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8年长安讲坛
高质量发展与生产率重振
作者:张文魁 特邀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时间:2018-05-17    阅读:10430次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跟大家来进行交流!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于是很多人都在研究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看法也各不相同。我想结合自己最近的研究,和大家一块来讨论一下什么才是高质量发展,应该避免什么问题,同时思考一下如何来重振生产率。

 

      一、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并设置相应指标

首先我想强调,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并不是此消彼涨、相互对立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要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于是一些人就认为,中央说我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因为高速肯定是上不去了,于是只能搞高质量,有某种退而求其次的意思。甚至有些比较权威的解读十九大精神的材料,也讲到我国经济增速从过去9%多甚至更高的速度,逐步下降到目前6%左右的增长,今后一段时间的潜在增长率基本上处于6%-7%的区间,所以要从简单追求速度转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好像给人一种暗示,因为各种条件变化了,我们没法追求以前的9%、10%了,速度上不去了,就转向了质量第一。如果这种理解变成了决策依据的话,好处在于我们不会再一味追求增长速度,但是也有可能会落入一种误区,就是把发展质量与增长速度看成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但实际上,发展质量与增长速度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步的。不管如何衡量发展质量,有一条是不能漏掉的,那就是,以更少的要素投入而获得更多的产出,如果没有这一条,怎么也不能称为高质量发展,没有人认为粗放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而集约式发展,也就是比较少一点的要素投入获得比较高一点的产出,才有可能算得上高质量发展。当然光有这一条也不成,但这一条是基础。衡量这一条,就离不开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个指标。从TFP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最高的几个时段,恰恰也是TFP增速最快的时段。下表是两个美国经济学家对我国几个重要时段GDP和TFP增速的计算结果,非常清楚,GDP高速增长和TFP快速上升的时段是重合的。从这个表可以看出来,增速最高的时段就是1990年到1995年,GDP增速是11.7%,而这个时候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6.7%,TFP对GDP的贡献率57.3%,这是最高的。而比较低的时段大家也看得出来,1985年到1990年,GDP增速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低,它对GDP的贡献率也比较低。

 

 

这个表告诉我们,未来如果GDP增速下来了,你想要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上来不是特别容易,你把它称作高质量发展恐怕是很勉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特别防止以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来定政策、定规划,以为主流的观点都认为增速就是6%、7%,只能把它作为我们GDP的目标,然后来制定有关政策。这里有一些历史教训。譬如说,某些对国家政策有很大影响的部门,曾经对经济增速进行预测,对“十五”期间增速预测,大概是7.5%左右,而且还给出了每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实际上我们的增速远远超出预测速度。下面这个图,蓝线是预测速度,而上面的红线是实际速度,红线远远在蓝线之上,高出不是1个百分点,很多是在2个以上的百分点。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实际上预测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但由于很多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对国家政策有很大影响,这些预测就会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产生一种误导性。国家根据这些预测来做规划、定政策, 怎么会不陷入被动呢?

 

 

这并不是说国内研究机构水平不高。其实大牌的国际机构的预测也是一样。譬如说世界银行也曾经对中国2000年到2020年经济增长进行预测性研究,对很多指标和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本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6.9%,第二个10年增速5.5%。现在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了,第二个十年也接近尾声了,都远远超出了这个速度。如果这些所谓的权威机构、权威人物做出的预测,使得国家决策部门信以为真的话,他们定下的规划就可能就与实际情况有所偏离。还有可能出现另一种种情况,就是我们的统计调查队可能变成一个打靶队,国家定下一个6.5%--7.0%的靶子,我们统计数据正好就是这样的。譬如下面这张图就很有意思。

 

 

这个图很清楚地显示,这两年来我们的GDP季度增速基本是一条直线,而美国的波动性很大,有的季度零点几,有的季度三点几。是我们的经济调控水平更高,还是统计手段更巧呢?因为经济增长一般都是有波动的,这是很正常的。从我们国家每个月的用电量变化,就可以看出有波动。如果是没有波动的一条直线,这处理也太平滑了,这可能会使我们很多的政策制定就不得要领。

所以我是很担心,担心很多人以为我们掌握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规律了,那就是6.5%、7%或者6%以下的GDP增速,加上较高的TFP增速和更好的生态与环保!我觉得,我们不能如此理解和谋求高质量发展,至少,我们不能对是否掌握了新时代发展规律有如此这般自信。我们以前对自然系统不够敬畏,我觉得我们现在对经济系统也不够敬畏。虽然,从各种迹象来看,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储蓄率在下降,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了,经济增速从比较长的趋势来看要下滑,但是它也会有波动性,不能说,所有时段、所有个季度,经济增速一定是在这个范围内,更不能以此去确定我们的政策。

