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把握趋势,定见未来
作者:汤敏    发布:2017-12-21    来源:国务院参事事    阅读:39630次   

         约翰·奈斯比特夫妇又了出一本“趋势”书。

严格说来我们这代人就是跟着老奈夫妇的“趋势”书成长起来的。 掐指一算,从80年代初把中国人点醒的《大趋势》,到1994年的《亚洲大趋势》;再到2010年的《中国大趋势》,及最近的《定见未来》,老奈夫妇已经单独或合著了九本“趋势”书了。在别的国家不敢说, 至少在中国人家中的书架上可能都会有一本或数本老奈夫妇的“趋势”系列书, 其影响之大,略见一斑。


    那么,未来新趋势的核心是什么呢? 老奈夫妇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未来几十年里, 单一的大趋势将转变成系统的、整体的、全球性的变革, 不管是在政治意义上、经济意义上、社会意义上还是规则或程序上。而且, 所有这些变革的速度也将会加快。

 

当第一本《大趋势》在1982年发表时, 全球化的趋势才刚刚开始。 美苏两国正忙着在全球到处称霸。英国还在阿根廷那里打马岛战争。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的坚定决心。我们这些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第二届大学生正踌躇满志地跨出校门,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在科技领域, 当时IBM的个人电脑刚刚问世,而乔布斯还在为他的苹果III型电脑在市场上遭到恶评而焦头烂额。今天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在上玩的互联网那时才刚被严格定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根本不知它是何物。

 

正可谓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今天全球化的过程已经从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跨越到了一个多中心世界。 九十年代初苏联的消失曾经被宣称是“历史的终结”,但尔后的历史却演变成了“全球大变局”。 美国经过了九十年代风光一时的独霸全球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元气大伤。按老奈夫妇不无感慨地说法, “美国正在从最伟大到伟大的转变中。” “这不是美国人民的发展潜力出了问题, 而是源于美国政治体制束缚下,美国政治人物的极端,无能和固执。”而在民粹主义主义思潮正在泛起的欧洲大陆, 更是老奈夫妇所说:“欧洲更有可能成为吸引富有的美国人和亚洲人前来参观的历史主题公园,而不是它自己展望的美好前景——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

 

当然,我们中国人更感兴趣地是想知道老奈夫妇是如何用他们的第三只眼看中国的。在过去几十年里, 老奈夫妇游遍了中国大地。一方面,是因为“趋势书”在中国影响很大,他们经常受到各方的盛情邀请。另一方面,是他们想从近距离观察这个对世界趋势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的改革开放全过程。有意思的是,不像一般学者那样到中国来参加几个研讨会,在大学中做几个讲座就完事, 老奈夫妇深入到很多中国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 与各式各样的中国人交朋友, 以此来把握社会中国社会变化的脉搏。他们那犀利的第三只慧眼, 确实看到了许多走马观花的外国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也看到了很多国人习以为常没有加以注意的现象。


    老奈夫妇眼中的中国是历史长河中的中国。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数据, 在过去的两千年的世界历史中, 中国是“千年老大”“千年老二”。直到19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还是世界老二。尔后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下降。 改革开放后中国GDP总量又不断赶超,到2010年重回“世界老二”的位置。各种预测都显示, 再用不到20年的时间, 中国的GDP总量很可能又会回到“世界老大”。 但从另一角度看,国光“大”而不“强”,还是要挨打的。 1840年当我们还是老大时就被几艘英国炮舰轰开了大门。 历史再次应证了十九大提出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最重要任务。

 最近,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第一次用了中英文两种文字“中国赢了”为标题。 内中一文“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对美国现状爱之深,痛之切,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从国内安全,经济管控,就业提供,科技进步,以及对其它国家的吸引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中美比较, 认为中国都“赢”了, 美国不得不屈居第二。 历史是如此地相似, 美国人可能又一次在吓唬自己,激励自己。 50年代未当苏联卫星率先上天时, 80年代中, 当“日本第一”一书出版时,美国社会都响起了“我们落后了”的警报, 逼着各行各业奋起直追,结果证明是虚假两场。这次是不是“狼”又来了? 

    作为中国人, 我们对国际上交替出现的对中国的“骂杀”和“捧杀”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这不,对中美双方都有很深了解的老奈夫妇就在这本书中大声警告说:“从以西方为中心到一个多中心世界的转变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在 21世纪的上半叶, 我们将一直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如任何巨变一样, 这次转变也将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外部条件的过程。欧洲一直以全球的道德权威而自居。美国把自己看作受到上帝眷顾的国家, 而且它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是绝不愿意退避一边, 让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自由通行的。请一定不要低估这场巨变的能量。” 特别是老奈夫妇最后的这一句话,分量很重,寓意颇深,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除了地缘政治的大变化外,人类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为代表的这些震撼世界的新科技日益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将发生史无前例的大变化。这一方面让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另一方面对未来的变化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战战兢兢,心存疑虑。 牛津大学最近的一个研究显示, 现有的大量工作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 大量的信贷员、柜台服务员、法务助理、销售员会被机器人夺走饭碗,连白领的电脑程序员、记者甚至医生这么高大上的岗位也岌岌可危。

 

越来越多的这方面的坏消息接踵而来。 在临床执业医师最近的综合笔试中,科大讯飞的 “智医助理”机器人取得了456分的成绩,属于全国53万名考生中的中高级水平。讯飞“智医助理”机器人将致力于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疗。无独有偶,日前IBM公司的“沃森”机器人只用了十多秒钟就给天津第三中心医院的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开出了诊疗方案。 目前美国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已经达到66%,而我国才31%。主要是我们诊疗的水平参差不齐。 肿瘤领域知识更新发展极快。2015年癌症领域新发表的文献为44万篇,但最勤奋的医生一年也只能看1000篇。 而“沃森”用几十秒就能看完,不但全记住,还能进行分析。“沃森”诊断的准确率已经比美国几个主流医院的高手医生高了很多。

 

目前,各个行业、各种年龄段的人们对新科技带来的变化都有着强烈的焦虑感。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不久会不会被淘汰?我们现在的工作岗位未来会不会消失? 在过去的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以及迄今为止的计算机革命中,人们对就业岗位的悲观预测一次又一次地被新的工作机会所打破,人类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机器。 但是要注意, 过去的机器代替的是人的手脚,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却直指人类的最核心竞争力——大脑。按牛津大学尼克·波斯特洛姆教授的预测, 超级智能将在包括科学创造、 普通智慧和社会技能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比最有智慧的人类头脑还要聪明。软银集团CEO孙正义更是悲观地预测,未来30年内人工智能的智商,即IQ,将达到10000,而现在人类的平均智商只有100。即使是像爱恩斯坦这样的天才,IQ也只有200。如果孙正义的预测真的实现了的话, 哪怕再晚上几十年, 我们的后代又如何与超级智能机器人去竞争? 

面对如此扑朔迷离的未来, 无怪乎奈氏夫妇要在书中大声疾呼:“作为一个全球性社会,我们正站在当下与未来的一个十字路口。 我们该如何准备?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对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我们这个世界而言,我们面前的最大可能性是什么?”


     是啊,未来趋势到底如何变化?我们又应该如何掌控与应对? 还是去看他们新出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