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改革开放怎么走?吴敬琏、楼继伟、杨伟民这么说
作者:张静静    发布:2018-09-17    来源:中国财富网    阅读:4548次   

中国财富网讯(张静静)9月16日下午,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暨50人论坛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内知名经济学家齐聚一堂,以探讨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来纪念50人论坛成立20周年。

论坛学术委员会荣誉成员吴敬琏总结过去40年,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是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改革的方向。他表示:“在这40年中,凡是我们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推进得比较好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都表现得比较好,人民群众的福利也得到了比较多的提高,社会和谐的这种气氛就能够保持甚至改进。反过来说,当改革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曲折的时候,那么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各方面的进步出现了减慢甚至出现了倒退。”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着重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通常面对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交织的局面,前者可以采取反周期需求管理的办法应对,后者发生在经济的供给侧,即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的机制和效率的提升,主要靠改革。

楼继伟进一步指出:要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快改革户籍、养老、医保等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要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经济学认为没有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增长很难实现,然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提出疑问:中国市场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到底是怎么取得的?白重恩提出了“特惠”和“普惠”的概念。并认为过去40年中国的部分企业享受了“特惠”,才得以发展壮大,如地方政府为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特殊的帮助和保护。然而,这也造成了不公平的问题。就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而言,白重恩总结到:”面临不完善的普惠制度,特惠制度不是最优的安排,是次优的安排,普惠制度还不完善,特惠制度还是有它的作用,但是特惠制度不会长期有效,随着经济发展能起到正面效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我们要尽力完善普惠制度。”

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从他的新结构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低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成功实现转型的经济体共同的特点是抓住了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而前提条件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从八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从总量扩张到高质量发展;要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从所有制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从商品市场化到要素市场化;从简政放权到减政减权减税减费;从调动普通劳动力的积极性到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从国有企业改革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从渐次开放到全面开放。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央行行长易纲、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中国(深圳)发展研究院院长樊纲、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顾问、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等论坛成员和企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