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匪夷所思的新经济理论——民生经济学
作者:王汉生    发布:2018-07-11    来源:西安邮电大学    阅读:9847次   

    前言

本文向读者介绍一门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民生经济学,这是一门崭新的经济学,它的“新”,是指它采取了完全不同于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也不同于政治经济学,它是另起炉灶建立起来的新经济学。它包含了人们意想不到的、颠覆性的重要突破,获得了传统经济学无法想象的效果,所以说它是匪夷所思的新经济学。

民生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创新,引发了经济学实践应用的群体创新效应,这在本文后半部分将清楚展现出来,以飨读者。

阅读本文的读者朋友,请先暂时离开传统经济学观念的“圈限”,暂时不做判断,在弄清民生经济学主要内容之后,再做取舍和批判不迟,作者愿乞读者不吝赐教。

    一、民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简介

民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效用精确度量;第二,精确价格模型推导建立;第三,完整的市场类型划分。在每一部分的介绍中,先给出研究结果或结论,然后再给出准备工作和推导逻辑。后者比较冗繁琐碎,如果读者已经理解了结论的可靠性,就可跳过后者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一)精确效用度量

a  效用度量结果

这是民生经济学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突破和成功,这里意想不到地实现了效用的精确度量,

并且得到了精确度量的效用函数:

图片 01.png

请注意,公式(i)不是假设的函数,这是精确度量的结果。

同时推导出精确的总效用函数:

图片 02.png

研究准备与度量逻辑

为了完成效用精确度量,进行了四项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是以生命为背景,研究了人类个体的生存本能行为,定义规范了标准消费人,并以他为基准,定义了生存的基础计量:死亡点,饱和点,生存量W等参数变量。

生存量W计量单位是“人年”, 1个标准消费人生存1年产生1个生存量,即生命个数n与生存时间周期数T的乘积,W=nT。

第二是规范定义了利物概念:一切直接支持标准消费人(生命个体)生存、发展、享受的物品、服务或条件,都是利物。并且规范定义了利物的标石(音biao dan,用字母BD表示)计量单位。同时,将人类个体的利物划分成15个类别,也就是15种“独立利物”。利物以标石计量的数量用x表示,上式中的x就是利物量。

1标石利物量是指1个标准消费人从死亡点到饱和点之间需要的利物数量。

第三是对利物坐标进行了两次标准化变换,第一次变换,把自然利物量z轴的饱和点a变换为1,此坐标轴称为y;第二次变换把死亡点b变换为新的原点0,称此为 x坐标。这第二次变换是非线性的。变换以后,所有不同种类的利物的1标石数量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第四是研究了标准消费人与利物的关系(如图1)。这个关系可分成两个层面:首先是客观层面,利物对个人(生命个体)的生存具有支持作用,这是一种客观、真实的作用关系,具有关系属性(这种关系用字母G表示,下同。如图1所示);其次是主观层面,人(生命)的意识会反映、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作用关系G,效用正是个人在占有利物x之时,对关系G的一个测度,并且用浸染了个人主观色彩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

图片 03.png

我们定义,效用是1个标准消费人在占有利物x数量时,对1标石同种利物的价值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该种利物的“重要性”评价。效用价值的计量单位是“标效”(用BX表示),其量纲是1标石利物支持1个标准消费人产生了1个生存量,即1标效=1人年/1标石。


公式(i)正是标准消费人对关系G的一个测度,如图1所示,效用评价是一个价值评价,而价值评价是一个评价系统,输入是利物量x,输出是生存量W。效用评价就是对关系G的度量。关系G可以有很多度量,其中W/x就是我们需要的效用u度量。它的经济学意义是指,1标石利物能够产生的生存量(人年)数量,生存量越多,效用就越大。在个人评价中,自己往往默认生存量为1人年,故有,W=1,u(x)= W/x=1/x。

这个效用评价公式是通用的,不仅符合人类个体,也符合其他生命个体。

效用表面上看是个体的主观理念,具有主观性,但本质上它却是客观关系度量,不能随心所欲改变。效用不能完全等同于“随心所欲”的偏好。

公式(i),已经包含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包含了生命对利物重要性估计的全部信息。它将决定人类个体(或其他生命个体)的经济行为(或生存行为)。

效用函数的图像,是图2中u-0-x平面上所画的曲线。

    (二)精确价格模型建立

    a 推导建立的价格模型

价格模型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也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民生经济学利用消费人的效用函数u,生产者生产1标石利物所花费的平均成本Pc,推导出精确的价格函数一般表达式

04.png

上式中,P(x)是价格函数,x是利物数量,是消费人占有的利物量。式中前一项Pc是1标石利物生产时花费的平均成本,后一项是生产者得到的经济剩余,其中(1/x -1)Pc是总经济剩余,1/(1+δ)是生产者竞争系数,δ是消费方竞争力与生产方竞争力的比值。

公式(iii)是价格函数,也是需求曲线的反函数,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利用了效用和生产者的成本,包含了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主要信息,刻画了人们市场行为的规律。推导出精确的价格模型,市场的大量信息都已经包含到了价格函数中,后续的经济研究,不再必须从假设开始,而可以从价格函数的运算推导起步。

    b 研究准备和推导逻辑

      为了建立精确的价格模型,事先进行了以下多项工作: 

