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隆国强:以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马玉荣    发布:2018-01-18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阅读:1890次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8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热点问题,《中国发展观察》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他表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追求速度变成追求质量和效益,更需要开放,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目前各地之间的开放政策落差不是很大,但开放的时间先后不一样,形成的基础不一样,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样,因此,特别强调要加快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使各地区的开放更加均衡更加协调,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新形势

   中国发展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请您回顾总结2017年的经济和外贸形势,展望2018年。

   隆国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一直处在复杂深刻的调整阶段。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经济形势时好时坏。在复杂调整的背景下,2017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呈现向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体增长加速,如美国、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这些重要指标都在改善,中国经济形势也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但世界经济向好并没有恢复到危机爆发以前经济繁荣期的高速增长,和危机前相比,增长率是回落的,所以现在是处在调整期中的向好。

   根据多个机构的预测,从2017年的总体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呈现向好态势,增速比2016年加快,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都在增长。受世界经济复苏的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强劲恢复性增长,前11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增长15.6%,其中出口增长11.6%,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滑态势。

   2018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增长势头,这对我国保持经济稳中向好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一个有利条件。

   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既有经济周期的原因,也有各主要经济体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和推进改革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在采取一系列“救火”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后,采取了多种举措促进经济复苏,其中两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不少国家政府都在出台各种各样的国家战略以及相配套的政策举措,力争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与制高点,并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推进创新、吸引投资。

   新技术革命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不仅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而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因此,政府既要注重“四新”,又要重视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让生产方式更加绿色和环保。

   与此同时,吸引投资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承诺“让美国再次伟大”,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举措。例如,特朗普税改方案包括将美国企业的所得税从35%下调至20%,同时个人所得税也进行不同档级的下调等。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经济强国,采取的政策举措对全球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全球吸引投资的竞争本来就很激烈,再加上美国大力度降税的政策措施,将使得国家之间争夺投资、争夺生产要素的国际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需要注意的是,跨境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其实是一个生产要素包,还包含着技术、人才、管理、国际销售渠道等。

   中国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但仍需进一步做好吸引跨国资本的工作,关键在于改善营商环境。过去3年,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排名从第90名提升到第78名,说明我国政府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产生了明显效果。但也要看到,中央提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分两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2017年出台的两个关于外资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是应对全球吸引投资竞争的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两份文件对吸引外资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安排和详细的规定。当务之急是按照十九大的要求,把很多改革的举措落到实处。毛泽东主席说过,“政治路线一旦决定,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政府干部要有昂扬的斗志、振奋的精神,勇于作为,勇于创新,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改善营商环境,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发展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8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隆国强: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理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涵十分丰富,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要更加开放,要加快内陆地区开放,深化沿海沿边地区开放,形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开放布局;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要更加全面,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快对发展中经济体开放,形成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并重、“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最重要的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方式要更加全面,形成一个“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贸易与投资并重、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实体经济与金融开放并重、经济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并重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新一年推进对外开放作出了具体部署。“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在利用外资领域,要“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对外贸易发展领域,要“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要“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

   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2018年、2020年、2035年、2050年,这与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有什么耦合效应?

   隆国强: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必须取得开门红。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它有许多指标,现在比较难的就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硬任务。至于人均收入翻番,也是一个硬指标,但相对容易实现。按照十九大的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由以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项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不同时点的发展目标,对我国新阶段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不同时期的目标,我国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对外开放。

   总体而言,与以往相比,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应随着国内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在高速推进工业化阶段,对外开放主要着眼于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助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重大变化,通过“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和“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在新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必须相应调整,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五通”为主要内容,深化与区域内外国家合作,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二是要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准入,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制度,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的结合,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溢出效应。三是要增强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制造业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外贸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我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多边谈判,维护多边经贸体系的权威。积极开展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谈判,与主要经贸伙伴开展贸易投资协定的谈判。五是继续发挥以开放促改革的作用,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探索更大的自主权,及时总结改革试点成果,复制推广试点经验。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

   落实开放新重点

   中国发展观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向全国复制推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形成的首批典型经验和模式。如何看待这个新举措?

   隆国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新体制,是一个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的做法。顶层设计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5日),这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议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这份顶层设计的文件下面,有很多具体的制度要通过试点来推行。试点主要有两方面的举措:一个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改革试点,并形成了“1+3+7”的新格局,分别是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还有一个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城市”,2016年以来,已经形成了济南市、南昌市、唐山市、漳州市、东莞市、防城港市、浦东新区、两江新区、金普新区、西咸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和武汉城市圈等12个试点地区。试点内容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各有偏重。商务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的《通知》就是在试点基础上总结比较成熟,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更大范围进行落实。所有的试点都是为了推进改革,即构建一个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经过实验将成功经验向更大范围推广。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是多年来推行改革的一套经验。基层探索有很多办法,“试点”是其中之一,要及时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复制推广,真正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开放促改革”的目标。

   中国发展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一带一路”建设,有关情况如何?

