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北京2月25日讯】(驻京记者 宋华)以“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25日在北京举行。“这一主题体现了今后几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论坛年会主持人易纲如是表示。
易纲表示,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今年1月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言时讲到,“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总要求”。今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都会围绕这个总要求来展开。
转型期利好与挑战并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主题发言中表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对于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目前还没有标准的学术定义。中国正在探索建立高质量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大国特征、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王一鸣指出,中国目前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备五大有利条件:经济结构正在出现重大变化,如最近五年消费和服务业在GDP中占比的提高,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内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市场驱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有效增强市场功能,优化了存量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自2015年开始由降转升;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进入活跃期,中国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等一些新兴业态上居于世界前列,这都为转型创造了条件;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王一鸣表示,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特殊挑战。首先是如何形成有效市场竞争环境,倒逼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需要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打破垄断,关注新兴产业带来的“赢者通吃”问题。其次,如何推进体制进一步创新,推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还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王一鸣提到,这些挑战还包括打破阶层固化,增加社会的流动性,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可能产生未来的红利所在;建立风险管控体制,防范化解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风险;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深化制度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警惕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年来随着地方债及杠杆率越来越高,金融风险日益受到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自2008年以来持续上升,最近两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黄益平指出,防范系统性的风险需要系统性的策略。要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完成利率市场化、强化市场纪律、消除政策扭曲、打破刚性兑付、出清僵尸企业、发展资本市场。
黄益平认为,全局性策略的重点是金融监管改革。“金融委”应发挥政策统筹作用,建议以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政策三个委员会为核心设立工作机制。
黄益平表示,监管框架可以考虑转向“双峰”模式。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审慎与行为监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将金融发展的责任从监管部门分离出去。同时设立日常的风险监测、分析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
黄益平强调,须平衡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以监管创新适应业务创新。
应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标准
如何让地方政府通过激励来支持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认为,可以考虑将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改为地区收入总值的考核,更加强调居民消费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加强调高效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考核。
白重恩表示,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居民从经济增长中有更强的获得感,这包括更好的公共服务、更高的消费率、更高质量的消费。
白重恩建议,地方政府考核指标要更加强调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应采取措施让地方政府有更强的积极性来支持消费,如税收由生产地改为向消费地转型。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考核。
白重恩认为,地方政府考核需要更加重视企业和居民的主观感受,“只有企业和居民,才能真切体会到地方政府对他们提供的服务怎么样”,要赋予企业和居民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