05.png



第一,   建立利物三维模型。

在效用度量时,已经建立了效用u——利物量x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此基础上,从原点处引出一条与前述二坐标轴垂直的成本代价c坐标,则构成一个三维直角坐标系,这就是利物的三维坐标。利物三位坐标有u、x、c三个相互垂直的数轴,也构成三个坐标平面,分别是:u-0-x平面,称谓价值平面;x-0-c平面,称谓代价平面;u-0-c平面,称谓价本平面。

价值平面上,有效用函数曲线,能值曲线等。

代价平面上,有平均成本曲线,它是一条水平直线。而价格就是消费者支付的代价,所以价格函数也应当在代价平面内形成。

价本平面上,价值——成本关系射线与C轴夹角,代表生产的技术效率。

第二,推导代价平面上的Pu线。

06.png

在代价平面上,消费者会估计生产者的平均成本。但他们是以效用方法估计成本的。

在饱和点上,1标石利物产生1标效效用,而1标石利物是由1Pc成本生产的,于是,消费者估计,1标效效用由1Pc成本所产生,也就是说,1标效需要花费1Pc代价。

当离开饱和点以后,客观上,1Pc产生1标石,1标石产生u标效效用。所以,u标效客观上也需要1Pc成本代价。但是,消费者并不遵守这个一级理性,而是按照二级理性思考问题。

消费者认为,1个标效效用,需要1Pc成本代价,那么,u标效效用,就需要u个Pc成本,即uPc成本。这就是消费者估计的1标石利物的平均生产成本Pu=uPc 。虽然消费者估计的Pu是不正确的,不符合一级理性,不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全人类个体都在依据这个“错误”的估计在行动,并且这个估计对生存具有好处,所以,称此为二级理性。

也正是这个二级理性的Pu线存在(如图3中Pu线),才造就了人类的市场经济。

第三,   市场经济的交易三角区建立

在代价平面上,原本存在平均成本Pc线(如图2),现在又推导出一个消费者估计的成本Pu线(如图3),这两条曲线在饱和点x=1处相交,把代价平面分割成四个象限:I、II、III、IV,其中,对利己的生产者、消费者来说,II象限是消费者满意,生产者反对的区域;III象限是生产者、消费者都反对的区域;IV象限是生产者满意消费者反对的区域。只有I象限,是消费者、生产者都满意的区域。所以,价格模型将在这个象限内产生。我们把代价平面上Pu线以下,Pc线以上,坐标轴c右边的不封口三角形区域,称谓“交易三角区”。

价格函数(需求曲线)将严格限定在这一区域之内。

图3中交易三角区是人们观念中的东西,还是虚的。在图的左边,因为ip=Pc,就可以安装一个净产品直方图,op-ip就是魁奈的净产品。于是,有净产品的支撑,交易三角区下部的主要部分,就成为实实在在的净产品区域。以后价格对观念中经济剩余的分割,就是对净产品的分配。

第四,建立弹簧模型推导价格函数

07.png

在图3中,在x处引一条平行于c轴的直线,将被截成线段AC,其中线段AB是Pu-Pc得到的总经济剩余,消费方与生产方对价格的要求就是双方都尽可能多地占有剩余,图中假定P点是交易价格,则线段BP是生产者剩余,线段PA是消费者剩余。因为消费方和生产方都是利己的,所以他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剩余。

行为在图3中的表现就是,消费者站在A点,把P点向下推;生产者站在B点,把P点向上推。各自的推力实际就是他们各自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推导价格,我们假想一个“角弹簧模型”,如图4所示。


图3中的线段AC转90度成图4中的水平线段AC,在A、B两点分别安装上一个角弹簧,角弹簧平衡位置,两臂合拢,角度为0度。现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人站在自己一侧奋力撑开弹簧, 各方尽自己最大能力(市场竞争力)撑开夹角,生产方开角θ1,消费方开角θ2,达到平衡时稳定下来。二弹簧的两只“动臂”交点处不连接,不固定。于是交点E达到平衡,从E点引铅垂线,与线段AC相交于P点,P就是市场形成的价格。

为了推导价格函数,我们定义势力比

09.png

因为Pc、δ都是常数,只有x是可变的。所以价格是利物占有量x的函数,故有:

10.png

暂时令Pc不变,δ不变,仅允许x变化,就可以画出图5这样的价格函数曲线(需求曲线)。如果让δ从0到无穷大变化,将会有无穷多条需求曲线,布满交易三角区。

11.png

第五,价格模型中的各类剩余计算

图5中曲线EPD就是价格函数的图像,也就是需求曲线。这是一条精准表达的需求曲线。这条需求曲线右端点是D点,这是一个不动点,无论价格如何变化,到这一点都是相同的。

价格函数曲线向左将无限向上延伸,无限趋近于c坐标轴,价格上无界。

价格函数向下以Pc为下边界,向上以Pu为上边界。全部需求曲线被严格限定在交易三角区以内。

价格模型的核心意涵,是分割剩余,分配净产品。

首先,直方图中净产品bq存在,把交易三角区下部的主要部分经济剩余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剩余。但是,净产品多少决定于生产的效率,而经济剩余AB的大小,决定于x的位置。x∈(0,1],x越大,经济剩余AB就越小;x越小,经济剩余AB就越大。所以,净产品对净剩余的支撑也是有限的,不是永远成立的。