大家自然会问,你说不一定速度下到6%--7%就是高质量发展了,那你认为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今年一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形成指标体系、统计体系、考核体系。有关部门也在研究指标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指标如果太复杂,就会失去它的指向性和引导性。如果搞出来四、五十个指标,面面俱到,就不叫高质量发展,而是叫综合性发展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首先就涉及到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现在有很多学者在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指标。我个人觉得,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生产的效率应该更高;第二个方面,增长的普惠性应该更强。这两个方面一定是都跑不掉的。当然了,还可以包括第三个方面,就是生态环境更优美。不过,我个人不太主张把生态环境指标弄到高质量发展中来,因为生态环境好不好,在很多时候跟增长速度高一点和低一点没什么太大关系,主要还是社会性监管问题。很多发展水平很低的地方,反而是生态环境更恶劣。很多发展水平高、人均GDP高的国家,生态环境也很好。背后主要是社会监管和法制健全的问题,而且生态与环境也不太容易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满眼是青山绿水,满地是牛屎马粪,用什么指标能刻画这个场景?你说这是低质量还是高质量?所以我认为主要看前两个方面。还有一些专家,希望把产业体系甚至经济体制等,都纳入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这就是问题复杂化了,因为即使从生产的效率更高、增长的普惠性更强这两点往前追溯,查找它们的原因、过程、影响因素,就可以引申出许许多多的指标,这好像不太必要也不太现实。

 

    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美国的追赶轨迹

生产的效率更高,肯定要把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核心指标。普惠性更强,应该把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数作为核心指标。我认为,高质量发展的这三个指标一定要包括进去。党的十九大报告讲高质量发展,特别提到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而且要作为主攻方向。我所讲的生产体系的效率更高,其实就是讲的供给体系,它是一个主攻方向。十九大也讲到制造业升级、新经济和新动能、技术创新等内容,他们都能被全要素生产率包括进来,所以TFP是比较综合的一个参数。

大家会问,你既然主张把TFP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但是又说TFP速高的阶段,往往也是GDP增速高的阶段,那到底我们全要素生产率以后会怎么样?还会高吗?的确,这个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过去几十年,特别是过去十来年,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包括创新也有很多突破。最近有一个片子叫《厉害了,我的国!》,很多人看了很振奋。但是在TFP这个方面,好像不能说“厉害了,TFP”,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数据和图表。

我用的数据,是美国、欧洲几个大学教授开发的潘恩世界表(PWT),这个表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无论是GDP还是其它重要指标进行核算和比较。这个表最新版是9.0版,数据更新到2014年。这上面有TFP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几年(本世纪以来),中国TFP增速的确高于美国,而且在2008年之前远远高于美国TFP增速。但是,这几年我们的TFP下降的速度特别快,虽然现在还比美国高一点,但是差距已经很小了。

 

中美TFP增速(%

数据来源:PWT  V9.0

 

 

美国的GDP增速2%多居多,我们还有6%以上,但是我们的TFP增速下降的很快,2008年之后下降的特别快。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美国和我们TFP增速都是负的,但是美国的恢复就比较明显,我们虽然也在回复,但增速是慢慢地一路走低,这就比较麻烦。我们TFP增速在2002--2004年是高的,都是4%、5%、6%的增速,大步流星地追赶美国。但是现在的追赶速度就很慢了。有一些网络媒体在宣传我国近几年重大工业技术进展和科技创新的时候,据我们了解有些内容还是有点水分的。最近发生的中兴事件,在某个方面暴露了这个问题。另外有些创新和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为TFP。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比美国低很多。尽管科技成果转化都不容易,但他们比我们高很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要以为我们发表了很多论文,有很多研究成果,TFP自然就高了。TFP是生产体系,它跟科研体系是两张皮。如果大家对上表还不太清楚的话,我们来看一下后面的表,这是中国TFP与美国的距离。前面那个表是看中美TFP增速的变化,这个表是看中美TFP的距离。从1994年到2014年的21年期间,我们TFP对美国是一个追赶的过程。虽然中间有那么一小段,就是亚洲金融危机那几年,差距有所拉大,我们受到一些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速一下滑,TFP的下滑就更严重,但总体上是一个缩小差距的过程。1994年我们是它的32%,2014年我们是它的43%,21年追赶了11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本世纪前8年即2008年之前,这个追赶比较明显,那条线往上的斜率比较大。2000--2008年,我们的GDP增速大发展,TFP也是大幅度增长,整个生产效率在大幅度提高。但这几年基本上停止追赶了,这条线是平的了。我国TFP与美国相比,美国是1的话,我国2009年是0.42,2010年是0.43,到2014年还是0.43,连续5年停止追赶,这就很麻烦。这条线与我们平时的宣传和感觉也不太一样,大家都觉得我们过去5年、8年进步很大,为什么TFP反而是停止追赶?我们也有些讨论,可能潘恩世界表对中国的TFP是有些低估,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我们基本上还是认可这个表的计算结果。如果我们停滞不前,总是相当于美国40%多的水平,就比较麻烦了。

