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找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
作者:欧阳优    发布:2017-02-16    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1863次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6日讯(记者欧阳优)最近,各界在讨论和分析中国经济时,有几个信息值得关注: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越印度重回全球第一;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居全球第一。这其中有不少新亮点、新突破和新趋势。2107年,中国经济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动能从哪来?如何更好地提高经济的质量效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在15日召开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7年年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经济学者从专业角度,围绕此次年会的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权、动力、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

  激活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旧的动能在消减,新的动能从哪来?”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抛出的问题引起关注。

  谈到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时,他指出,去年投资领域出现了三个冷热不均的问题:民间投资冷,国企投资热;实体经济投资冷,虚拟经济投资热;国内投资冷,海外投资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矛盾的现象?”在郑新立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的增长动能还没有形成,老的动能已经失去了。”

  新的动能在哪?他提出,一个动能是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但这个动能需要投入,需要等待积累,急不得”。还有一个动能则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多策并举提高农业供给效率,抓好农业现代化。“把这些事情抓好了,可能会产生最大的新动能,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郑新立强调。

  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也持同样的观点。谈到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时,他的话题也绕不开他最熟悉的农业领域。他表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主题就是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坚持质量兴农,提出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去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是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发展。这是思路一个重大的调整。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放在一个更加的突出位置上,真正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如何激活动力?韩俊表示,关键要打好两场硬仗。一场硬仗就是激活市场,主要是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最近几年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另一个硬仗是激活要素,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要放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还要破解农村建设用地难题。此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重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应该拿出当年发展乡镇企业那种劲头来,来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和返乡创业”。韩俊说。

  更加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如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是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蔡昉在演讲中表示,经济增长的质量,首要就是不能以牺牲资源、生态、生产安全为代价。其次,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应该注重潜在增长率带来的增长,而不是刺激政策。第三,有质量的增长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增长,但产业结构调整是以生产率的提高为导向的。第四,有质量的增长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传统动能延续带来的增长。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看来,提升经济质量,“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还是靠改革”。对此,他给出了三条“药方”:一是激发企业家精神,振兴实体经济,提升资本的产出率。在这一过程中,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资本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让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实现有效配置。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提升人力资本,推动资本深化,提升劳动生产率。比如,加快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民间创办小型的高层次研究型大学,等等。三是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激励机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倒逼体制内的研发机构的改革,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加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干部有效激励机制,等等。王一鸣表示,“这些都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