图中所示是现代经济的情况,工业革命使净产品得生产效率很高,bq很大,相对于x0处的净剩余AB大了许多。这种情况下,定义一下剩余概念。

(1)AB为总经济剩余,即买卖双方共有的经济剩余。计量公式:12.png

(2)BP为生产者剩余,计量公式:13.png

(3)PA为消费者剩余,计量公式:14.png

(4)隐性剩余,直方图上的aq段,为超额剩余,或者称作隐性剩余。因为这一段净产品实际上被消费者享受了,可惜他们感觉不到,不知道这个剩余的存在。所以称为隐性剩余。

(5)泡沫剩余,如果AB大于直方图上的qb,超出部分就是泡沫剩余。泡沫剩余和隐性剩余是互为相反的一对概念。在同一种产品上,二者不可能并存;但在不同的产品上,它们可能并存。此时,隐性剩余会抵消一部分泡沫剩余,使经济情况变得好一些。

二、民生经济学市场理论概述

(一)市场类型划分理论

民生经济学市场类型划分结果

民生经济学基础理论部分给出了精确表达的价格模型,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模型的数值特征进行研究。依据买卖双方对剩余的分割情况,把市场完整地划分为“三极五带”市场,如图6所示:

三极价格:

C极市场,竞争性最强的市场,新古典称之为“完全竞争市场”,价格为15.png

E极,公平的极端市场,此市场包含于新古典“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为:

16.png

也称此价格为纳什价格,用Pn表示。

P极,垄断性最强的市场,等同于新古典的“垄断市场”。价格为

17.png

五带市场:

18.png

三个含有极端市场的特征价格带:


C带市场,接近竞争极的市场价格带。以C极市场为下边界。

E带市场,把E极市场包含于中间,这是市场经济中公平价格范围内的市场,也是现实中理想的市场。

P带市场,接近垄断极的市场价格带,它以P极市场为上边界。这个市场带等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寡头市场。

两个不含极端市场的过渡价格带:

Mc带市场,它是从C带上边界到E带下边界之间的过渡价格带。

Cm带市场,这是从E带上边界到P带下边界之间的过渡价格带。

图6中两个无颜色的价格带,就是这两个过渡带。

19.png

图7是民生经济学市场划分与新古典市场划分的对比,图中可见,民生经济学三极五带市场划分是完整的分类,而新古典则是不完整的划分。

民生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两者的市场理论具有重大区别,民生经济学以E极E带市场为理想市场,而新古典经济学却以完全竞争市场(C极)为理想市场。C级市场与P极市场一样,都是最不公平的极端市场,以此为理想市场,或许正是新古典经济学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如图7所示,新古典经济学除了两个极端市场以外,实际仅有两个市场带: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对比民生和新古典市场,可见新古典的垄断竞争市场涵盖了太大的市场范围,它生生湮灭了闪耀着正义之光的E极E带市场,使经济学研究在100年的岁月里停滞不前。

民生经济学市场类型划分的依据

在公式(iii)的一般价格模型中,仅有三个参数,Pc是1标石利物的平均生产成本,在市场研究期间,可以认为它不会变化,看成常数。x是利物的占有量,它是唯一的自变量。而δ是买方与卖方竞争力的比值,这是一个半可变参数。

x的变化,决定了买卖双方共有的观念剩余的多寡。当x确定时,经济剩余(观念剩余)已经确定,此时,买卖双方将展开竞争。各方具有的抽象的竞争力大小用tgθ表示,θ就是图4中各方奋力撑开的弹簧夹角。竞争力越强,θ越大。但不管双方竞争力如何变化, 20.png总是存在的。

观察δ参数,它是买卖双方分割剩余的比例参数,这是一个实数。其定义域为:

δ∈[0,  +∞ )。其中:

δ=0,消费方力量最小,或者生产方力量最强,这就是卖方完全垄断的情况,对应的价格是垄断极价格,简称P极。

δ=1,表示买卖双方势均力敌,这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完全平等的情况,对应的价格是公平极价格,简称E极。

δ=+∞,生产方力量最小,或者消费方力量最强,这就是新古典所谓“完全竞争”的情况。对应的价格是竞争极价格,简称C极。

弄清了三个极端价格之后,还需要研究连续的价格变化带。为此,我们引进剩余分割的系数σ1为生产方分割系数,σ2消费方分割系数。

21.png

当σ1∈[ 0, 0.1],δ∈[9,+∞),这是C带市场的参数范围。

当σ1∈[0.9, 1],δ∈[0,1/9],这是P带市场的参数范围。

围绕E极,E带以E极为中心,向两边扩展:

δ∈[0.618, 1.618], σ1∈[0.3819, 0.6180],这就是说,生产方分割的经济剩余以0.5为中心,最小到0.3819,最大到0.6180都处于公平带(E带)中。

在C带和公平带之间,余下的价格过渡带为Mc带,它靠近竞争带,是具有一定垄断性的竞争带。

在P带和公平带之间,余下的价格过渡带为Cm带,它靠近垄断带,是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垄断带。