曾经跟我们一样属于追赶型的国家,比如日本,从1960年到1980年,是日本大发展大跨步追赶美国的时候,日本TFP与美国的差距,这条线基本上是稳步上升的曲线,它的斜率比较平稳。1960年日本相当于美国的39%,跟我们本世纪初差不多,但是到1980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81%。我为什么把这个表只做到1980年?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有点像我们现在,按照我们现在的语言,可以说日本那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他的“新常态”了,它的高速增长基本宣告结束,慢慢转入中速、低速增长,进入后来所谓“失去的20年”。那时日本工业化已经完成。中国也是从本世纪第2个10年开始,经济增速显著下滑。从2011年经济增速开始下台阶。日本是1981年左右下台阶,但是他们在下台阶之前,TFP的追赶已经完成了80%,即使石油危机那几年它也是在一直追赶。后来追到了81%,应该是它历史上的一个峰值。后来它不但停止追赶,而且相对于美国还在下滑,现在大概TFP不到美国的70%。日本“失去的20年”,不光人均GDP多少年没有动,它的生产率相对位置也下滑了,这表明日本这么多年,在生产效率提高这方面,相对于美国的前进步伐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进展。

 

 

我们再看看韩国的情形。韩国TFP对美国的追赶,比日本差一点。它也有一个阶段这条线是往下走的,但这个阶段非常短,后来又往上走。总体而言它是持续往上走的,但不像日本的追赶曲线的斜率那么平稳。韩国到了1991年,TFP相当于美国的60%,看起来也不错。大家知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GDP增速也开始下台阶,高速增长也结束了,转入中速增长。但韩国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时候,TFP已经追赶美国到了60%。现在它对美国的追赶比较慢了,但不像日本从过去的相对位置下滑,目前还是在缓慢上升。美国TFP也在增长,每年大概就是1%上下,或者0.8%、0.7%,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但5年平均值总是那个样子。因为它处于技术前沿、生产率前沿,我们都以它为标杆来追赶。反过来看中国,我们的经济增速下台阶的时候,TFP只相当于美国的43%,而且这五年一直停滞不动,这是需要我们警觉的,因为不进则退啊。

 

 

 

中国能不能像日本和韩国那样,TFP追到美国的81%和60%?我这里设定了一个时间点。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时候如果TFP水平到不了美国的60%,好像就有点不匹配。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美国TFP的60%,应该不是很激进的目标,还是比较值得追求的目标。即使到2035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已经比韩国晚了40多年。要在2035年达到美国TFP的60%或者以上,中国的TFP应该怎么发展呢?我们先来预测美国的未来,因为到2035年还有十几年时间,美国TFP也在增长,我刚才讲了它大概在1%左右。我们以美国本世纪以来TFP增速平均值,作为未来十几年到2035年的增速,那就是0.76%。作为从2015年开始一直到2035年的增速,这也是合理的。看看前面的表,美国2014年TFP增速是0.76%,这两年肯定更高,数据还没有出来,我们保守一点估算的是平均数。我们再来预测中国的未来。如果按中国2000--2014年的平均下来就比较高,因为中国2000--2008年GDP增速很高,TFP增速很高,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那个阶段。按照中国进入新常态以后TFP增速平均值来预测未来10--20年,也就是用2010--2014年这5年中国TFP平均增速,即1.31%,来作为未来十几年TFP增速的预测值。2014年是1.25%,2015年估计更低,初步估算在1%以下,2016年上升一点,2017年可能上升更明显。如果未来以1.31%的速度增长,这应该是既不保守又不激进的速度。到2035年会怎么样?我们只相当于美国的48%,还是到不了60%。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振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提高到1.31%以上才可以,才有希望,否则没有希望。要提到多高? 1.5%行不行?也不行,那时候只相当于美国的50%,在它的半山腰,所以1.5%增速肯定不行。那如果是2.0%,美国还是0.76%,到2035年中国TFP是美国的56%。只有中国是2.5%,美国还是0.76%,到2035年中国TFP才能超过美国的60%,达到62%。下图这几条线,最上面一条线美国0.76没有变,下面三条线红的是1.5,绿的2.0,紫的2.5。中国未来十到二十年必须红得发紫,才可以到2035年追到美国的60%以上。

