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扩大内需关键在增加消费 (2000.04.18)
作者:郑新立    发布:2004-04-17    阅读:5178次   

扩大内需关键在增加消费  

郑新立

  (50人论坛.北京)只有增加消费才能扩大对投资的需求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决策,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缓解。1999年4月份开始,随着上年国债投资陆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除集体和个体投资以外)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到8月份,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出现了负增长。直到11月份,随着当年新增国债投资开始到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才缓慢回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比上年增长5.2%,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投资增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显而易见。2000年,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对于如何减少扩大内需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形成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的内在机制,迫切需要我们用实践做出回答。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中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增加投资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扩大消费。正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人类才会积极地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因而,作为中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了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使投资适度超前地较快增长,这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转换时期,广大居民要为实现新型消费需求积蓄购买力,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投资率可以偏高一些。但是,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投资的增速持续较大幅度快于消费,那就会回到改革开放前30年"高积累、低消费"的老路,造成投资与消费的脱节。这样,不仅会使大量产品滞留于社会生产的中间环节,降低宏观经济效益,而且会挫伤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增长,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了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没有80年代以来几次排浪式的消费热潮,就不可能出现农业、轻纺工业和能源、交通通信业的快速增长,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应该说,前30年的教训才换来了后20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经验,这是相当宝贵的,必须坚持下去。
  近几年,企业和私人等民间投资欲望下降,固然有投资风险约束不断强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疲软,消费不旺。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多数工农业产品出现了低水平、结构性的过剩。投资者难以定位市场需求,也就不敢贸然投资。银行出现大量存差,根本原因也在于很难找到效益好的投资项目,以及能够偿债付息的信誉好的贷款对象。因此,要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投资的较快增长,从根本上说,必须增加消费,这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只有消费的较快增长,才能形成对投资需求的倍增效应,实现投资的较快增长。也只有按照消费增长的规模和结构来增加投资,调整投资方向,才能保证资金的回收,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投资、生产、消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两年来,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完成后,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将登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城乡电网供电能力的扩大,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赖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所以,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增加消费放在扩大内需的当务之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制约消费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消费的增长速度减慢,最终消费率下降,投资率上升。80年代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平均为65.2%和35.4%,而1990-1998年,投资率上升为38.6%,比80年代高3.2个百分点;消费率相应地下降到59.0%,减少了6.2个百分点。特别是从1993-1998年,投资率高达40.2%,比80年代高4.8个百分点;消费率降为58.2%。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是较低的,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高投资、低消训慕峁7从车绞谐∩希硐治┕谇蟮纳唐繁戎啬壳耙汛?0%,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28个月下降。这些情况说明,消费的增长放慢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因素。近期应当促使消费有一个突破性增长,适当降低投资率,改变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目前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在收入分配方面,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国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能力减弱,这是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据典型调查,1998年,20%的最低收入户占全部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仅为11.7%,而20%的最高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30.9%。收入差距拉大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收入高的人该买的东西都添置齐备,而收入低的人想买又缺乏支付能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74,1998年降为0.57。其结果是,银行存款大量增加,即期消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政策,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负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集体和个人所占的比例,1978年是31.6:17.9:50.5,到1995年改变为14.1:16.8:69.1,其中国家所得比重降低了17.5个百分点,集体降低1.1个百分点,个人则提高了18.6个百分点。这种富民政策,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国家所得占的比重过低,大大削弱了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能力。在发达国家,国家所得一般占40%以上,政府对再分配的调控力度一般为20-30%,而我国对再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到2%。
  在消费体制方面,由于住、行、教育等领域的福利型、供给型消费模式仍然存在,阻碍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目前,城镇居民吃穿用的消费基本满足。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的消费以及文化休闲消费将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恰恰在这几个领域,长期以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福利型消费模式尚未完全打破,严重影响着这些方面消费的健康增长。按照一般规律,收入水平越高,用于住房和出行方面的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应越高,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2.5:1,而1998年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占全部消费支出的9.4%,农村居民占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17.7%。原因就在于城镇居民住房大部分是福利房,而农民的住房均为个人消费品。再以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的数量为例,1998年,城镇为0.25,而农村为1.01,农村是城镇的4倍。原因也在于城乡消费体制的差异。又如教育消费,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家长都期盼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由于大学、中专、高中的门槛过高,大部分适龄青少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扩大教育消费,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需求,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仍在于改革旧的教育体制,鼓励社会办学。
  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城乡居民消费出现断档,城市已饱和的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缺乏接续购买力,这是造成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全国有8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平均3.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才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农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受收入水平和消费环境的限制。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农村大市场的巨大潜力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购买力。
在消费政策方面,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限制消费的有关政策规定依然存在。鼓励消费的措施有些没有落到实处。随着住、行和教育消费成为新的热点,消费信贷还不能及时跟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适应信用消费的要求。对个人收入和市场的心理预期,影响着即期消费。
  所有这些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在制定扩大内需政策时,都需要认真加以考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扩大消费需求应采取的对策
逐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按照初次分配体现效率、再分配体现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以间接税为主向以直接税为主过渡,增强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能力,加大调控力度。当前要采取有效政策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形成稳定的中间收入阶层。扩大就业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社区服务业,加快信息、文化和中介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帮助下岗分流职工及时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加快改革消费体制。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做好现有公房的出售工作。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开放住宅二级市场,促进已售公房和商品房上市流通。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清理、整顿对新建住房的各种收费,降低住房特别是大城市住房造价。改进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改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近期内力争使大学、职业学校和高中的招生规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以满足广大群众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实行鼓励民间办学的优惠政策,包括无偿提供办学用地,免收配套费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房屋等,为民间兴办高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大学创造条件。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充分发挥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潜力。
  积极调整消费政策。清理在用电、买房、购车和通信等方面过去颁布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同时抓紧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发挥价格杠杆在扩大需求方面的作用,降低某些与国际市场相比明显偏高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市场规律证明,"价格降一截,市场大一圈"。象卡车与轿车的比价严重不合理,国内市场上买一辆轿车的钱能买两辆卡车,而国际市场上买一辆卡车的钱可买两辆轿车。比价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轿车市场的扩大,由此限制了生产规模,加大了成本。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放开价格管制,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开展公平、充分的竞争,降低目前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轿车、通信等产品价格和使用费用,不仅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需要,更是当前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市场秩序,改善售后服务,创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抓紧建立消费信贷体系。当万元级、十万元级商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时,必须伴随以消费信贷制度,由"攒钱消费"转变为"借钱消费"。特别是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不仅可以刺激住宅业的发展,而且对发展整个经济具有反周期的重要调节作用。经济高涨时期,抵押贷款利率一般较高,人们就不愿贷款购房;经济低迷时期,贷款利率较低,可刺激购房贷款的增加。抵押贷款还应通过借贷协议,允许提前还贷。当经济偏冷时,利率降低,借入者可以借新还旧,以利于扩大信贷规模,刺激经济增长。银行还可将小额信贷资产打捆售给保险公司或各类基金会,以分散风险。我国近几年连续7次降息,但刺激贷款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对利率反应灵敏的消费信贷体系。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抓紧建立消费信贷体系,扩大住房、汽车、助学等消费贷款,使之成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调节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必要条件。特别要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改革农村电网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小城镇规模,搞好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路子。在户籍管理和土地政策上,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科技型农业结合起来,使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农村市场的切入点。要继续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多种经营,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真正落实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和乱集资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正确引导心理预期。提高改革措施的透明度,向人民群众充分说明住房、教育、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制度改革的益处,使人们消除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欲望。改进和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的信心,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