借助于精确表达的价格模型,我们把市场类型划分完整了,形成“三极五带”市场类型。

这里最具有意义的成果是:

第一,找到了E极E带公平市场,为经济学公平理论找到了支点。

第二,否定了完全竞争市场为理想市场的论断,这可能摧毁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石。

(二)市场动力及其经济学意义

市场动力的定义和计量

市场动力,是指人们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主要是指买方、卖方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它们为什么具有积极性呢?因为他们都是利己的,在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剩余,就能满足他们的利己心。所以,交易积极性,与交易中分得的剩余完全成正比。生产成本Pc对双方都是一样的,不影响积极性大小,可以把Pc消掉。使用标准化剩余计量公式。

23.png

市场动力的研究结论

第一,市场交易动力大小,由公式(v)决定,它由两项因子之积确定。

第二,一个因子是势力比δ的函数,它是一个抛物线,有极大值,当δ=1时交易动力最强。此时交易价格正是纳什价格,也称之为公平极价格。离开了公平极,价格向两边越偏离,市场交易动力越小。

这说明,在既定的利物占有状态下,交易中剩余分配越是平均,市场越是活跃;当买卖双方各占一半剩余(纳什价格)时,交易活动最活跃。离开纳什价格越远,交易动力越弱,市场交易活动越低迷。

人们以交易动力的强弱,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买卖双方平等分享剩余,是人类追求的理想,这就是公平交易价格——公平极的源头。公平极和公平带市场是存在的,也是符合人类正义理念的。交易动力极值点,就是社会买卖双方愿望的体现。

第三,另一个因子是利物量x的函数,这个函数没有极值,随着x减小,该项因子将逐渐增大,市场交易动力增强。也就是说,利物量越是短缺,市场交易动力越强。当x无限趋近于0时,交易动力也将趋于正无穷。所以此项交易动力因子无上界。当x逐步增加,向饱和点接近时,该项因子将趋于0。这说明市场上利物饱和时,市场交易动力为0。

这说明,一个社会越是贫穷,物质越是短缺,市场活动则越活跃;社会越富裕,人们物质财富越趋于饱和,则市场交易活动越是低迷,经济也越显萧条。这也非常符合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三)决定市场带的自发力量

一种产品进入市场,总会在某一种市场带中销售。它为什么处在这个市场带,而不处于那个市场带,由什么力量决定呢?在市场内部,有一种自发力量叫做“成本钳位机制”,这个机制在无市场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将自发作用,把价格确定在某一个市场带上。所以市场上才形成不同的五种市场价格带。

成本钳位机制及其发生的条件

某种产品,其生产的平均成本为Pc。如果生产方和消费方角色可以任意互换,或者说,消费者可以在购买该产品或自产该产品之间任意自由选择,那么,该产品销售价就只能在Pc价格附近,好像被成本牢牢抓住一般。这就是成本钳位机制。

请记住成本钳位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生产方和消费方角色自由转换。满足这个条件,成本钳位机制就会自动发生作用。

成本钳位机制的功能

成本钳位机制是市场内部,无外力作用时,自发发生的一种市场机制。它的作用功能,主要是加大势力比δ的数值。这就相当于增加了消费方的竞争力量,或者说,削弱了生产方的竞争能力,总之,它将增大δ。

我们打个比方,成本钳位机制就像一个力量,可以拉弯一张弓。这张弓就如图5中的Pu价格线(曲线FD),被成本钳位机制作用,可以更加弯曲,例如弯曲到曲线ED位置,再继续加大作用力度,最后将完弯折成折线HGD。这是成本钳位机制严格作用的结果。

在市场研究中,有时需要借助成本钳位机制的力量,调整市场价格,以达成社会目标。

三、民生经济学应用实践研究

民生经济学之称谓就是为了解决民生经济问题,此处我们研究完成的有四大民生经济问题,这四大问题前三个都被市场理论覆盖,第四个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问题,它牵涉到民生经济学子系统理论。

(一)民生经济四大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

第一,粮食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粮食和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粮食和农产品处于C极或C带市场中,在剩余分配中它们处于最不公平的极端或附近。今天农业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已经较高,净产品可以达到2Pc,但是销售依然是0利润或微利润(不超过10%)。这是极不公平的市场,农产品的低价格,才造成了农业产业发展迟缓,农村的凋敝。

为什么农产品处于C极C带市场,完全是成本钳位机制严格发生作用导致的。根本原因是在农村粮食市场上,粮食或其他农产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角色可以完全自由地转换,满足了成本钳位机制发生的条件。

粮食和三农问题解决方案之框架

在粮食领域,进行反市场化操作,目的是割断成本钳位机制的作用,把粮食价格锚定在公平带中,让农产品开始有利润。

例如,粮食采取统购统销,国家专卖。每年进行粮食生产成本调查核算,确保粮食价格为1.309Pc~1.618 Pc之间,开始时粮食价格还可以取高限,以后根据情况逐步调整。要让粮食生产者有合理的利润,因为他们已经生产出较多的净产品,获取利润是走向公平。粮食的合理价格,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农产品价格一同提高。农产品有了利润,就会逐步积累,农业才会发展,农村才会改变落后面貌。而农业的稳定发展,粮食才能够养活中国这庞大的人口。

