就是一个特别小的作坊。实际在中国,我们说的八百万里头有很多是年产四亿九千万,有四百九十人的一个很大的企业。我们的中小企业的定义跟国际上不太一样,范围非常宽。中小企业里头,大学生去绝对不会被埋没,问题反而是你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