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7年长安讲坛
新形势下保险资产管理业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曹德云 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时间:2017-11-16    阅读:21749次   

    很荣幸今天晚上与大家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的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大家都来自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可能对保险业务了解多些,但对保险资产管理业务不一定很熟悉。所以,我下面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向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重要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和党的十九大都对金融工作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险资产管理业也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金融工作会和十九大的有关精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风险,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十分深远,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执行,落实于实际工作当中。中国保监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要求,特别是围绕支持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以来下发了“1+4”系列文件,从严格监管、防范风险、治理乱象、补齐短板和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了保险业未来改革发展的基调和方向。保险资产管理业也会紧紧围绕系列文件要求做好相关工作。我的介绍包括三大部分。

   一、我国保险资产管理业运行情况

(一)保险的由来和特性

保险的概念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经济领域里,很早就有了居安思危、储蓄备荒等相关思想,但是作为金融产品,现代保险是从西方传来的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并称为我国金融体系或金融市场三大支柱行业。这三大行业由于经营模式、资金来源和负债特性的不同,在长期运作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证券业特别是投资银行等机构,其经营模式是高杠杆、高收益,承受高风险,这种文化我们称作猎人文化。就银行业来说,是靠规模效应和精耕细作,承担中等程度风险,我们称作是农耕文化。保险业与这两个行业有所不同,它是承担低风险的行业,我们称之为互助文化。因为保险业由风险存在而生,依风险管理而存,这是其本质特点。保险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有效管理生产生活中遇到不确定风险,提高社会公众抵御风险的能力,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这就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既然我们说保险业是管理风险的行业,就不能因为投资失误给投保人带来新的风险,所以说,保险资产管理业是风险厌恶型行业,是坚持安全之上、风控第一的行业。

    保险产品主要有四大类,分为保障型产品、储蓄型产品、分红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 我们所说的保险投资,主要是指保险资金运用,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销售保险产品产生的保费。保险资金的负债性特征决定了保险资产管理是以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为基础的投资行为,我们归纳出保险资金的几个特性:首先,它是负债性的资金,所以对投资收益有相应的要求,必须能够覆盖负债成本,并有盈余。二是期限较长。特别是寿险资金期限比较长,一般在十年或者十五年以上。三是现金流稳定。由于保险,特别是长期保单的期缴性,决定了保险的资金流具有持续性。四是规模较大。无论在国内金融市场还是国际金融市场,保险资金都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这也决定了保险投资对于大类资产配置有较高的要求。

(二)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历程

保险资产管理业改革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5年,我们称之为探索期。为什么以1995年为界呢?因为1995年我国第一部《保险法》诞生,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领域和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前的保险投资曾经历过一个比较混乱的阶段,比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过热、全民皆商和大办三产的热潮中,很多保险公司卷入其中,投资了很多企业、房产,还有拆借等等,形成了不良资产。在这个时期,由于监管的缺位和制度的缺失,导致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混乱无序,留下沉重教训。虽说教训也是经验,但代价较大。总的看,这个阶段的教训远远大于经验,当时留下的不良资产在后来经过很长时间才有效化解。

    第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时期,第一时期是1978年到1987年,这个阶段银行存款利率较高,所有保费收入基本都存入银行,保险资金运用主要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第二时期是1987年到1995年,200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工作会议时,我们查阅了当初人保、人寿的老档案,从中看到保险资金投资五花八门,除房地产外,还投了小煤窑、养猪场、酱油厂等等,整体局面的确是失控的。

    第二个阶段从1996年到2003年,我们称之为规范期。为什么以2003年为界呢?因为2003年发生了两件标志性历史事:第一件事是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第二件事是保监会成立了资金运用监管部。这标志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专业化、集中化、规范化体制的确立和专业化监管的起步。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化解不良资产,包括化解高利率保单风险,同时逐渐上收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权至法人机构。因为过去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总公司、各部门还有分公司都可以运用保险资金,在这个期间内全部上收到法人机构,由保险机构总部集中统一管理运作。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4年到2012年,我们称之为发展期。为什么以2012年为界呢?因为2012年保监会颁布了保险资产管理十三项新政,标志着从2013年起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个阶段,在专业化、集中化、规范化体制建立的基础上,在实行专业化监管和健全制度规则的基础上,保监会大幅度放开了保险资金投资范围,扩大了投资领域,增加了投资工具,大批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保险投资理念也逐步形成,即保险资产管理是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基础上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以追求持续、稳健的投资收益率为目标。

    第四个阶段是2013年到2016年,我们称作深化改革期,从2013年起,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化改革开始起步,一是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二是降低投资门槛,三是简化投资比例,四是委受托双向开放,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五是探索保险资产全球化配置。保险资产管理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五个阶段是从2017年至今,进入严监管时期,特别是全国金融工作会之后,保监会为了治理市场乱象,防范资金运用风险,不断强化监管、严格监管。前面提到的保监会下发“1+4”系列文件,就是为了贯彻严监管、强规范、补短板、强弱项和防风险的目标。

(二)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现状

接下来把保险资产管业发展现状做个介绍。

    一是资产规模。近些年来,保险资产规模稳步增加,由2006年的1.97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27.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也实现快速增长,由2004年1.78万亿元的增长到2016年的14.65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2.4%。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看,2003年刚调到保监会的时候,保险总资产规模大概是九千多亿,到2004年达到一万亿,实现第一个一万亿用了24年的时间,第二个一万亿用了3年时间,第三个一万亿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保费规模在今年9月底已经超过3万亿,去年是3.1万亿,预计今年保费规模会达到3.5万亿左右。同时,保险资产规模在去年跨过了15万亿的关口,在今年年底预计接近17万亿。从未来看,按照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保险资产规模将达到25万亿,年度保费将达到4至5万亿。由此可见,这几年随着国家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发展的速度也是很快的。与世界的平均水平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比如2016年时,我国保费规模新增量占全球保费规模新增量的59%左右。