辅助措施

各国粮食生产都应当退出WTO,或者指定新的粮食市场WTO规则,禁止粮食自由进出口,禁止国内民间自由买卖粮食,一切粮食买卖,都必须与国家粮食专卖机构进行。国家要限定粮食收购价格和出售价格之差,例如差价限定在每斤1角左右,以便养活粮食系统职工。

第二,房地产天价的治理思路和框架方案

房地产天价存在的原因

房地产价格出现天价,其唯一原因是成本钳位机制被人为割断,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失控。而成本钳位机制被割断,也是人们无意识的行为。曾经三部委出台禁令,禁止党政机关集资建房,这是防止腐败的措施,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不知何时何故,集资建房禁令推广到老百姓身上,在城市的老百姓,也被禁止集资建房自己居住。于是,要住房,就只能向房地产商购买。消费者失去了在购买和自建之间的自由选择权,于是,成本钳位机制就失效了,房地产价格就开始一飞冲天,越来越高,眼下的房地产价格已经严重失控,它产生的泡沫非常严重,已经绑架了我们的经济。稍有不慎,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治理房地产天价的思路

很显然,中国房地产天价出现的原因只有一条,不恰当地禁止了消费者集资建房的选择权利,人为割断了成本钳位机制的作用。现在治理房地产天价的原理也很简单,放开城市老百姓集资建房限制,恢复成本钳位机制作用,一夜之间房地产价格就会回到与其建筑成本可比拟的状态。

警惕

房地产天价已经多年,他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泡沫,已经具有了毁灭性力量。如果我们恢复老百姓集资建房权利,房地产天格肯定一夜之间就回到地面,但泡沫也会立即破灭,金融危机的风险将无法避免,这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治理房地产天价,要千方百计软着陆!当务之急是先处理好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债务,房地产抵押贷款必须退出,金融机构不能介入房地产领域。然后可以先把符合廉租房条件的消费者组织起来,试探性地放开他们集资建房,观察市场反应。逐步过渡到全体公民可以拿自己的真金白银集资建房或购买住房。一旦实施,房地产再不会出现高价。

警告

各级政府在房地产天价中都是利益相关方,所以,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推波助澜“房地产发展”。但是这是微观思路的一叶障目,政府的“土地财政”看起来让地方政府财大气粗,殊不知这恰恰正在毁灭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成果。若经济泡沫继续积累,迟早有一天泡沫会自动爆裂,届时就是金融危机爆发,一切利益都会灰飞烟灭,无可挽回。所以,今日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实在无异于饮鸩止渴!要尽早调整!

第三,劳动要素分享剩余的解决方案

劳动不能分享剩余的现状和原因

新古典经济学由于理论基础研究不到位,在要素分配理论上,基本上只是对现实经济的观察和描述,它们似乎认为只要现实实施的,就都是合理的。劳动要素在新古典描述的经济中,从来没有分享剩余,今后也不会分享剩余。它们还臆造了边际生产力理论,欧拉定理等,来解释劳动不能分享剩余的合理性。它们的分配理论就是马克思批判过的“三位一体”模式。

其实,劳动不能分享剩余,根本原因是劳动要素自身背负着“生存负担”,具有天生的弱势。三要素中,只有劳动力是人,是生命,它需要生存,需要吃饭。而资本、土地都是物,它们的存在没有“生存负担”。于是,在三要素合作谈判中,劳动弱势导致他只能分配到工资,而无缘分享剩余。甚至工资也会受到克扣。也就是说,因为劳动的弱势存在,在市场中自由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劳动无法分享到剩余。或者说市场不能自发走向公平,让劳动分享到应得的剩余。

由此可见,在劳动分配上主张市场化,让市场自发分配,其实就是放任自由,让劳动者被剥削得无言以对,心不服还得口服。

但是,不让劳动分享剩余,是违背正义原则的,是不公平的,必须尽早纠正。民生经济学坚决反对这种分配制度,主张三要素平等分享剩余。

劳动分享剩余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民生经济学提出经济正义的三款原则,主张实行“三源两步法”分配模式,通过立法让劳动要素与资本、土地要素一起平等分享剩余。

三源两步法分配模式,是指三要素劳动、土地、资本都是财富的源泉,此为三源;两步分配法是指,每种要素都有权:第一步收回成本,劳动的成本是工资,土地的成本是土地原物,资本的成本就是本金。收回成本之后,如果企业存在剩余,第二步,就应当由三要素平等分享剩余。

现实中我国的分配办法是,土地由国家代管,它以税收形式收缴,具有强制性。余额部分是税后利润,应当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平等分配。这里提出“当量法”分配剩余,全国可以测定一个当量,1个劳动波量(1劳动年)相当于若干万元年资本波量,然后按照波量的当量对应,来分配剩余。每个企业的劳动分享剩余总额,还应当由企业管理者依据个人业绩考核,在不同劳动者之间有差别分配。所以,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应当是工资+剩余分享;资本要素的收入也应当是本金+剩余(利息);土地要素的收入也是土地原物本身+剩余(地租)。这就是三源两步法分配模式。

