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搭建亚洲区域合作交流与对话的高层平台 (2003.3.20)
作者:迟福林    发布:2004-05-10    阅读:2419次   

搭建亚洲区域合作交流与对话的高层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与亚洲区域合作(框架)

作者:迟福林            出自:一国两制,2003论坛”学术研讨会演讲提纲

    亚洲论坛是一个涵盖整个亚洲,探讨亚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非政府、非赢利、定期、定址、开放型的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结束了亚洲这个占世界人口60%的大洲没有整个地区国际性机构的历史。研究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的背景,分析它在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利用该论坛促进社会制度不同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在经贸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5月18—19日,以“合作促进发展、亚洲寻求共赢”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年会即将召开。从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到本届年会,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该论坛已得到包括亚洲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系。据了解,今年的年会一些亚洲国家的政府首脑将到会发表重要演讲。为何博鳌亚洲论坛刚刚成立就具有如此的吸引力?亚洲区域合作的现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亚洲各国寻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需要对话,需要交流。博鳌亚洲论坛就是亚洲官、商、学对话与交流的高层平台。

一、 具有鲜明亚洲特色的亚洲论坛

  1、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又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

  博鳌亚洲论坛是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参与的国际性组织,亚洲国家参与的普遍性是它的首要特色。目前,它共有26个成员国。鉴于亚洲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博鳌亚洲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又向其他地区开放,成为亚洲和关心亚洲的各界人士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与扩大合作的纽带,为亚洲各国工商业领袖和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商讨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和环境等问题的高层次对话场所。

  2、以关注亚洲问题为使命,并从亚洲的角度去审视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亚洲论坛主要讨论亚洲的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区域环境。它能使亚洲的声音清晰的表达出来,并从本地区合作的全局性、长远性为目标,交流与对话本地区的重大问题,研究探讨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3、亚洲论坛的运作方式也要体现亚洲特点。

  亚洲地区不同于欧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文化及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不同。亚洲论坛在运作方式方面要考虑到本地区的差异性,突出本地区的特色。例如,兼顾社会公共目标与商业机构的利益,争取包括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在内的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既要照顾到相关国家的利益要求,又要充分反映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

二、以促进亚洲区域合作为主旨的亚洲论坛

  区域合作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与欧洲和北美区域合作相比,亚洲区域合作相对落后。亚洲至今为止还没形成全区域性的合作组织。APEC是跨区域的,东盟是次区域合作组织。正在推进的“10+3”、“10+1”等具有多边、双边的合作特点。因此,成立博鳌亚洲论坛,其使命就是加快推进亚洲区域合作进程。这也是亚洲论坛的持久生命力之所在。

  我院作为设在海南、距离博鳌不足100公里的研究机构,连续两年根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的委托,利用我院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网络,承担为论坛年会进行主题议题的研究设计任务。2001年11月15日,我院根据论坛秘书处的委托承办了由论坛成员国指定联系专家参加的“博鳌亚洲论坛2002年年会主题议题设计讨论会”。会议围绕我院提交的4份建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2003年2月19日,我院应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的要求,召开我院亚洲发展研究专家委员会议,征求我院亚洲发展研究专家对2003年年会各项具体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我院根据已经被论坛理事会确定的“合作促进发展、亚洲寻求共赢”的第二届年会的主题,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提交了“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安排”、“亚洲区内金融合作与金融安全”、“国别经济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亚洲经济安全”的四个主要议题的建议。

  博鳌亚洲论坛成员国指定联系专家负有广泛征求所在国家政要、学术界和企业界对论坛应该讨论问题的责任。我院通过电子邮件、传真和承办专家讨论会等方式征求他们对论坛年会主题议题意见和建议的过程表明,亚洲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高度关注以下问题:

    1、鉴于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日益紧密,论坛成员国指定联系专家普遍关注全球重大事件对亚洲经济以及亚洲区内合作的冲击和影响。在论坛首届年会主题议题研究设计过程中,我院通过各种方式咨询过的绝大部分专家都建议在2002年举行的首届年会上讨论911事件以及世界经济放缓对亚洲经济合作的影响。在讨论今年年会议题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建议必须准备备用议题,提出伊拉克战争爆发、朝鲜半岛危机情况应该讨论的预案议题。

    2、亚洲经济全面复苏仍然面临许多严重的挑战。为此,在讨论两届年会议题的过程中,很多专家都建议从亚洲国家单一经济结构、共同过分依赖欧美市场、在欧美市场相互竞争,驱动亚洲区内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亚洲企业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合作,民私营企业促进政策,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教育产业开放合作与建设数字亚洲,生态旅游发展与绿色亚洲等领域入手,探讨共同行动纲领,尽快找到亚洲经济全面复苏的突破口。