    二是市场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初步建立起一个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保险资产管理组织体系。所有的保险资产管理类机构包括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香港子公司、股权投资公司等合计超过70多家,还有170多家没有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共同构成保险资金管理的主体。但与其他的资产管理行业相比,保险资产管理业无论在机构的数量、管理资产规模,还是从业人员数量上均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比如商业银行现在大致有4260多家银行,有355万的从业人员,管理资产规模247万亿;证券公司129家,管理17万亿的资产;公募基金110多家,管理大约25万亿的资产;信托机构68家,管理24万亿的资产。与这些行业比,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到目前为止,保险资产管理业管理资产规模16.6万亿,加上管理的非保险资产,我们称为业外资产或者第三方资产,大致是在18万亿左右。我们的从业人员是7000多人,是资产管理市场各行业从业人员最少的,但人均管理资产规模是最高的,人均产能也是最高的。

    三是配置结构。经过多年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在配置上基本上形成分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配置格局。目前,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66%,权益类资产占比22%,还有12%的其他投资资产,这是按照固定收益和权益类资产来划分的;按照另类投资和传统投资的划分标准来看,另类投资占比大致在25.7%,传统投资占比在63%,此外还有11%的其他投资。最近几年,境外投资发展较快,我们从2004年起开始境外投资的尝试。到2016年底,境外投资总规模大约500亿美元,配置上另类投资跟传统投资是四六开的比例。从目前情况看,境外投资主要包括股权、不动产、私募股权基金、股票、债券以及存款等。从投资收益看,境外投资比如一些大型保险投资境外不动产,收益基本上是在6-7%之间,整体投资收益还不错。至于投资的区域分布,香港是股票的主要投资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韩国等,是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不动产和股权较多的地区。

    从2012年到2017年9月份的资产配置结构变化看,最明显的是存款占比直线下降,另类投资占比逐渐上升。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在2012年时是2.84%,今年九月底时增加到9.4%。私募债权的投资,又称作项目投资,2012年是3.05%,目前是15.18%。实际上传统投资下降的空间基本让给了另类投资。这几年另类投资的增长,跟大的市场环境有关,特别是长期的低利率周期,由于保险成本降低与市场利率降低有一定的滞后期,为了缓解低利率带来投资收益率的下降,避免利差损风险,这几年在另类投资上特别是私募债权和长期股权的投资增长较快。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五大上市保险公司,他们的年报和半年报的信息披露比较充分,另类投资占比都增加较快。这一方面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需要,因为另类投资譬如私募债权项目平均投资期限在七到八年,有利于拉长资产久期。而目前公开市场上很难找到中长期的债券,超过十年到十五年的债券更是少之又少,全部加起来的比例超不过债券发行总量的2%,大量的保险长期资金怎样进行配置,怎样缓解期限错配问题,另类投资是一种现实选择,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收益率的需要,我们做了一些统计,这么多年来,另类投资的收益率远远高于保险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水平,并且另类投资的收益率的贡献度要高于它的资产占比,这是近几年很明显的一个趋势。

    四是投资收益。2004年到2016年的统计显示,收益率的起伏较大,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这是中国金融市场环境决定的。最低的时候应该是在2008年,因为2007年股票指数是最高的,2008年股票大跌,导致保险投资收益率由12%跌到1.9%,落差巨大,恍如过山车一样。2008年以后,特别是从2009年起,随着保险投资领域的逐渐拓宽,特别是另类投资对收益率发挥的熨平效应,整个投资收益率的曲线变得平滑一些。今年1月至9月底,整个行业财务投资收益率为4.05%,预计全年是5.4%左右,如果股市在未来两个月变得更好一些,投资收益率可以做到与去年持平。在当前低利率的环境下,能有这个收益率已经相当难能可贵,基本上能够满足保险负债成本匹配的需要。但与国际发达市场相比,我们的投资收益率仍比较低,且不太稳定。

    五是资产质量。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既然保险业是管理风险的行业,保险资产的质量要比其他行业更加优良,才能够不给投保人带来新的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保险资产是比较优良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不良资产消化完毕,近几年没有出现过大的不良资产,这也是行业始终注重安全的切实成效。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比如银行存款,现在将近80%的存款都存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再比如债券投资,基本是三大类,一个是国债,一个是政策性金融债,一个是企业债。前两种基本都有政府信誉做保证,企业债中AAA级和AA级达到91%的水平,安全性是不错的。股票投资中60%以上都是在主板,重要投的是大盘蓝筹股,创业板投资仅仅4.1%左右。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中,投资对象都是分红比较好、估值比较低、前景比较好的行业,在收益上也是有保证的。此外在项目投资领域,从外部信用评级看,AAA级和AA级加起来基本占到99%的水平,同时其中88%的项目有增信措施安排,后面我会提到债权投资计划,基本上都有这种增信安排。

    六是运作模式,前面提到,这么多年我们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即专业化、集中化、规范化的模式。这个模式对于有效防范风险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几年我们还进行了新的探索,比如产品化。从2006年到目前,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到目前为止,已成成六大类产品,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和不动产投资计划大概在18000亿,股权投资计划2690亿,资产支持计划1500亿,组合类产品8350亿,还有保险系私募基金大约500亿,这几大类全部加起来在30000多亿,占总资产的18%,也可以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的产品化率是18%的水平。但与其他资产管理行业100%的产品化率相比,如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还是很低的,这些行业都是以金融产品作为开展资产管理和获取金融资源的主要载体。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行使产品注册职能,今年1-10月份我们注册了3844亿,跟去年比增长幅度达到65%。从债权计划来看,这几年的收益率是不错的,2013年平均收益率是6.6%,到2017年10月份是6.4%,基本上保持比较稳定的收益水平,平均投资期限七到八年。