第四,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目前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工业革命以后,财富产品的生产效率在大幅度提高,效率提高的同时,就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失业。这就是“效率悖论”,它引起的失业叫“机器替代性失业”。

假设一个由100位独立生存的个人组成的封闭社会,开始时社会生产效率较低,100人生产,刚好养活100人。这个社会人人就业,人人有收入。效率是100人工作养活100人。形成宏观经济的正常循环。

突然有一天新技术发明了,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一倍,50人工作,也能生产出100人需要的产品。此时有50人就失业了。因为100人是独立生存的个人,每个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过活,所以失业的50人就失去了生活的依据。商店里虽然具有100人生存的货物,但失业者没有了收入,也就无法取得这些生存品,而商店里供失业者消费的产品实际上也无法卖出去,宏观经济循环就阻断了。当然,还有在业的50人还在买,看起来似乎宏观经济还在运行,实际却出现了问题。

假设技术继续进步,效率进一步提高,失业者就会继续增加。

。。。。。。

效率不断提高,总有一天,效率提高到全社会只需1个人工作,可以养活100人。此时,宏观经济循环中仅有1人,其余99人都被宏观经济系统挤出了循环。此时,宏观经济循环就彻底瘫痪了。

这就是效率悖论,效率越高失业将越严重。

这是目前社会的主要失业类型,全世界都是如此。

替代型失业的解决思路和方案(福利就业政策)

效率提高,总不是坏事情,可它却引起了“替代性失业”。我们要明白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生存下去,或者幸福地生存下去。效率提高,导致人民大面积失业,经济系统遭到破坏,那就走向了反面。现在的思路是,既要保持宏观经济系统的正常循环,还要继续提高效率。于是我们就必须普遍缩短人们的法定工作时间,依据效率的高低,全国统一规定人们的工作时间。实际上,现实中也在这样演化。工业革命开始时,有报道称有人每天工作16小时,后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到每天工作8小时的权利。早先,西方人要求一周6天工作制,中国也照样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过渡到每周5天工作制,社会还是正常运行着。近10年来,小长假盛行,十一小长假,五一小长假,还有诸多的节日法定放假,社会也没有因工作时间缩短而受到负面影响。

但是,弄清了效率悖论的机理,我们可以较大幅度地缩短工作时间,甚至调控到每周4天工作制,每周3天工作制,直至每周1天工作制也未尝不可,只要生产效率足够高。

缩短法定工作时间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就业岗位不减少,保持工资收入不降低;实施“全民就业”。其实,这就是福利性就业。就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证了就业基本权利,就同时保住了宏观经济系统的正常循环,就保持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辅助措施

禁止一个人占据两个以上工作岗位,禁止员工加班加点,需要加班就应当增加雇员。还应当禁止奇高的个人工资出现,薪金可以差异化,但不能过分差距。否则会破坏福利就业的实施。

(二)民生经济四大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

民生经济学计算推导出了公平极和公平带市场,为市场经济的公平找到了依据。

a  公平极和公平带价格

它是交易双方心理上最为公平的价格。虽然在客观上,纳什价格的净产品分配不一定精确的公平,但纳什价格让买卖双方都比较公平地分享了剩余,不会出现一方独占,另一方不享受剩余的极端情况。所以,在一般的精确度上,公平极价格肯定是最理想的。同时,在不要求精确公平的情况下,公平带的市场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这个价格带交易,双方都能够比较满意。

研究发现,现在涉及的四大民生问题,其实都是要追求公平才能够解决问题。

第一,粮食和三农问题,其实就是粮食生产者长期处在C极C带市场交易的结果。这是最不公平的交易价格带,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是托起农产品价格,向着公平交易接近。其他手段,无论多么努力,都将于事无补。

第二,房地产天价问题,它是垄断的极端价格,也是严重地不公平分配,解决办法只能是利用市场的成本钳位机制来压低房价。

第三,劳动分享剩余问题,显然也是一个不公平问题。长期以来资产阶级的“三位一体”分配模式,错误地把工资(成本)与利息(剩余)、地租(剩余)相对应混淆,刻意的忽略了劳动的剩余,分配的不公平达到了极致。

第四个失业问题,看起来没有直接与公平问题衔接,实际上也是一个力求公平的问题。生产效率提高,是全人类努力的成果,高效率需要人们减少劳累的程度,以确保宏观经济系统循环正常。现在缩短法定工作时间,就是要让全体公民平等地享受工业化、自动化、现代化带给人类的红利。

所以,民生经济学解决的民生经济问题,首先的目标都是要趋向公平正义。

经济正义三款原则

第一款:促进最小经济子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的最高利益。为此实施的适度的补偿、矫正和调控行为符合正义原则。

第二款:收回成本,保持和恢复生产前投入的原状是对所有制的延续和保护,应当在分配剩余以前优先进行。

第三款:追求净产品或净剩余,是人类正当的经济行为。子系统参与各方都具有按贡献比例平等分享净剩余的权利

以上四大民生经济问题的解决都在努力遵守上述三款经济正义原则。

新古典经济学找不到公平正义的支点,因而后期他们干脆放弃了对公平的追求和研究。民生经济学建立了精确的价格模型,公平极和公平带很方便就找到了,于是我们在经济学中可以研究公平了。今天大多数民生问题,都是新古典放弃公平而产生的问题。当民生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经济实践时,首先遇到的就是解决公平问题。

效率与公平矛盾吗?

