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东北新一轮振兴重在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加快谋划和发展东北大都市圈,积极培育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二是以管资本为突破口,使国有资本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国企改革体制性、结构性障碍;三是以地区合作办特区为契机,探索合作发展新模式,打造营商环境新窗口、转型升级新高地、创新发展新环境,推动东北改革发展实现突破性进展。
一、加快谋划和发展东北大都市圈
为什么今年来一线城市房价上升?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结构性调整,即大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大城市圈相继崛起,广泛吸收各类资源、人才进入相应区域。2015年,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深圳、上海、北京分别实现人口净流入782万、981万、882万,大城市圈发展所形成的资源集聚效能可见一斑。同时,在大都市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各类企业纷纷进入大都市圈;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由农村向城市、由一般城市向大都市圈的人口集聚业成为必然趋势,进而扩大大都市住房刚需,房价必然相应抬升。
结合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与中国实际国情,可预计中国将在今后十年左右将形成若干个3000万-5000万人口的大都市圈或大都市带。我认为,作为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基础优良但又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新挑战的东北地区,应当积极跟进这一必然历史进程,谋划和发展东北大都市圈。具体而言,建议从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是建立行政区划间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大都市圈规划与发展是庞杂的系统工程,应当首先建立起跨行政区域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推动东北地区探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的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路径,明确发展目标及任务。
二是以企业改革重组、转型升级相结合,推动优势企业和企业总部向大都市圈集中。大都市圈形成的关键推动力在于优势资源的汇聚,东北地区应当在谋划和发展东北大都市圈的过程中,加强企业改革重组、转型升级等方式的结合运用,推动优势企业和企业总部向东北大都市圈集中,促进人口流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优先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能源交通电讯金融等基础部门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推动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四是配套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各项改革,提高住宅建设用地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和宅基地流转,积极发展长期公共租赁住房等,将大都市圈形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大城市病”解决在规划和发展阶段,助力东北大都市圈的最终形成,培育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
二、以管资本为突破口,使国有资本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东北振兴的重点问题是国有企业问题。基于对东北地区现状的研究,东北国企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两大方面:一是体制机制陈旧,国有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显著滞后;二是结构性问题严重,重化工业比重过高,在中国经济尤其是重化工业下行期损失巨大。由此,东北要走出困境,必须在国有企业改革上形成重大突破。
东北国企改革要实现重大突破,必须以管资本为突破口,实现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使其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我认为,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应当贯彻“三个退出”:从传统的企业体制退出,从传统的实物形态中退出,从传统的过重产业结构中退出。由此,国有资本将由实物形态向资本形态转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资源重配置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长远战略目标。
在新形势下,国有资本更好服务于国家长远战略目标,主要有部分充实社保基本,部分形成市场化投资主体等途径,根本目的在于将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公益性领域转移,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东北大都市圈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国资国企的体制转变、形态转变、结构转变,从而真正使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实现突破,促使东北地区走出困境,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经验。
三、以地区合作办特区为契机,形成东北改革开放发展新高地
结合对东北地区的长期研究,我认为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关键在于形成“提振士气、调整预期、吸引关注、引导方向”的新亮点、新高地。2016年东北振兴论坛上,我提出东南三省与东北三省对口合作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文件推进对口合作事宜,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了东北新一轮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东北三省与东南三省对口合作持续发展的机遇下,我认为,应当积极推进两地区协同设立特别合作区,探索对口合作新方法、新路径,打造东北改革开放发展新高地。在特别合作区建设过程中,开局阶段可以发达地区干部主导,采用发达地区的体制机制进行规划、建设、管理,进而形成营商环境的新窗口、转型升级的新高地、创新发展的新环境,推动东北改革开放发展实现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