    七是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在前面也提到了,有四个方面,一是集中化,把所有的资金运用的权利收归法人机构。这在2003年的时候基本上实现了100%,是很重要的机制,因为过去由于资金运用权分散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二是专业化,成立了综合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专业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构成了资产专业化管理的主体。我们也做了一些考察,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中有34家是大型的保险公司,80%以上采用自身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来管理资产。第三个特点是规范化,一个主要的标志就是目前形成了委托人、受托人、管理人三方协作制衡的机制。从2002年起逐渐引入资产托管,到目前托管资产超过总资产的80%,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推动实现保险资产的全托管,包括全程托管和全额托管。托管机制引入对于增加投资操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四是市场化,除了我们自身的保险管理机构管理资产外,还有100多家券商和基金公司作为保险资金的受托管理人,目前管理的险资大致有3000多亿,同时还有十多家境外机构作为境外资产的管理人。此外,还有120家的私募股权基金也成为保险资产的管理人,涉及230多支私募股权基金,总规模超过了5000亿。前面提到的委受托双向开放,保险公司作为委托人除了可以选择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也可以选择业外机构管理,甚至境外机构管理;对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既可以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也可以受托管理非保险资金,如企业年金、基本养老基本、职业年金等。

    八是监管体制。目前基本形成多元化、立体型的监管体制:一是政府监管,即中国保监会;二是行业自律,就是我们资产管理业协会,三是公司内控,去年保监会下发保险资金运用内控文件及其系列指引,基本涵盖了整个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内控管理。四是市场约束,这是很重要的约束力量。同时,保监会还推行保险资金运用属地化的监管,目前有六家保监局具有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职能。

    从机制上看,前面提到了建立起资产全托管的机制,还有内控机制,以及能力备案。能力备案对于保险资产管理而言是一个能力上的牌照要求,现在保监会实行的能力备案有七项,包括股票投资能力、无担保债券投资能力、股权投资能力、不动产投资能力、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产品创新能力、不动产投资计划产品创新能力和衍生品运用能力。此外还有业外的业务资格,包括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社保基金等。同时再有就是资本约束,从2016年起,中国保险业推出偿二代,体现在资产管理领域是通过资本约束来控制风险,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机制。现在的监管工具也比过去丰富多了,除了有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信息披露、分类监管,还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监管技术上也有了资产五级分类管理,有大类资产比例管理。

    九是市场影响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的风险保障总额度2373万亿,是GDP的32倍,可见保险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的风险保障作用十分重要。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提出的金融改革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保险业始终是切切实实积极主动的。现在有三种途径支持实体经济,第一个是间接融资,保险业在银行有两万多亿的协议存款,成为银行中长期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第二个是直接融资,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全部加起来超过7万亿。第三个是项目融资,目前所有项目融资加在一起有5万亿左右,涵盖基础设施、不动产、交通、能源、棚改、保障房等各个行业和民生领域。同时,我们还积极支持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从产品注册规模来看,“一带一路”相关省市项目注册的产品达到7800多亿;在绿色金融上,按照发改委、人民银行的标准,现在有6200多亿的产品注册;还有支持长江经济带3100多亿,以及支持棚改、京津冀一体化、东北振兴等,我们都有相当规模的投资。

    此外,还有一些大项目,大家可能都很熟悉,比如京沪高铁, 2007年,全行业对京沪高铁的股权投资160亿,当时号称中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此外还有大量的债权类投资。西气东输有360亿的股权投资,南水北调债权投资了550亿,这些大的项目工程中都有保险资金的积极参与。

    二、保险资产管理业面临的形势

    接下来把保险资产管理业目前面临的环境和形势给大家做个介绍。

第一、宏观经济形势。十九大提出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新方略,令人振奋。十九大最关键一个字眼是“新”,无论是新思想、新方略,还是新时代、新要求,都给我们未来长远发展指出方向提出纲领。十九大报告中,发展、改革、创新、安全等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相信未来几年我们国家各方面发展会出现一个新面貌。对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来讲,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挑战。

最近几年,我国资管市场发展迅速,主要基于四方面因素:一是由上到下的监管政策的放松;二是由下到上金融创新的加快;三是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的融合合作扩大;四是同质化条件下市场竞争的加剧。但无需讳言,资管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金融乱象,危害了市场健康发展,威胁了金融安全稳定,影响了实体经济。目前,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定资管产品业务新规,统一市场标准,消除风险隐患,治理金融乱象。这对资管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从资管市场整体发展情况看,保险资管规模是其中比较小的,比如到2017年6月底,证券业资管规模大约为52.8万亿,银行业28.4万亿,信托业23.1万亿,保险业16.6万亿,我们在管理资产规模排在第四位。如果再按照行业细分,我们在七个行业排在倒数第二位。尽管与我们自己比发展比较快,但是资管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再看面临的主要的挑战,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在未来将进入一个相对放缓阶段,任何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是与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肯定会对保险资管业产生一定影响。二是监管环境的变化,严监管、强监管周期来临。前几年资管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监管政策的放松有关。在强监管和严监管环境下,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在内的整体资管市场发展也会有一个规范基础上的平稳回落期。我看了一下数据,到目前为止资管市场整体简单加总规模在120万亿左右,去年年底的时候是110万亿。银行理财规模与去年同期比有一定程度下降。我认为这是好事,不能只看规模和速度,关键要看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此外,市场环境也在变化,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明年的市场走势问题。基本上感觉在明年货币政策稳中偏紧的条件下,对于债券市场不太看好,认为股市有一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这对保险资产管理会有一些影响,毕竟债券投资占比最高。再有就是低利率周期的持续,2014年至今六次降息六次降准,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1.5%,一期的贷款利率是4.3%,虽然最近市场利率有所反弹,但我认为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三去一降一补,其中有重要一项是降成本,包括税费和利息。如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的还没有完全达到,中央银行不会容忍市场利率持续上涨的,我想这是宏观政策的总体要求。

还有一个就是信用风险问题,这几年债券违约的案例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保险资金而言,35%的资产配置在债券上,信用风险的频频爆发令人忧虑。尽管从过去情况看,债券违约涉及到我们行业的不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我们也曾经帮助过保险公司处置债券违约风险。债市违约风险不断加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在2014年的时候,债券违约金额是15亿,到2016年全年超过300亿,到今年8月底达到170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目前这种信用风险造成违约现象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扭转,2018年信用债券偿付规模将在5.3-5.5万亿,2018年偿债规模超过6万亿,信用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再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主要是优质资产、优质客户和优质人才。过去我们说资产管理等于人脑加电脑加首脑,电脑好说,有钱投入就会建立起先进的技术系统,但是首脑和人脑是不容易的,因为资产管理行业拼的是专业能力,拼的是优秀人才。目前,保险资管行业从业人员是最少的,过去以固定收益投资见长,这几年又增加了另类投资专长,也就有很多专业优秀人才被其他行业挖走,当然也有其他行业人才进入到我们这个行业来。所以说,人才竞争是很重要的方面。