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中,它们似乎总是在说,公平和效率不可兼得,好像他们总是存在着矛盾。民生经济学研究中,观察到的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效率和公平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效率主要适用于人与自然的交换,也就是生产过程中;而公平仅适用于人与人交换,这是真正的市场交换,因为交换双方都是平等的人,所以要求公平交易。人与自然交换(实际是生产过程),自然界不具有人格,所以他不要求公平,这里我们可以大讲效率,没有任何问题。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效率与公平是不相矛盾的。

这样一来,以前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就可以稍作变通,依然适用。

消费者行为准则是:追求公平原则下的效用最大化。

生产者行为准则是:追求公平原则下的利润最大化。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效率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公平时社会追求的理想。二者兼顾起来,社会就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市场化不要成为教条

新古典经济学内部关于政府干预和市场化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原因是新古典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所以研究结论几乎是猜测的。往往说服力不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新古典的自由派一致鼓吹市场化,自由化,政府退出等等理念,在他们看来,市场是万能的,一切问题,只要交给市场,就可万事大吉了。这与其说是信念,不如说是教条。我们的研究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要素、主体也各有各的特点、弱势,在市场活动中,它们不可能自动走向公平。

目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公平缺失,而市场化对此将是无能为力的。当然,如果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市场力量能够解决问题,那也是乐见其成的。

民生经济学的理念是,不要教条,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例如房地产天价问题,他本来就是政府无意之间的误操作导致的后果,当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政府干预退出,恢复成本钳位机制的作用,天价就会自动消失。

而另一方面,粮食和三农问题,正是因为市场力量——成本钳位机制非常强的作用,导致了三农问题,解决办法自然是去除成本钳位机制这个市场力量,而主张政府干预,实行粮食专卖,统购统销,借助政府力量隔断成本钳位机制的作用,把价格推向公平带。

劳动分享剩余的问题,由于劳动力自身的弱势,让他们在市场上自由讨价还价,它们根本无法得到公平对待。于是也必须借助政权力量,立法确定分配模式,从而实现公平分配。所以我们主张,政府干预还是市场化,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相信教条。需要干预的地方大胆干预,不需要干预的地方,政府应当退出。要清楚一点,社会公平是政府的天则,为实现公平,政府必须做出努力。

四、民生经济学主要特点

民生经济学已经完成了它的理论体系构建,本节介绍一下它的关键性突破点和主要特征。

(一)民生经济学理论的关键性突破点

民生经济学经过22年的研究,理论上完成了三大突破。

第一个突破点,就是1997年的效用度量成功。这是意想不到的成功,也是新经济学得以出台的关键点。对此,迄今主流经济学人士还是将信将疑的。

第二个突破点,是1998年精确价格模型的推导成功,需求曲线第一次以精确的初等函数形式表达出来(是推导出来的,不是假设的),这是匪夷所思的成功,这成为今天民生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第三个突破点,在市场类型划分中,无预期地找到了公平极(E极)市场——纳什价格,它也是交易动力最强的市场价格,为经济学公平研究提供了可靠支点。

这三大突破,构建起了民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二)民生经济学具有三大特征

民生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成后,我们总结概括出它的三大主要特征。

精准

精准是指民生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学问题,多数能够以精确的数学方法表述出来,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以精确的数学函数表达经济关系。

当前经济学界反思经济学的时候,出现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学太多地使用了数学,使经济学意义反而不清晰了。似乎要反对经济学数学化。其实这是个误会。经济学利用数学,这个方向没有错,错的是有某些学者滥用数学,大量使用经济学意义不明确的公式和参数、变量,以装潢自己的论文或研究,这是学风问题,绝不能因此而否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经济学恰当地使用数学,可以使经济学问题精确、明晰,有些经济学规律,用数学表达,非常简明扼要,但要用语言描述,往往非常晦涩难懂。例如,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新古典教科书描述就非常不易理解,而现在在民生经济学中,这个规律不过是1/x函数的单调递减性质。这里的数学表述就简单多了。

民生经济学恰当地借用了数学,使理论更加精准、明晰,在后续市场类型划分和解决实际民生问题的时候,精确的价格模型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才无预期地找到了公平极市场。

实用

民生经济学始终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导向,在精确的理论体系建立之后,立即着手解决现实民生经济问题,前述四大民生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已经趋于成熟。

公平

民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归纳出经济正义的三款原则,又在精确的价格模型中,推导出了纳什价格(公平极E极),这给买卖双方进行公正、平等交易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民生经济学能够彻底恢复经济学的道德传统,在保持效率不变的基础上,尽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

新古典经济学无法研究公平,民生经济学重拾公平理念,建立起经济学三大评判标准:效率、公平、有效性。其中,公平的衡量与实现,是民生经济学最大的特色之一。

 

五、民生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之本质区别

民生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区别之处非常多,具体而细碎,不容易把握。这里对两种经济学理论部分做一总结概括,给出二者之间理论上的本质性区别,以帮助读者理解。