    3、专家们认为,从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在地理上相互独立的事实出发,在区域合作便利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下,首先加强次区域合作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中亚和南亚国家的指定联系专家呼吁要防止中亚、南亚和西亚被亚洲区域合作边缘化的倾向。

    4、许多专家呼吁利用博鳌亚洲论坛,讨论亚洲区内现有以及正在谈判的双边与次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和其他合作机制对其他国家以及整个亚洲区域合作的各种影响。

    5、亚洲各国普遍关注亚洲区内重要经济体的发展走势及其对亚洲区域合作的影响。例如,很多国家关注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前景与投资环境,关注日本结构性改革,关注韩国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开发实现经济高速复苏的经验,关注印度近年的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也关注越南通过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稳定增长动力的经验等。

    6、有的专家认为,宗教、文化和族群问题与亚洲区域合作有密切的关系,当前亚洲区域合作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文化、宗教和族群问题。他们建议深入讨论亚洲区域合作与宗教、文化与族群沟通等。

    7、很多专家普遍关注亚洲区内金融合作与金融安全,建议讨论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东盟-中国伙伴投资基金构想、亚洲共同债券市场构想、反通货紧缩共同行动纲领、亚洲区内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等重大课题。有的专家对马来西亚有关人士提出的“东亚贸易货币”构想有很大的兴趣。

    8、专家们一致同意,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已经与安全问题不可分割。他们呼吁在2003年年会上讨论亚洲区内生态安全与能源合作、伊拉克战争与亚洲经济的安全稳定、朝鲜核武危机与东北亚经济走势、亚洲区内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等议题。

    9、有的专家建议借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中东停战谈判过程中曾经发挥的作用,把“博鳌亚洲论坛”建设成解决区内严重冲突和危机的民间对话机制,为长期存在的、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的沟通、斡旋和最终解决提供民间对话交流渠道。
亚洲专家关心和提出的这些建议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洲各国和国际社会对博鳌亚洲论坛的期望。

三、以形成智力支持系统为基础的亚洲论坛

  亚洲论坛鼓励人们以长远的眼光研究和探讨地区的变化与发展,审视和展望亚洲乃至世界的未来。为此,论坛将形成一个研究亚洲问题的智库,通过磋商和辩论来催生一些重大的构想,为亚洲和世界事务提供新的创意,供各国决策者们参考,为亚洲企业界提供发展思路。为此,尽快形成亚洲论坛的智力支持系统尤为重要。

  1、构建博鳌亚洲论坛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的亚洲问题研究网络。

  为了搭建博鳌亚洲论坛履行自己的使命迫切需要的亚洲区域合作智力支持体系,我院根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的委托,正在进行以亚洲国家著名亚洲问题专家为主体的专家数据库的开放建设。该专家数据库既要有亚洲特色,也坚持开放性。目前已从全世界各个国家筛选近500多名亚洲问题专家入库,其中亚洲国家的亚洲专家273人,北美、欧洲、大洋州和部分非洲国家的著名亚洲专家200人。根据博鳌亚洲论坛对智力支持的实际需求和秘书处的具体委托,我院可以从数据库中迅速筛选、邀请相关的专家,为论坛服务。

  另外,亚洲问题研究机构的“著名亚洲问题研究机构数据库”也正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目前初步有100多个著名亚洲问题研究机构的详细资料入库。

  这两个专家数据库完成以后,我院将根据论坛秘书处的进一步委托,设计组织和联系专家数据库内著名亚洲问题专家和亚洲问题研究机构的机制,如在线研讨、亚洲问题专家网络通讯等,充分利用网络专家资源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智力支持服务。

  2、在亚洲问题专家网络的基础上组建“博鳌亚洲论坛专家委员会”。

  根据博鳌亚洲论坛当前对智力支持的实际需求,建议筹建“博鳌亚洲论坛专家委员会”。为反映该委员会的高层次、专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不仅要有亚洲论坛成员国的知名亚洲问题专家的参与,并且考虑到论坛的开放性,也建议该专家委员会有一定比例的美洲、欧洲、大洋州和非洲的亚洲问题专家。

  3、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成立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

  为深入研究亚洲区内发展合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建设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智力支持机构,应当抓紧合作策划“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以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长期的、主要的智力支持服务。


(专家文章由专家本人提供,未经专家本人或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同意,不得转载或作为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