    从长远看,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有利的因素,比如说政府转型,十八大以来很重要的措施之一是政府职能的转换,简政放权相对来说给市场带来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了市场内在活力。还有就是国企转型,特别是混改,为保险资金的长期股权投资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还有就是监管的强化,我认为严监管是一个好事情,严监管有利于市场风险的防控,尽管不能完全消灭风险,毕竟风险管理的主体在于市场,在于公司,而不在于监管,但是严监管会给所有的资产管理市场主体创造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此外,还有国家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战略实施所带来的投资机会。我们在后面会提到,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战略是很多的,这些战略涉及到区域发展、涉及新兴产业、涉及国际市场,都会为保险投资带来新的机会。

从应对策略上也做个概括,那就是稳健是前提,规范是基础,风控是保障,创新是动力,人才是核心,服务是根本,客户是上帝,这也算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的新方略。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课题,对国际保险资产管理发展的趋势做了专题研究,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几年,国际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得很迅速,2012年整体规模63.9万亿,2020年预计会超过100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年复合增长率会超过10%,占全球资管市场的16%,亚太地区也包括中国的市场。在国际资产管理市场上,保险资产管理排在第三位,大致占整个国际资产管理市场的23%左右的份额,仅次于养老金和公募基金。养老金占比大致38%,公募基金占比31%左右,保险资产管理在全球资管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二是委托受托市场化的开放,已经非常普遍。比如在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美国三分之二的保险公司都有意愿或者已经把它的资产委托给外部的资产机构进行管理,那么同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所管理的资产当中,关联保险资产的占比在下降,基本占到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第三是产品化的问题,在欧美国家金融综合经营的条件下,任何一家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发行任何一种金融产品,比如说公募基金。但是我国实行牌照化管理,是分业经营的,如果发行公募基金,要成立公募基金公司,拿到牌照。我们现在有五家保险系的公募基金公司,同时有两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获得公募基金的发行的资格,这个国内国外是不一样的。

    再有就是资产配置当中另类投资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低利率持续的情况下,国际性的保险公司都开始增加另类投资。比如,麦格理最近做了一个调查,在全球保险公司当中有65%要增加另类投资,我想这是很大的比例。同时,安本标准投资也做过一个调研,显示在亚太保险公司中有78%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75%增加私募股权投资,另外有64%增加房地产投资,这些都意味着在未来保险资产配置中另类投资的占比会越来越高。这个趋势跟我们国内保险资产配置的趋势是一致的。

    再有一个是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全球化资产配置对于我们来说是近几年所出现的配置趋势,但从国际上来看,在三十年前或者四十年前已经进行了全球化的配置。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考察,大型保险集团基本实现了全球化的配置,境外投资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比如英国保险资产的36%配置在境外资产上,韩国是30%,日本是18%,我们国家台湾省更高,有40%的保险资产配置在境外投资上。我们现在境外投资只占总资产的2.33%,监管允许配置的最高限制是15%,可见我们未来的境外投资的空间很广阔。

   再有就是资产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个不用多说,这几年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整个资产管理领域,同时也改变了保险资产管理领域。目前,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对新科技的运用是比较少的,比如人工智能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和对投资者配置方案的提供上,我看到一个数据,国外的同行业对个人投资者提供的资产配置方案70%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目前我们刚刚进入研究和探索阶段,但这是一个发展的大趋势。

    从另外一个研究报告中,我们也了解到,未来国际资管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如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主要指的是银行监管的不断加强,可能会造成银行从资产管理领域的退出,把空间更多让给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前几年我们国内不是这样的,从去年起也出现这种情况,比如目前对银行理财业务的严格监管,到目前银行理财的规模正在出现下降,这对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空间而言可能是有益的。

    再有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的问题。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大致占到16%,未来20年老龄化的比例可能会达到26%,到时候会有四亿人口成为老龄人口,老龄人口除了对养老金的需求之外,对养老资产管理机构也有很大的需求。国外的年轻人从参加工作那一天起就开始规划未来养老问题,国内的年轻人则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基本上都属于月光族,对未来养老考虑不是很多,但是到了我这个年龄,考虑养老问题就多了。老龄化带来的银色经济和巨大资管需求,将会是未来资产管理领域很大的发展动力。比如说社保体系的第三支柱建设问题,国务院最近下发了一个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文件,而且要实行税延政策,这对第三支柱的建设是大好事,当然第三支柱不仅仅是商业养老保险,也包括个人储蓄和其他的个人理财等等都可以纳入其中。

    第三个是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亚投行曾经有过一个数据,在2016年到2030年的时候,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超过20万亿美金,这是多么庞大的市场,对于各类的资产管理机构来说也是很好的一个机会。也有人对全球情况做出一个预测,到2030年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资金在3.7万亿美金左右,这也是很庞大的市场。

    四是主权基金,全球十大主权基金资产规模超过4.6万亿美元,同时全球外汇储备超过12万亿美元,规模庞大。今天看到一个关于外汇储备运用的讨论,有个专家提出,我们现在外汇储备大部分购买美国国债,与其如此不如多成立几个国家主权基金,类似于中投,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管理外汇储备。另外就是新技术革命,这个就不多说了。这是国际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趋势,前面提到是国际保险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科学借鉴,把握好关键环节和总的趋势。

三、未来保险资产管理业的新改革

    现在再给大家介绍未来保险资产管理业的新改革问题。先谈谈新观念问题。

    在前面提到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特点是“新”,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特别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怎么去理解贯彻这个“新”字,必须要有新的观念和理念:首先要有新改革观。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原因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险资产管理业是一样,加快推进新改革永远在路上。保险资产管理业改革始终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不能有丝毫动摇。虽然目前金融监管的主基调是严监管,但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严监管的内涵,我理解的严监管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短板进行严监管,针对乱象进行严监管,针对风险进行严监管,并不意味着管的越多越好,管的越细越好,管的越死越好,不是这个含义,要深刻理解严监管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保监会实施的严监管,是有科学尺度、合理分寸、针对性强、兼顾长远的严监管,有紧有松,有收有放,有硬有软,是辩证的关系和有机的统一,不是为了严而严,更不是运动式的严。