 

而这非常不容易!如果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测,接近2030年的时候GDP只能有5%的增速,TFP想要到2.5%,何其难也!TFP对GDP的贡献率达到或超过50%很难,极少有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有。所以尽管我们在很多方面有可能超过美国,但是总体生产效率超越美国还是很难的,要达到美国TFP的60%都不容易。但是这个表还不是最严峻的,因为这个表假设美国TFP年均增速只有0.76%,如果美国超过这个速度,岂不是更严峻吗?上面那个蓝线假定美国总是0.76%,显得有点保守。美国的TFP增速,如果剔除2008年为负和2009年为零这两年的数据,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假定它0.76%的增速,是把这两年的数据包括进去了。这两年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这种状况不可能十几年之间一直都会有。如果剔除这两年的数据,美国本世纪以来的TFP增速平均是0.93%,这可能比较符合美国多年的情形。我从各种因素来分析,将美国未来十几年TFP年增速设定为1%,这应该是合理的。如果美国是1%的速度增长,每年迈一步,中国就要迈2.7步,这才能在2035年达到美国60%以上的水平,即达到61%。所以这是非常困难的。

 

 

    三、如何重振全要素生产率

目前,中国实际的TFP增速肯定远远低于2.7%。2017年情况较好,估计2018年情况也不错,但肯定不会到2.7%这么高。如果GDP增速过了几年之后真的下到6%以下,想要TFP增速达到2.7%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从现在起刻不容缓,必须重振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有可能到2035年的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地可以拍胸脯说,中国是一个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那么如何重振全要素生产率?也许大家会问,你画了这么多曲线和数据,这个图好画,事怎么干?的确,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事。TFP在美国政策界很少有人谈这个东西,这是学术界没有办法才搞出来的一个筐,这个筐里装的东西我们叫TFP。但既然我们把这个东西写到重要文件里去了,这的确又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么我们就要认真来对待这个事。从学术上来说,很多经济学家分析证明,如果TFP不提高,不达到一定水平,国家很难成为一个富裕国家。有一本书叫《通往富有的屏障》,作者讲到一个国家要成为一个富裕国家,无一例外都是TFP比较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TFP低就成为富裕国家了,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所以抓这个事是对的,关键你怎么认识它、怎么样才能提高。

也有很多人被误导了,认为我们只要增加投入,大力促进科技创新,TFP一定会高起来。这个话也对也不对。所谓对,在于生产率不是凭空来的;而不对之处,我们以日本为例,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TFP相对美国是下滑的,但是它的科研成果很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也在增加。不要以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增加了,生产率就上来了,不是那么回事。日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增速很快,很多时候是抄袭,引进、消化、吸收,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科技投入大大增加,基础研究大大加强,但TFP却并没有出色表现。从日本来看,就不一定完全有这种对应关系。

我对后发国家生产率的增长和工业化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后发国家TFP高速增长,往往是一种“压缩式”的工业化带来的,特别是某些主导性制造业的“压缩式”发展带来的。“压缩式”的工业化是什么意思?就是先行国家比如英国、美国,这些国家走了几十年的工业化道路,日本、韩国、中国等后发国家只用了十来年就完成了,等于把别人三四十年压缩成了自己的十几年,所以你这十几年TFP增速是别人的34倍。美国是前沿,我们是跟随者,加上中国人口众多,购买力集中释放,需要在短短几年间一下子就释放出来,生产体系的产能利用率非常高、设备大型化非常快、工艺技术升级非常频繁,TFP就提高非常快。中国TFP增速高的这几年,都是某些行业、产业高速增长的那几年,产能上的非常快,需求释放的也非常快。特别是一些主导性制造行业起来了,对TFP的带动非常快。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主导型制造业有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产能上的非常快,生产出来多少都有人要。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又出来新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老百姓排浪式的购买,把国外几十年才普及的三大件,我们只用十来年就普及了。而到本世纪新兴三大件:住房、汽车、IT产品,都是一样的故事。本世纪中国的钢铁产能从1亿多吨上升到十几亿吨,完成了十几倍的增长,这是我们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最重要的一个背景。

