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当代中国研究如何走出去
作者:胡鞍钢    发布:2017-10-09    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阅读:3781次   

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研究中国,并与中国打交道,当代中国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学术界一项新兴的学科研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绝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也不是办不到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有自觉意识、主动意识,即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力争有一席之地,进一步形成更大的、更强的“中国声音”。

如何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如何发出“中国声音”?就需要知己知彼,了解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是如何做的,我们应当如何向他们学习,又如何创新自己的学术成果。这里,我也介绍一下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作者: [英]麦迪森(Angus Maddison)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史著作应当是安格斯·麦迪森所著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书并不是史料叙述史,而是比较专业的经济数据分析史。我认为这是一部最有参考价值、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史,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经济史。该书的特点不仅是介绍了中国的“前天”、“昨天”,还介绍了中国的“今天”,更预测了中国的“明天”,我比较欣赏这类著作。我本人就成为了安格斯·麦迪森的学术知己。我从1997年以后,就开始频繁地、大量地引用麦迪森的研究成果,这成为我自己学术研究的国际背景和重要数据来源。2005年,林毅夫和我专门邀请麦迪森来中国访问并讲学。2009年,我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能源署的咨询时,还专门拜访了麦迪森,与他谈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否加快中国追赶美国的进程。2010年2月,麦迪森更新了数据,即2008年中国的GDP(PPP,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相当于美国的96%,这就意味着2009年,美国是负增长,中国仍然保持在9.2%的高增长,实际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同年4月底,麦迪森逝世,我于4月26日专门写了《麦迪森的数据与预言》一文,认为麦迪森验证了毛泽东的“中国梦”,即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用五十年(指2006年)、六十年(指2016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的战略设想。最令人惊叹的是,他早在2007年就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GDP相当于美国的107%;2030年,中国的GDP相当于美国的1.38倍。因此,我认为麦迪森的数据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如何研究当代中国及其历史的范式。所以,我们还是要更加专业化地向国际同行学习,创新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竞争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事实上,我们做的所有的中国研究都是在与国际同行竞争,而这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常常是他们先做在前,我们在后,有时也会出现同时竞争。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 作者:  胡鞍钢 / 鄢一龙/ 魏星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我们基于麦迪森的数据作了《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英文版,Springer,2014),用三种方法计算,到2030年中国的GDP相当于美国的2.0-2.2倍。与此同时,2012年2月,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出版了《2030中国:建设一个现代的、和谐的、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英文版,中文版摘要)。

毛泽东同志讲过: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同时他还提出,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1]


正是受毛泽东同志的启发,我先后撰写了《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毛泽东与“文革”》(香港,大风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77-1991)》(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现在开始着手撰写《中国政治(1992-2002)》。实际上,我们都是在与世界同行同台竞争。例如,哈佛大学的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包括《剑桥中国史》第十四卷、《革命的中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兴起(1949 -1965)》和第十五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麦克法夸尔和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所出版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2006)、傅高义(Ezra F. Vogel)所著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Belknap Press October 26, 2011;中文版,2013年1月)。


这里有一个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分析的基本框架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主线还是工业化与现代化。从中国现代历史看,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鲜明特色,先是中国革命的时代,接着是建立新中国的时代,后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代,接着进入改革开放时代。

改革开放时代不仅形成了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还是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伟大的时代,也是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步伐的时代。

如何比较准确的描述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呢?我自己也采用了许多指标来进行更专业的计算和讨论,除了GDP这样的指标之外,我又使用了发电量[2]作为衡量现代化的最重要指标,使用的数据时间长达110年,从1900年到2012年。我是以最发达、最现代化的美国作比较,以美国主要指标为100%,计算中国的相对系数(也可以称追赶系数),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它是否成功与失败是可以用追赶系数来定量评价的。基本上可以看出现代中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1900-1950年,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差距是拉大的,即“大趋异”时代,从庞然大物的老大帝国变为“一穷二白”、“一穷二弱”之国,其中1990年中国发电量只相当于美国的0.01%,到1950年也只有美国的1.2%;1950-2010年,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差距是不断缩小的,特别是1980年之后,进入“大趋同”时代。按照汇率法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12年进一步提高到11.5%,居世界第2位,相当于美国的53.3%。按照购买力平价(1990国际美元)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到2012年相当于美国的129.3%,已居世界第1位。[3]

从反映一国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额指标看,到1950年美国出口占世界比重高达16.8%,中国出口额仅占世界比重的0.9%,中国仅相当于美国出口额的5.3%,到90年代美国被德国超过。[4]到2007年,中国超过了美国,2009年又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到2012年中国商品出口额相当于美国的132%。

从反映一国现代化因素看,中国和美国的国土面积基本相等,中国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的水平从1980年的12.1%上升至2010年的97.2%,2012年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了116.0%。

从反映一国技术创新实力看,采用发明专利申请量为代表指标,(中国是从1985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专利法》,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发明专利的。)到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20.3%,从“一穷二白”的中国变成了真正具有更高现代化水平的世界大国。

正是在这一时代,中国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无论是工业化还是现代化因素都不同程度地追赶并超过美国,尽管人均水平还低于美国,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前景。

我们就是要拿出更加专业化的研究成果才能与世界同行竞争。这里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要迷信所谓美国权威。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为例,2004年12月其发表的《全球趋势2020:绘制全球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内产出总值将超过单个西方经济强国(除美国之外)。[5] 2008年11月,该委员会发表的《全球趋势2025:转型的世界》报告中,综合国力为GDP、国防支出、人口以及技术四大类战略资源占全球比重的加权平均。该报告预测美国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比重将从2005年世界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25年的22%,略有下降,而中国则从2005年的11%上升到2025年14%,略有上升。这意味着美国综合国力将从相当于中国的2.27倍缩小至1.57倍。该报告再次预测:如按目前态势发展下去,中国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际上,2010年中国GDP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该报告的预测提前了15年。

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又发表了《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报告,该报告专门计算了综合国力,这是由11个指标所构成的(包括GDP(购买力平价)、贸易额、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援助、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收入、研发支出、互联网及通讯技术、国防支出、能源消耗、核武器),预测到2030年美国占世界总量比重近20%,中国仅为15%,美国相当于中国的1.33倍,仍是世界最强之国。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差距发生巨大变化,从1990年的4.32倍缩小到2010年的1.22倍。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综合国力国。

这表明,从专业化的角度看,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得分很差,根本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过高地估计自己,又过低地估计中国的实力,这类例子很多。

我们正在积极筹划“走出去”,已经出版了一批外文著作。到2014年4月已出版英文著作10部、日文著作11部、韩文著作1部、葡文著作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