    二是新的发展观。这些年,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与过去相比,规模和速度都比较快,与经济发展相比也比较快,与其他行业相比也不慢,但只看规模和速度远远是不够的,要树立新发展观,追求有效的、安全的、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好,这需要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前些年,业界对保险业到底是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出现一些争议,就好比我们谈经济发展,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一样,这两个词的顺序排列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发展理念,现在看来,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追求有效益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保险资产管理业也要按照这个要求和目标发展。

    三是新的市场观,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要跳出保险看保险,跳出资管看资管,跳出国内看国内。看保险不能只局限于保险市场自身,比如说新国十条,把保险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新高度,不能仅从保险市场发展快慢看这个问题。保险具有三大功能,一是风险保障,二是资金融通,三是社会管理,第三个功能就是承担着社会管理的职责和责任,如果只追求我们保险行业自身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社会管理职能,是不可以的。必须从大金融的角度来看保险,资管更是这样,一定要从大资管的角度看待保险资产管理,保险资产管理是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自身的行业特性,但也要遵循既有的市场标准和运行规律,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主业发展,服务于民生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还要从国际大市场角度看待国内保险资管,因为过去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多,都在国内进行资产配置,但随着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终究要走向国际市场,在资产管理模式、机制、规则、配置等方面,要有国际化理念和思维,要用国际视野来看待保险资产管理和配置问题。

    四是新的安全观,不用多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中,明确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就保险资产管理而言必须始终把风控第一、安全至上作为永远不变的坚持准则,同时要积极主动去管理风险,而不是消极回避这个风险,而且要努力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去减少和降低风险,要把自身作为金融市场安全、金融体系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自身的安全稳健运行促进国家金融领域的安全稳健,做出积极贡献,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新的创新观。这几年,回顾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不乏存在一些为了创新而创新或偏离主旨的伪创新的现象。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创新产品,比如说资产证券化,在十几年前出现时就有点生不逢时,在银行不缺乏流动性的时候推出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不需要的时候推出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东西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所有创新都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所有的创新都应该立足于现实需要,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风险可控的。市场上曾经有句话,一切不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的创新都是耍流氓,都是蒙骗投资者。因为创新必须让投资者感到风险是可认知的、可控的、较为安全的。否则所有风险最后全部扔到投资者的身上,是不适宜的。这是创新的一个根本,忽视了风险的创新是不可取的。同时,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借鉴国际经验的时候,要立足国情和现实,要有一个科学辩证的把握。我们在研究国外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演变时,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并不适合中国当前的情况,因为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程度和特点不一样,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可能是人家十年二十年前的情形,不能用目前欧美发展国家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来判定我们现在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还是要靠现实需要和市场环境。比如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保险资产配置中债券占比较高,固定收益资产与权益资产占比有“二八开”之说,这与这些国家债券市场发育充分能够提供多品种、多期限债券产品有关,但在我国这种“二八开”的配置结构未必适用,因为债券市场发展不足,特别是中长期债券数量很少。

    最后是新的科技观的问题。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多年以来,金融科技信息化水平发展很快,但在各金融行业之间并不平衡。就保险业而言,从监管到市场都面临着数据信息的不全、不准、不真、不及时问题的困扰。数据信息是未来最宝贵的资产,也是监管实施和市场决策的重要基础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一个行业的科技信息化水平上不去的话,监管和市场发展都走不远。所以,保险业要真诚接受新科技,敢于应用新科技,要加大资源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这方面,最近几年有了进步,比如网络保险发展较快,有了四家网络保险公司,保费增长很快。截至今年9月份,尽管这四家保险公司保费总额只有60多亿,但比去年增长了将近140%,趋势还是比较好的。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在这一点上要树立新的科技观,科技就是生产力就是高效率就是利润,要敢于接受敢于应用。前几年很多人不接受金融科技,不承认金融科技发展将逐渐取代金融传统经营模式,但现实给大家上了一课。如果把金融业务与金融科技紧密融合,将来在市场上就走的越远越高,竞争力就越强。

    再谈谈保险资产管理新改革问题,可以概括为“新六化”:一是市场化,前面提到了市场化是必须永远坚持的准则,市场化大概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扩大委受托双向开放,2012年政策就开放了,比如前面提到的保险业委托100多家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管理3000亿保险资金,还有就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第三方资产,特别是非保险资产大致在2万多亿,但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还是比较小的,需要进一步开放。现行委受托关系中仍存在一些弊病,委受托双方的协调沟通成本比较高,双方的职能划分不清,导致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始终存在,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二是法律关系要理清。任何金融产品都应该遵循信托原理,国务院明确遵循信托法的金融产品有两种,即公募基金和信托产品。信托法不仅是信托公司,它有着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在国外,信托无处不在。目前,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应该遵循信托原理。三是发展第三方业务,我们在今年初对31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了调研,第三方业务总共是4万多亿,其中业内和业外的第三方业务基本是各占一半,同时也欣喜地看到有11家资管公司管理第三方资产占到总资产的50%以上,还有11家资管公司通过第三方管理资产所获取的收入占管理资产的总收入的50%。这在过去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是市场化的体现。四是管理费率市场化,现在保险资产管理费率在集团内和集团外是不同的,管理集团内资金的收费的要低于管理集团业外资金,未来管理费率的市场化并轨是大趋势。五是激励约束机制,保监会去年下发了一个文件,允许保险公司5%的股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的股权可以用于员工的股权激励,这是新的突破。但是目前无论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没有一家保险机构做到。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在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当中,已经诞生了两家个人持股大股东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业还需要进一步开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是专业化。这个比较好理解,目前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是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机构数量也在增多,但也有短板,比如说在境外机构、私募机构的设立上和特殊投资领域的机构,包括不动产、医疗、养老、健康产业等领域的投资管理机构的设立上,还不是很多。香港11家子公司局限于香港市场投资,难以承担全球化配置的任务。所以说,如何补上专业化机构的短板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再有就是团队专业化,我们在境外投资、量化投资、衍生产品、并购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仍是缺乏的,如果在座的朋友们有在这几个领域擅长的,欢迎加入到我们行业来。还有就是业务板块精细化,这个也是大趋势,过去有句话说社会化大生产越发展,专业化分工越细,资产管理领域也是一样。