现在我们还有哪些行业可以成为主导性制造行业?现在很难看得到。在缺乏主导性制造行业的情况下,我们的TFP增速想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那个水平很难。有人说今后芯片有没有可能成为新的主导性制造行业?看起来,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超过2000亿美元,是最大的进口品。第二才是石油、天然气,大概1000多亿美元。虽然芯片缺口高达2000多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10000多亿人民币,搞起来可以成为新的主导性制造行业。但是我觉得它很难成为未来中国的主导性制造行业。我们的钢铁业、汽车业,虽然有些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特别是汽车,但其实组装技术并不复杂。汽车行业严格来讲并不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但是芯片跟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不一样之处在于,它不是组装性的行业。中国很多成为主导型行业的制造业,都是组装型的,除了钢铁。但是钢铁在欧美国家是夕阳行业,不但它们对中国不搞封锁,反而鼓励你购买它的技术和设备,帮助你去建设。芯片恰恰不是,它涉及到敏感技术和国防工业,那就不一样。更重要的一点,芯片也不是直接出售给老百姓的大众消费品。除了芯片之外,别的我还看不出,有哪个行业能够成为未来看得见的主导性制造行业,而且可以进行“压缩式”的发展,别人用几十年我们只用十几年就可以完成,至少压缩率达到两三倍。因为只有通过这个方法,我们才能在别人TFP增速的基础上,再提高两三倍的增速。

如果没有主导性制造行业,那么怎么办才能重振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思路一定要改变。一方面不能指望通过识别和扶持主导行业,来促进GDP增速提高和TFP增速提高,这个已经不太可能了,不用再做那么多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了。另一方面,不能出现政策失误,这个可能的失误就是盲目追逐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业、大数据云计算行业、文化创意行业等等,而把制造业腾笼换鸟给换掉了,最后结果是去制造业化。我担心现在走两个极端,一个是走老路,政府还要选定一些制造行业作为自己的主导行业,希望这些行业能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另一个是,认为现在是服务业时代,把重点全放到大力发展服务业上。腾笼换鸟没错,但是不要把制造业全都换成了服务业,这就会出现去制造业化,走向另一个极端。我看到好多地方搞发展规划,要么发展高端的金融服务业、软件行业、大数据云计算行业;要么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文旅产业,好像再搞制造业就落伍了,制造业好像突然不再讨人喜欢了。

过去几年,中国的制造业占GDP比重已经下滑了34个百分点,现在已经低于30%了。而金融业增加了三3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大概是8.5%。美国才是7.5%,我们的金融业比美国还高1个百分点。我并不是说金融业不重要,这个行业的确很重要,还需要大发展,但你能说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比美国还发达?这肯定不可能。除了微信支付,我看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或者产品的丰富程度都远远不如美国,但我国金融业占GDP比重明显高于美国,这里面就有很多虚火。在这把虚火下,去制造业化就比较危险。尽管中国的服务业TFP与美国服务业的差距,比中国制造业TFP与美国制造业的差距更大,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如果是制造业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去制造业化会使重振全要素生产率化为泡影,高质量发展成为空中楼阁。中央提出要重视实体经济,我的理解主要是要重视制造业,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方面的政策失误,不要把服务业当成西瓜,把制造业当成芝麻。

在避免失误的同时,我们需要从过去由产业政策来促进要素在行业间的流动,转向通过竞争政策来促进要素在企业间的流动。过去我们是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一些主导性制造行业,给它资金、土地等各项支持,给它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于是资源就流到那里去了,GDPTFP增速就上来了。现在需要通过竞争政策,促进资源在企业间的流动。我们发现,同一个行业内部,不同的企业之间,生产率差异非常大,这也是企业异质性理论研究最热门的一个领域。如果是低生产率的企业,不但不退出市场,还能继续得到很多要素支持,它肯定就把整体生产率拉下来了。如果使那些低生产率企业关闭退出,那么要素就会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整体生产率就会上来,这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但是政策上的困难在于,政府在识别和扶持主导性行业方面,可以参照先进国家的一些经验,但是在识别和扶持高生产率制造企业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政府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政府以前知道钢铁、汽车行业,以及现在的芯片行业,都很有前途,就可以提供支持。但是高生产率的企业就未必能够识别到。我们的研究表明,有些在外面名气很大或者看起来块头很大的企业,其实生产率未必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政府也可以发挥它在加速淘汰劣势企业的作用,因为低效率的企业、僵尸企业,占有消耗了大量的要素,政府不应该再继续维持和救助这些企业。如果政府花很多精力、投入很多资源去扶持它们,就是在阻止生产率提升。如果说政府可以做点什么,那就是要帮助这些企业减少关闭破产的障碍,促使他们尽快退出经济活动,有力地促进生产率重振。以后如果政府还要搞一些补贴,最好的就是补贴退出,而不要补贴进入,也不要补贴运营。这样做,不但更多地符合多边贸易规则,也可以促进我们国家生产率的重振,促进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