民生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最本质性区别可以概括为3大项,汇总于表1。


表1  民生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本质性区别

区别项目

民生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二者本质区别之描述

1

效用度量

效用可度量

效用不可度量

前者实现度量,后者不可度量

2

价格模型

交易三角区模型

交叉模型   

前者推导而来,后者假设得到 



精确价格函数(需求曲线)

假设的需求曲线

前者推导而成,后者假设得到



无需供给曲线

假设的供给曲线

前者无曲线,后者假设得到


(价格决定)

给定利物量x,得精确价格

曲线交叉得到均衡价格

前者价格具体,后者价格抽象


(价格特点)

价格限定在三角区内

价格可自由移动

前者有限解释,后者无限解释



价格精准分割经济剩余

看不到价格分割剩余

前者剩余清楚可计算,后者无



普通市场价格,常见

均衡价格,具神秘性


3

市场理论

推导划分市场类型

假设划分市场

前者推导,后者从新假设开始 



推导出三极五带市场类型

假设出四大市场

前者完整划分,后者粗略


(市场对应)

C极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极不公平,后者定为理想市场



C带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不公平市场



Mc带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准公平市场



E带(含E极)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公平市场,前者认定理想市场



Cm带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准公平市场



P带市场

寡头市场

不公平市场



P极市场

垄断市场

极端不公平市场

六、民生经济学研究后记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震撼了整个地球,也惊醒了全球经济学界。惊愕一年之后,西方经济学人士开始行动,一致认为,经济危机,更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必须重建,原有的经济学范式必须改革。2009年1月,伦敦泰晤士报经济版特约编辑阿纳托尔·凯勒特斯盖(Anatole Kaletsky)和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曼·弗雷德曼(Roman Frydman)一起,找到“金融大鳄”索罗斯商讨利用这一最佳时机重塑经济学,美国的INET(新经济思想研究院)就此诞生。随后牛津INET、剑桥INET相继成立,全世界经济学界开始了寻找新经济学的历程。

2017年12月,杨培芳在《企业家日报》撰文称,“现代经济学已经失灵,新型经济学正在萌芽”。2018年5月,88岁高龄的厉以宁教授称,“可能在今后的几十年内,整个经济学会改写”。中国经济学界寻找新经济学的呼声也开始高涨。

迄今为止, INET 寻找新经济学的行动已接近10年,但还没有看到西方有新经济学出现的报告。或许西方经济学界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而我们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此,我要向经济学界郑重宣布:我们已经建立了一门新经济学——民生经济学。如今,理论体系已经完备,应用方案(框架)业已成型,只待经济学界泰斗高人检验鉴定,批判或点赞均可,鲜花和砖块都能接受。如果各路学术精英认可这项研究,认为它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就应当尽快利用这些理论,去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民生经济问题,尽快造福于民。

民生经济学是另起炉灶的新经济学,它的研究思路、方法、模型或范式完全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早在1996年,我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存在许多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认定效用不可度量、不可人际传递和比较;另外,新古典经济学供给曲线的存在性也使人怀疑;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想市场也非常令人费解。当时本着试一试的想法,尝试着研究效用度量,不料这一研究居然成功了,效用精确度量在1997年就意外地完成了。

效用度量轻而易举地成功,激励了我进一步研究的勇气,于是开始寻找精确效用函数的用途,试着推导可能存在的精确价格函数(需求曲线)。此时(1998年初)我才意识到,可能存在着另一种范式的新经济学,它或有可能会替代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成为未来人类的新经济学理论。价格函数的试探性研究运气也不错,1998年秋,精准表达的价格函数如愿以偿地推导出来,这成为了今天称之为民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以上两项研究成果都已写入本人2003年底出版的《生命经济原理》专著中。

2004年之后,开始了价格模型(需求曲线)的应用研究,确立了民生经济学之称谓。此后的研究精力集中于市场理论研究,得到了“三极五带”市场类型划分的成果,把它用于现实经济,许多经济问题都清晰可辨,解决问题的方案亦可清楚呈现。

当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民生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凯勒特斯盖、弗雷德曼和索罗斯等人联合倡导研究寻找新经济学之时,我的新经济学——民生经济学已经基本成型,并已着手撰写《民生经济学》专著书稿,边研究,边撰写,直到2017年12月底,《民生经济学》研究完成,书稿撰写也全部完成。全书共分十篇,计55.3万字。至此,《民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体系基本建成。

可以这样说,我的新经济理论——《民生经济学》是从怀疑中开始,试探中成功,意外中建立的“无心插柳”之成果。更不曾奢望,这一新经济学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竟然可以一举解决四大民生经济问题,我惶恐或兴奋地猜想,这一新经济学理论可能会重塑人类未来的经济社会结构。

民生经济学实际是一种新的微观经济学,它是最后的古典经济学,可称为“后古典经济学”。它也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研究更多的经济学问题。就目前理解,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

医疗与健康问题;劳动要素与教育问题;国际贸易问题;货币金融问题等。

    欢迎有志于此的经济学同行深化研究这些问题。

 

作者联系方式: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学系   王汉生   Email: Wanghansheng@xupt.edu.cn

        BLOG: http://blog.sina.com.cn/u/1426305533

     Tel: 189928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