    三是产品化。产品化的问题不用多讲了,任何金融机构都是通过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来获取客户资源和市场的。所以,我们的短板是产品化率比较低,这成为我们未来要加快发展的方向,而且只有产品化才能标准化,才能市场化。除了加快发展产品提高产品化率外,还可以考虑目前的账户管理可以转换为定制化产品。此外,产品的种类也要增加,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还要注重客户服务问题,这几年我们也看到很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包括养老金管理机构都设置了客户服务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这是好现象。

    四是投行化。无论是新国十条还是今年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文件当中都明确提出,鼓励专业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房地产基金、债转股基金等等,这些业务都属于投行业务领域,但在实践中,我们在这几个方面进展不大,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但这些年,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领域进展是比较快的,比如说目前上市的商业银行,在债券承销、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结构融资、并购贷款等的领域的业务发展很快,甚至有的上市银行投行业务同比增长超过三倍,投行业务赚取的营业收入占总体的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是相当可观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投行化并不意味着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做成投行,毕竟它不是投行,但有些业务是相通的,可以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的优势,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

    再有就是国际化。这个也不用多说,前面都提到过了,是必然的趋势。一是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最近,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了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具体措施。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是长远目标,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稳步开放也是必然趋势,包括“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保险资产管理走出去,保险资产全球化配置要稳步推进。目前,我国的外汇形势正在好转,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外汇储备连续九个月实现正增长,未来的外汇管制应该逐渐有所放松,但是对境外投资的投向上会更加严格。去年发改委、商务部和外管局下发的文件中,鼓励投资什么,不鼓励投资什么,列的很清楚,保险资产管理境外投资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要围绕着高端制造、高端技术、能源资源等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和技术进行投资,要远离那些文化、娱乐、体育、房地产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保险业的境外投资从2004年起步,稳步推进,取得进展。目前保险业的境外投资多采取合作方式和直接投资,选取好的合作伙伴,弥补自身投资操作经验的不足。怎么选择境外合作机构?我们称作新三好学生,即好机构、好团队、好项目。在保险资产全球化配置的起步初期,通过借船出海是现实的选择,自己能力现在达不到,借助于境外优秀机构的能力实现投资目标。这两年,国家推出港股通、债券通等政策,打开了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对于保险资金走出去也是一个很好的通道。

    六是科技化的问题。这个也不用多解释。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未来五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2015年是12亿,在2020年会达到91亿,年复合增长率约50%,远超全球20%的增长,但是我感觉这可能是保守了点,从目前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情况来看,人工智能会很快发展起来。关于人工智能在保险市场领域应用的问题,麦肯锡有一个报告值得我们关注,报告指出到2025年的时候,国际保险业自动化的程序和设备将取代如今保险业的25%的从业人员,很多公司对金融科技既爱又担忧的心理就可以理解了。比如说区块链技术,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去中介化,包括互联网保险,将来中介是不是都没有了?实际上有与没有都是市场的选择,科技改变了金融的业态,但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比如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但是从更长期看,形式和理念内涵的改变也可能会逐步对事物的本质的产生一定影响,但目前仍然不会。

    下面谈谈保险业的资产配置方向,即新配置问题。首先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资产配置的“二八开”问题,前面讲过,在国际保险资产管理领域固定收益资产和权益资产是按照八和二的比例来配置的,大部分国家是这样,但是我认为目前不适合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国内的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但并不是很发达。交易量很大,但债券期限结构并不能满足保险资产配置的需要。2016年,一级市场发行债券是36.4万亿,其中十年期以上的国债和企业债合计6635亿,占总发行量不足2%,保险资金中80%以上是寿险资金和长期资金。我们到哪儿去买这么多的长债?如果我们像国外一样把大量资金配在这些债券上,第一是收益率低,二是期限错配更加严重。所以,如果国际是二八开,我们可能要在三七开和四六开这样一个比例上。借鉴国际经验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美国是债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自然配置债券的比例相当高。再举一个例子,日本保险公司配置的债券比例高,但日本保险投资收益率相当低,因为它的债券的收益也很低。二是另类投资比例问题。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媒体经常报道说保险另类投资比例高达38.6%,这是误解,把其他投资项目也归入另类投资,这是不对的,没有那么高,至少要扣掉10%。我们从大口径算,另类投资占比是29%,从小口径算为25%,占四分之一左右。现在外界关注保险业另类投资的风险问题,目前看应该说比较安全的。另类投资收益率比较高,期限相对较长,在低利率环境下,以时间换空间,以牺牲流动性换取较高收益,促进了保险投资收益率的持续稳定,也有利于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当然,另类投资比例也不可能是无限度高的,监管部门有明确的比例限定,数据显示小公司高一些,大公司比例并没有那么高,其投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另类投资到底多少为好,要看收益需要和风控能力,只要合适就好。

    再有是靠天吃饭的问题。过去保险资金运用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目前正逐步好转。比如股票投资,2007年股市暴涨,保险资金的股市投资收益很高,当年收益率达到12%,当时也有个二八开的说法,即20%的权益投资赚到全部投资收益的80%。但2008年股市暴跌,投资收益率立即降至2%以下。实践证明,仅靠股市是靠不住的。最近几年,股票投资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对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另类投资作为主动投资主动管理的稳步增加,起到了熨平收益率的作用,这也是这几年投资收益率逐渐趋于平稳的重要原因。关于战略配置的重要性,在国际资产管理领域有句话,投资收益80%取决于资产的战略配置,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最重视的就是战略配置、大类资产配置和长期配置,多年来已经形成我们行业的专长和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资产负债错配,这是保险业永远的痛,但也是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痛。保险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有客观原因的,对银行来讲,存款结构当中60%、70%以上都是一年期以下的存款和活期存款,典型的短钱长用。但对保险来说,长钱短用是常态。这两年市场上也存在少数保险公司的短钱长用现象,是因为他们卖了很多短期性的万能险产品,反过来又做了很多长期股权类或权益类投资,这也是一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潜伏着很大风险。我们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主动错配和被动错配之分,主动错配是留下一个敞口,便于增加更多市场投资机会。比如说预料到未来市场利率可能下降,于是调动大量资金超前配置长期限高收益的债券,这是超前配置的概念,是动态管理的一种方式。我们目前所说的期限错配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比如说2013年到2015年,保险业十五年期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2.45万亿,2014年2.97万亿,2015年5.4万亿,在现行市场环境下是没办法的,是无奈被动的选择。

