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9%,在经济增速连续6年下降之后首次小幅回升,呈现出趋稳的态势。经过多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发生了多方面积极变化。一是消费和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过去5年,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二是城镇新增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过去5年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年均超过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高于经济增速0.3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盈利能力增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4.5%。四是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科技领域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独角兽”企业数已占全球的36%,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跻身世界前列。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过去五年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通过市场出清调整了供求关系,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这些积极变化,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条件。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意味着在“数量缺口”问题基本解决后,要转向填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缺口”,更好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意味着在传统制造业陆续达到市场需求峰值后,要转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意味着在生产要素供需条件变化后,要转向增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的“乘数效应”,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在开放条件下推进新一轮经济转型,这不仅将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增长可持续性,而且将为全球企业创造新机会,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升级,将为全球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总数超过4亿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消费市场最大的增量贡献者。2017年,中国恩格尔系数降至30%以下,达到联合国划分富足标准。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消费结构向高端化、个性化、服务化升级,将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成长性最强的市场,也将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生产效率持续改善,将带动全球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自2015年由降转升,扭转了金融危机后的下行态势。中国正在加大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2017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1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将形成强大的正外部效应,促进全球走出生产率的“低谷”。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增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对稳定全球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正在加大监管力度,整顿金融秩序,经济风险得到初步遏制,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明显收窄。中国将要用3年时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使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防范化解风险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对稳定全球经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7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0.8%。BP集团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绝对值持续下降。今后3年,中国将展开污染防治攻坚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中国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对于全球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将成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较上年减少784亿美元,连续2年明显下降,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中国将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并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将为各国扩大出口和投资创造更多机会。
我们清醒认识到,转向高质量发展并非易事,将会面临以往未曾遇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特别是要严格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市场竞争,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我们深知,改革开放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源,也必将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预期,中国必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与世界实现互动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