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黄益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系统性策略
作者:霍侃    发布:2018-02-27    来源:财新网    阅读:5094次   

    金稳委应该发挥政策统筹作用,起到统一标准、全覆盖、政策协调的作用;金融监管框架可考虑转向“双峰模式”,并将金融发展的责任从监管部门分离出去

    【财新网】(记者 霍侃)近几年金融风险不停地在不同领域游走,从股市、汇市到数字金融风险,此起彼伏。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提出,目前金融风险可能已经不是局部的、单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有系统性的根源;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系统性的策略。

  2月25日,黄益平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过去40多年中,中国是新兴市场中少数没有发生过严重金融危机的国家。金融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在于,一是经济持续高增长,二是有政府隐性担保,可以掩盖问题或者有时间逐步消化风险,但目前这些因素在发生改变,使得系统性风险似乎正在形成。

  黄益平指出,首先是政府隐性担保越来越难以持续,中国金融抑制程度较高的情况正在改变;其次是经济增速在放缓,导致微观层面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如果从“风险性三角”的框架看,中国经济效率下降、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收缩、杠杆率上升,处置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确实在下降。

  高杠杆率也是风险因素。黄益平指出,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杠杆率开始开始快速上升,风险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其中又主要集中在国企。因此,如何处置僵尸企业,对于去杠杆、控制金融风险非常重要,对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至关重要。

  他还提醒关注当前的“杠杆大挪移”现象,即企业杠杆平稳,但政府和居民杠杆在上升,尤其要关注居民杠杆上升是否会成为值得担忧的问题。

  此外,近几年还出现新的风险,即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可能还没有构成系统性风险,但潜在风险值得关注。”黄益平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特性,可能导致垄断问题,加剧羊群效应;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会引发什么问题,也值得关注。

  从根本上说,推动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是机制,即监管。黄益平认为,监管协调不够、监管空白多、不重视审慎监管、监管和发展的责任并举等,的确带来一些问题;研究显示,中国的金融监管有效性指数确实在下降。

  在以上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自2008年以来持续上升,最近两年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而且2017年有点上翘。“所以系统性风险还没有过去。”黄益平指出,防范系统性的风险需要系统性的策略。

  具体策略方面,黄益平认为首先是要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黄益平建议,完成利率市场化、强化市场纪律、消除政策扭曲、打破刚性兑付、出清僵尸企业、发展资本市场。

  此外,全局性策略的重点是金融监管改革。黄益平认为,金稳委应该发挥政策统筹作用,包括统一标准、全覆盖、政策协调;如果“一行三会”的格局不变,建议金稳委以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政策三个委员会为核心设立工作机制。

  未来金融监管框架应该如何演化?黄益平认为,可以考虑转向“双峰模式”,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审慎与行为监管,加强投资者保护,并将金融发展的责任从监管部门分离出去。“研究显示,‘双峰模式’的稳定性更高一些,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适当区分,可能是比较有利的。”

  黄益平还建议,需要平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以监管创新适应业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