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陈锡文:农产品供给要适应新需求
作者:金彧    发布:2017-03-07    来源:新京报    阅读:1971次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上,陈锡文回答记者提问。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认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应对两大挑战并进行技术创新。以玉米为例,东三省和内蒙古地区进行了收储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依然要继续创造新需求去库存。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召开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答记者提问。

  谈如何推进改革

  推进农业科技和经营体系的创新

  陈锡文说,很多人都在问,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我们原来讲的结构性改革有什么区别?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有什么联系?首先,相较于需求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因为需求水平提高了,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性要求更高了,供给要适应这种新需求。同时,农村供给侧改革本身也带有一般意义上的结构调整,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一些品种数量方面的调整。

  陈锡文表示,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创新。第一,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比如,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等,都要采取一些新科技,让它产生更高的效益。第二,要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的创新。

  以玉米为例,陈锡文介绍,2016年中国玉米的总产量是2.2亿吨,现在库存还有2.3亿吨,供过于求,这是需要去库存的。早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时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是针对那里的玉米生产。去年对四省区的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措施以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谈改革成果

  须创造新需求消化现有玉米

  陈锡文介绍,2015年之后,四省区开始实施玉米收储,经过一年多推进,采取相应措施适当调减玉米产量,玉米改革效果比预想的好。

  具体来说,第一,由于玉米供过于求,因此通过市场定价之后,农民根据价格的指挥棒就调减了玉米的播种面积,去年整个四省区调减了2300万的玉米播种面积,使供给和需求进一步靠近;第二,实行市场定价之后,价格合理回归,明显下降,基本降到和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到岸完税的价格大体相当;第三,由于价格下跌,农民会受损,但是政策中明确了,把价格和补贴分开,原来实行零出价的时候,这个价格里是含有政府对农民的补贴,现在把这部分补贴从价格里分离出来,由政府通过其他途径再补贴给农民,这样虽然价格下降了,但是农民的利益还受到一定的补偿。

  对于现有玉米,陈锡文表示,须创造新需求才能消化掉,比如改成燃料酒精、淀粉薄膜等。通常来说,目前玉米产量真正供人食用只占15%到20%,剩余部分都用作工业原料和饲料。在石油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给了燃料酒精发展机会。

  ★新闻内存

  东北2.5亿吨玉米面临陈化风险

  此前,东北三省、内蒙古地区因高达2.5亿吨的临储玉米库存带来陈化粮风险,于2016年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2016年起,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以改革过去临储制度带来的高库存和陈化风险。经过一年多的推进,陈锡文认为“取得了好的效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锡文认为,要继续创新和去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