    另外就是缺乏对长期资产市场的研究,这是我们行业的一个软肋。这几年,我们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力量,但对证券类机构的研究依赖还是比较强的。我们做过调研,全行业的研究人员也就三四百人,而一个大券商研究所就有几百人,这是急需改善的地方。保险资产配置的特点是长期配置、大类配置、战略配置,必须对长期资产有深入研究。而证券机构的市场研究偏重于中短期市场,与我们的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比如说不动产投资市场,外界对保险资金的不动产投资存在误解,如果某家保险公司拿了一块地,但按照监管规定是不能用来建住宅的,因为保险资金不允许投住宅,只允许投写字楼、物流仓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养老社区等不动产,所以说,个人住宅价格的炒作与保险资金没有任何关系。从市场到政府都存在这种误解,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保险资金与个人住宅没有任何关系。保险公司拿地投的是养老社区,目前有9家保险公司投资29个养老社区,规划投资近670亿,现在已投资了300多亿,这些投资完了之后将能够提供4.3万个床位。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在北京如果想到公立养老院拿一张床位,恐怕排队十年未必拿得到,所以,保险对不动产的投资和其他资金的炒房完全是两码事,根本不搭界。

    我们最近在研究长期租赁市场,这个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家鼓励发展长期租赁市场,即只租房不卖房。我们国家的住宅自有率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高的,比欧美国家要高。习近平总书记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据说现在有一条规定,房地产商必须要留下20%的房子用于长期租赁。保险资金期限长,追求稳定适度的投资回报,很适合做长期租赁,但是租赁不是炒房。

    再回到保险资产配置方向上,我认为保险资产配置要坚持五个贴近。这也是我们结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十九大精神所提出来的。即贴近实体经济、贴近国家战略、贴近行业需要、贴近民生建设、贴近绿色投资。那么,未来保险资产配置到底往哪里投呢?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们谈到保险产品的时候,都能理解保险产品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提供风险保障,是对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解决的是生命周期风险问题。但保险投资应该做什么呢?自然要把负债端的特性和优势延伸到投资端,我们就称作衣食住行,要围绕衣食住行、社会公众追求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进行投资,解决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如此说来,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期限匹配、价格匹配、币种匹配,其中也包括专业特性和功能作用的匹配,这是一个需要强调的特征。保险投资领域除了衣食住行外,还增加了战略新型产业和新型技术行业。

     为此,我们提出了保险资产配置的“一横一纵、五个板块”的观点。一纵指的是产业链,大家都知道由保险负债到资产,最大的特性是金融属性在不断增强,投资领域十分广阔,有条件把保险产业链条向上游(金融领域)向下游(实体领域)延伸,这可能是保险业未来很好的优势。一横指的是产品链的问题,前面提到有六大类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这六大类产品就是保险资金投资实体经济、投资重大项目的重要载体,但这些产品是私募产品,私募产品也需要标准化和流动性,搭建这种产品链,是实现从发行到交易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链条。

    至于五个板块,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地球上的人类生存,只要追求美好生活,只要希望衣食住行质量更高,与这些相关的资产就是最持久的,最有需求的,最为广阔的。我们过去讲保险资产要追求战略性、稀缺性、垄断性的资产,现在看要追求最持续的资产,所以说,围绕衣食住行新这五个板块投资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目前来看,保险资产配置也是围绕着这些领域来进行的,首先是新经济,包括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点到的领域,如交通运输、能源电网、市政管道、水运航空、高速铁路、环保水务、通讯信息、物流服务等城镇化建设,以及养老、健康、医疗、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创新企业等,恰恰是保险资金投资较多的领域,这些领域也是未来主要的配置方向。其次是新战略,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中国企业“走出去”、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军民融合、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保险资金要紧贴国家战略,搭上国家战略实施的顺风车,这也是保险资产求得长期稳定收益的重要保障。还有是新改革,包括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都有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新机会,很多国企混改都欢迎保险资金进入,因为期限长,拿得住,这是一大优势,而且只有保险资金才能资本化,而银行的资金在债转股政策出台前不能进行资本化,这与我们行业有些不同。再有就是新技术,衣食住行以外,还包括新领域,如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等,这些领域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新业态也是我们关注的。目前有很多大型保险公司也参与了各地政府一些产业基金,包括新技术基金,这些都是未来投资的方向。

    第四个问题谈谈新市场。金融市场包括很多子市场,就保险资产管理领域而言也需要一个新市场。保险投资分布于各个金融子市场,但是自身的保险资管产品和资产的流动性需要一个自己的市场来实现。这几年,保监会始终在规划推进这项工作,比如说搭建基础设施,去年五月份成立上海保交所,目前正在筹备保险资产集中登记交易平台,预计年底之前能够上线,其主要功能是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交易和流通。还有就是协会开发上线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注册系统,协会负责保险资管产品注册工作,相当于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生产商,注册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合规性、材料的完备性进行形式查验,符合监管标准的准许注册,将来产品再到资产交易平台进行集中登记获得身份证。另外还有协会开发的产品估值系统,目前已完成了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估值模型,科学合理的资产估值对市场交易很关键。