   隆国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短短四年时间里,“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效是超出预期的。在全球治理体系加速调整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才四年,还需要不断地进一步深化、拓展、完善和建设。正因为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远工作,四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效,是一个良好开局,未来的路还很长。因此,一定要坚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同时要有战略定力,要扎实地、稳步地推进,久久为功。

   中国发展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相关配套政策是否完善?

   隆国强: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地球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全球的经济主要是在离海岸线300公里以内的条带上,沿海经济占了人类经济的大部分。但这并不排除在内陆地区也有发达的经济,内陆也有它的特长。全球的贸易商品在空间上位移,就需要一定的运输方式,但运输方式有很多种。海运,内陆的河流运输,陆路的公路、铁路、管道以及空运都是不同的运输方式,各有优势,各有劣势。海运最大的优势是便宜,但是速度慢;空运最大的优势是快,但是贵;陆路的运输则介乎其间。针对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运输方式。那些不追求时间,把物流成本看得很重的商品大部分依靠海运,特别是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集装箱运输技术的突破使得海运成本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通过海运方式进行。但是,其他的运输方式,如陆路的管道运输、公路、铁路,依旧还有存在的必要。海运需要港口,但港口本身还是要通过铁路、公路来辐射。

   目前,中国的港口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五大港口中,中国占四个。根据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将在上海洋山保税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

   自由贸易港区就是要通过国内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来促进某些特殊地点率先开放、加速开放,以引领、打造一个开放的新高地。自由贸易港大家通常的理解就是海港,但实际上自由贸易港更多的是体制、政策概念,而非空间的概念。自由贸易港不一定单指海港,机场可以叫空港,自由贸易港的选择并不限于沿海,也可能是内陆港、空港。目前国际上大部分自由港,如德国汉堡、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釜山、荷兰鹿特丹、阿联酋迪拜等大多在海港。我国的自由贸易港可以从条件适合的沿海地区率先起步。

   自由贸易港是一类新的特殊开放区,相关部门还在研究区域选择和政策措施。对于一些相关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比如,有观点认为自由贸易港“一线放开”是“境内关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是“关外”,只能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否则,香港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就不需要海关了。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要求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量质并举。要加快落实十九大报告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需要智库和相关政府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政策。

   以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8项重点工作,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作用?

   隆国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按照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为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基础。

   过去中国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因此更加注重增长速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开放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即如何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加速工业化。具体来讲,我们一系列的开放举措就是为了引进外资、技术、短缺的资源,扩大出口。

   与过去相比,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强调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因应社会发展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需求。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应紧紧围绕创新能力的国际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助力中国经济质量效益、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的提升。

   首先,“引进来”要把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不是要长期依赖外部,而是通过引进形成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引进不仅表现在贸易上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也表现在投资上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以促进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中国本土企业,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可以把更加高端的产业活动放到中国,包括研发活动、地区总部,其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创新能力和提升附加价值。

   其次,“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中国对外投资的历史很长,但大规模“走出去”的时间却很短。2003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只有28.5亿美元,现在已高达上千亿美元,大规模对外投资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未来中国要想在全球化时代提升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需要主动到全球去整合资源,这也是区别于过往的地方。以往对外投资大部分是“走出去”买矿山、买酒店,未来对外投资要更多关注整合创新资源。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强创新能力。不是所有的创新能力都可以引进来,也需要我们主动“走出去”整合资源。中国可以到不同的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收购国外企业。一个企业经过百年的积累,其品牌、全球网络、研发经验、人才,都是不容易引进来的,但我们可以主动地通过并购、合作来整合全球的研发资源、创新资源、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来加速升级。

   第三,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实施开放发展新战略。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追求速度变成追求质量和效益,就更需要扩大开放,而且开放的重点也要不同于以往。除了前面所说的重点内容,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调整发展战略也更为迫切。长期以来,我国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部分产业在高度保护之下,导致创新的动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迟迟没得到应有的提升。竞争的压力有两种:一种是国内企业互相竞争,另一种是国际竞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很多大企业,但是很多行业的保护程度依旧较高,导致一些企业在国内虽然称雄称霸,却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明显。引入全球竞争才能逼着中国企业变成世界上最厉害的。就像中国有些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等)的国内冠军,放在世界上却默默无闻,并不是在国内拿了第一就是世界第一。开放是要让所有的企业都尽可能做到像中国乒乓球队那样,不仅在中国是第一,在世界上也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