    再有就是培育市场主体,现在能够发产品的专业机构主要是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部分养老金管理公司和,大概有三十多家,截止目前已累计注册产品3万多亿。保险公司及其他的机构投资者是产品的主要买方。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被业外机构持有,主要是企业年金和中小金融机构。他们都将是资管产品市场的重要交易主体。此外,还有市场中介机构,包括律所、信评机构、会计事务所等。这样,有了交易平台,有了交易主体,有了市场中介,新市场自然就会形成。

    我们为什么要培育保险资管市场?这要从保险资金特性谈起。国际上,金融市场上的长期资金持有者,第一是养老金,第二是寿险资金。但不包括银行,银行是没有长期资金的。我国融资市场上的长期资金持有者就是寿险资金和养老金。目前,寿险资金大概在12万亿到13万亿之间,养老金总额是7.5万亿,能用到投资上的也就2至3万亿。长期国债融资,2016年仅仅6000多亿。实际上,国内真正的长期资金就是寿险资金,第一大长期资金的持有者。理论上讲,既然保险业作为最大的长期资金供给者,理应具有长期资金市场市场的定价权,但现实不是这样。如果说我们有一定的长期资金定价权,目前也仅限于刚才提到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为载体的另类投资。

    如果培育一个保险资管产品交易市场,实际上也就是长期资金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保险资管产品特别是债性产品交易的收益率曲线,可以为长期资金交易提供定价参照,逐步建立起长期资金市场的定价机制。如果说长期国债是无风险利率的长期债权的定价基准,那么保险资管产品交易的收益率曲线,应该成为国债以外的长期资金市场的定价基准,这是培育新市场的主要目的。有了这个话语权、定价权后,保险业才有可能实现主动负债。目前是负债驱动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真正高级阶段应该是资产驱动型的资产负债管理。当然了,近两年也有几家保险公司打着资产驱动负债的旗号,但实际上是伪资产驱动负债,通过高成本的万能险产品聚集资金再去投资股市和股权博取高收益就是资产驱动负债吗?显然不是。我在2000年的时候到欧洲考察利率市场化,发现他们的商业银行是先找适合项目,再根据项目情况去筹集资金,先把收益率定下来然后找与其相匹配的资金,这应该是资产驱动负债,也就是主动负债,但是我们目前还做不到。如果保险资金在长期债权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定价权,就等于拥有了主动性长期负债的钥匙,这是长远目标所在。到那个时候,保险业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积极主动有效的。

    最后谈谈新远景。去年,协会承担了一项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研究课题,课题题目是《新常态下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几个结论。一是快增长,未来的保险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为什么这么说呢?目前,保险市场发展存在两个差距:一个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与社会公众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差距,二是中国保险深度与密度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2016年,我国的保险深度是4.16%,保险密度是2258亿元,分别占到世界平均水平60%和40%。与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保险深度10%以上和4000美元以上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另外还有一个数据,目前我国持有寿险保单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国外的大部分年轻人就业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来的养老的问题,而我国的年轻人大都是月光族,缺乏长远保障意识。从人均持有寿险保单看,我国是0.13张,美国是3.5张,日本是8张,差距更大。2016年,我国保费规模是3万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人均持有寿险保单由0.13张达到1张的时候,保费规模要翻多少番呢?所以说,我们保险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现在我国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8%或9%的水平,大家都认为金融发展过度了,但对于保险来说并不是这样,保险在未来许多年都将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社会公众迫切需要的很多保险产品未必能够买到,还有就是家庭财产保险、农业保险、海洋养殖保险、医疗养老健康保险、巨灾保险、保证保险等,都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在一些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给。为什么他们一个人、一个家庭持有那么多保单?打个比方,你家屋前有个游泳池或者有棵大树,为防止大树倒了压了邻居家的房子,或防止邻居家的宠物在你家的游泳池被淹死,都可以去买一个保险。过去常听说国外某个明星给眼睛买保险,给牙齿买保险等等,当时都觉得很可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是保险无处不在的表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各种风险,保险需求十分丰富,关键是保险机构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产品。理论上说,有需求就应该有供给,保险市场也是这样,所以说,我国未来保险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是多主体。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要遵循保险投资规律,不同的投资业务必须要有不同的专业团队,比如说私募投资不应该和公募投资混在一起,私募有私募的激励机制,与公募是不一样的,需要不同的专业机构去完成,另类投资不能与传统投资混在一起管理,也是一样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理应是更加丰富多元的。

    三是全市场。前面提到的产业链问题、产品链问题、服务链问题,培育保险资管新市场,发展保险资管新市场,是现实需要,是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四是广配置。保险资金配置领域广泛,投资工具丰富,投资产品众多,基本做到了从传统到另类、从私募到公募、从虚拟到实体、从境内到境外的光配置,这是保险资产配置的特点也是优势。

    五是强创新。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我们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保险业也不例外。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都迫使保险资产管理业必须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是重风控。风险是投资人永恒的话题。风险就像传说中具有魔力的红舞鞋让投资人难以摆脱。风险管理能力是任何一个投资机构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句话,管住了风险等于增加了利润。另外还有一句话,保险资产管理经常讲的,宁愿少赚不能赔本。所以说,风险控制永远最重要。

    七是新监管。无论监管周期如何变化,建立更加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信息化的监管体制,都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发达的金融科技和金融监管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提高,监管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大家都知道证监会为什么查内幕交易老鼠仓一查一个准,因为通过交易所的数据库可以穿透分析每一个人交易的价格、时点和频率,大数据比对之下,谁也逃不了。如果不解决监管的技术手段问题,监管效能就不会有大的提高,未来的监管也要转型。当然,协会作为自律组织,也是大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自成立那天起,就以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信息化为目标。我们三年来大力打造信息技术系统平台,比如说前面提到的产品注册系统,还有另类投资管理系统、项目对接系统、基金一站通系统等等,其中项目对接系统已经与十六个省市联通,包括国家发改委,系统存储近6000个项目,有14万亿的融资需求,信息化和数据化也是我们协会的努力方向。近几年,中国保险报在评选年度十件保险大事或新闻的时候,协会第一年入选的是产品注册系统,第二年入选的是项目对接系统。协会要把信息系统平台做起来,才能更好地位为监管、为会员、为市场提供优质、专业、务实、高效的服务。

    今天就向大家汇报这些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